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第二工作臺組成;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第一絲杠、第二電機、第二絲杠組成;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組成;所述檢測模塊還可以包括第二、第三位移傳感器。本發(fā)明專利技術設計的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該裝置通過信號檢測模塊的第一位移傳感器直接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第一工作臺、第二工作臺的運動同步誤差,可以避免目前通過分別測量同步軸運動的位置信息進行間接計算同步軸的運動同步誤差而造成的計算誤差。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數(shù)控
,具體涉及一種運動同步精度的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同步軸的同步運動精度。
技術介紹
在現(xiàn)代運動控制與機械加工制造中,多軸運動控制系統(tǒng)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數(shù)控
。隨著現(xiàn)代化設備向高速度、高精度和高效率方向飛速發(fā)展,對多軸運動控制系統(tǒng)構架提出更高要求。多軸在同步運動時不但需要保證單軸位置或速度控制精度,更需要提高多軸協(xié)調運動控制精度。在多軸協(xié)調運動控制中的理想條件下,若跟蹤誤差為零,則同步誤差也為零。所以可以通過減小跟蹤誤差實現(xiàn)多軸協(xié)調控制。但減小跟蹤誤差不一定減小同步誤差,而同步誤差是影響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國內外學者對多軸協(xié)調運動進行了大量研究。中國專利文獻號ZL200810196820.7于2010年3月24日公開一種數(shù)控機床雙軸同步控制裝置,該裝置通過雙軸位置檢測模塊的四倍頻位置計數(shù)模塊對位置檢測接口電路輸送來的位置信號進行四倍頻處理和鑒相計數(shù)處理,獲取兩同步軸當前位置和同步偏差信息。中國專利文獻號ZL200410006534.1于2007年11月14日,美國專利文獻號US7183739B2于2007年2月27日公開同步控制裝置,該同步控制裝置同步控制驅動相同控制對象的兩個伺服電機,并且所述位置控制部通過位置偏移計算處理部、調整裝置和將所述位置偏移計算處理部計算得到的位置偏移量加到所述位置偏差或者位置指令上的裝置,來減少作用于兩個伺服電機間的力。以及中國專利文獻號ZL97181641.7、ZL98813801.8、ZL03826042.5、ZL98806851.6,中國專利文獻號US767155382、US5025200、US5047702等目前所公開文獻中,其同步軸之間的運動同步誤差由所獲取的各軸的位移傳感器信息間接計算得到,對其運動同步誤差不能直接檢測,因此并不能真實反映同步軸的實際同步的精度。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目前同步協(xié)調控制方法中通過間接計算獲取同步軸的運動同步誤差,影響同步軸之間的運動同步精度的不足,提供一種可直接檢測被測同步模塊運動同步精度的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專利技術的主要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1、第二工作臺I'組成;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2、第一絲杠3、第二電機2,、第二絲杠3,組成;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4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5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連接,第一電機2通過第一絲杠3驅動第一工作臺I運動。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1’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電機2,連接,第二電機W通過第二絲杠Y驅動第二工作臺1’運動;其中,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與第二絲杠:V同軸或者平行放置。所述檢測模塊的第三位移傳感器4用于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與第二工作臺P的同步誤差。所述檢測模塊還可以包括第二位移傳感器6、第三位移傳感器6',檢測模塊的第二位移傳感器6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的位置信息,第三位移傳感器6,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I,的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模塊的控制裝置5接收檢測模塊的第一位移傳感器4、第二位移傳感器6、第三位移傳感器6,的信號,并檢測和控制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第二電機2,。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設計的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該裝置通過信號檢測模塊的第一位移傳感器直接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第一工作臺、第二工作臺的運動同步誤差,可以避免目前通過分別測量同步軸運動的位置信息進行間接計算同步軸的運動同步誤差而造成的計算誤差。【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種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另一種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附圖中:1-第一工作臺;1’ -第二工作臺;2-第一電機W -第二電機;3-第一絲杠;3'-第二絲杠;4-第一位移傳感器;5-控制裝置;6-第二位移傳感器;6'-第三位移傳感器;7-第一位移傳感器主尺;8_第一位移傳感器讀數(shù)頭;9_第一位移傳感器發(fā)射端;10-第一位移傳感器接收端。具體實施例: 下面結合附 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具體實施例一:本專利技術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參見附圖2,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1、第二工作臺I'組成;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2、第一絲杠3、第二電機2'、第二絲杠3'組成;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組成,第一位移傳感器由附圖2中的第一位移傳感器主尺7和第一位移傳感器讀數(shù)頭8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5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連接,第一電機2通過第一絲杠3驅動第一工作臺I運動。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1`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電機2,連接,第二電機W通過第二絲杠Y驅動第二工作臺1`運動;其中,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與第二絲杠3'同軸或者平行放置。所述檢測模塊的第一位移傳感器即第一位移傳感器主尺7和第一位移傳感器讀數(shù)頭8用于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與第二工作臺I'的同步誤差,其中,第一位移傳感器主尺7與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或者第二工作臺I,固定連接,第一位移傳感器讀數(shù)頭8與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I,或者第一工作臺I固定連接。所述檢測模塊還可以包括第二位移傳感器6、第三位移傳感器6',檢測模塊的第二位移傳感器6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的位置信息,第三位移傳感器6,檢測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I,的位置信息。所述控制模塊的控制裝置5接收檢測模塊的第一位移傳感器、第二位移傳感器6、第三位移傳感器6,的信號, 并檢測和控制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第二電機2,。具體實施例二:本專利技術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參見附圖3,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1、第二工作臺I'組成;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2、第一絲杠3、第二電機2'、第二絲杠3'組成;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組成,第一位移傳感器由附圖3中的第一位移傳感器主尺7和第一位移傳感器讀數(shù)頭8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5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連接,第一電機2通過第一絲杠3驅動第一工作臺I運動。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1`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1)、第二工作臺(1′)組成;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2)、第一絲杠(3)、第二電機(2′)、第二絲杠(3′)組成;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4)組成;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5)組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至少包括被測同步模塊、機械傳動模塊、檢測模塊、控制模塊組成; 所述被測同步模塊至少包括第一工作臺(I)、第二工作臺(P )組成; 所述機械傳動模塊至少包括第一電機(2)、第一絲杠(3)、第二電機(2')、第二絲杠(3,)組成; 所述檢測模塊至少包括第一位移傳感器(4)組成; 所述控制模塊至少包括控制裝置(5)組成。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一工作臺(I)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絲杠(3)通過聯(lián)軸器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一電機(2)連接。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運動同步精度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測同步模塊的第二工作臺(P )通過絲杠螺母副與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C )連接,機械傳動模塊的第二絲杠(3')通過聯(lián)...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陳琳,朱中衛(wèi),潘海鴻,黃炳瓊,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大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