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該系統由地下沉淀池、地面沉淀池、儲水池、自來水池、溝渠、閥門、過濾網、雨水篦子、降水井、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組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布置于整個施工現場,并設有通往城市管網的污水排放系統,解決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生產污水、地下水及雨水的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部分解決了城市用水缺乏的問題,節約了水資源,保護了環境,降低了施工用水成本。(*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
本技術涉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
技術介紹
以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為集中表現的“城市綜合癥”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作為地上空間的補充,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意義重大。目前,國內城市地下軌道交通建設已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進入2013年,全國有33個城市在建或正式獲批建設地鐵,預計,至2015年地鐵建設里程將突破4000公里,至2020年將突破7000公里;同時其他地下空間工程的開發也在逐步被提上日程。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渣土車沖洗、現場清洗、降塵灑水、膨潤土攪拌、漿液攪拌、電瓶充電冷卻等的用水量相當大,并且會產生的大量地下水和污水,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將造成江河、湖海、水庫等的環境污染,地下水和雨水的任其隨意流走是對水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也加大了市政管網尤其是雨期和汛期的排放壓力。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產生的地下水、污水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由地下沉淀池、地面沉淀池、儲水池、自來水池、溝渠、雨水篦子、降水井、過濾網、閥門、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組成;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通過I號管道與地下工程內的地下水和污水相連接,在地下水和污水進入1號管道的入口處設有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通過2號管道與地下沉淀池連接;地下沉淀池與地面沉淀池通過3號管道連接,3號管道上設有第二污水泵,3號管道與地下沉淀池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濾網;地上場地內的雨水篦子位于溝渠上,溝渠與地面沉淀池通過4號管道連接,降水井與5號管道連接,5號管道與地面沉淀池通過4號管道連接,4號管道與溝渠和5號管道的連接處分別設有第四過濾網和第五過濾網;地面沉淀池與儲水池通過6號管道連接,6號管道上設有第一水泵,6號管道與地面沉淀池的連接處設有第六過濾網;自來水池與儲水池通過7號管道連接,7號管道上設有I號閥門;儲水池與8號管道連接,8號管道上設有第二水泵,8號管道與儲水池的連接處設有第七過濾網;8號管道與9號管道連接通往城市污水池系統,8號管道與10號管道連接通往膨潤土攪拌站,8號管道與11號管道連接通往漿液攪拌站,8號管道與12號管道連接進行現場沖洗,8號管道與13號管道連接進行降塵灑水,8號管道與14號管道連接進行廁所沖洗,8號管道與15號管道連接進行渣土車沖洗,8號管道與16號管道連接進行電瓶充電冷卻,9號管道、10號管道、11號管道、12號管道、13號管道、14號管道、15號管道和16號管道上分別設有2號閥門、3號閥門、4號閥門、5號閥門、6號閥門、7號閥門、8號閥門和9號閥門。其中,地下沉淀池可利用地下工程結構或根據施工情況自由設置;地面沉淀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或砌體結構內抹灰,地面沉淀池內設兩級沉淀;儲水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內抹灰或鋼結構中的一種;自來水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內抹灰或鋼結構中的一種;管路為鍍鋅管、波紋管或鋼管中的一種;溝渠為磚砌結構內抹灰。本技術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①地下工程內的地下水、污水經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初始過濾后由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抽入地下沉淀池進行沉淀,沉淀完成后,再經第三濾網過濾后,由第二污水泵抽入地面沉淀池進行沉淀;②施工場地范圍內的降水井內的降水匯入5號管道,然后經第五過濾網過濾后經4號管道流入地面沉淀池進行沉淀;③施工場地范圍內的雨水經雨水篦子流入溝渠中,然后經第四過濾網過濾后經4號管道流入地面沉淀池進行沉淀;④地面沉淀池內的污水經沉淀后,經第六過濾網過濾后,由第一水泵抽入儲水池中備用;⑤儲水池中的水經沉淀和第七過濾網過濾后,由第二水泵抽出,經管路輸送可用于膨潤土攪拌、漿液攪拌、現場沖洗、降塵灑水、廁所沖洗、渣土車沖洗和電瓶充電冷卻;⑥當儲水池內的水量較大,施工現場用水較少時,多余的水經管路送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供給城市用水;⑦當儲水池內的水不能滿足施工現場用水需要時,打開7號管道上的I號閥門,將自來水池內的自來水放入儲水池內內供給施工現場用水。步驟①中地下沉淀池內的污水的沉淀時間為10_48h ;步驟④中地面沉淀池內的污水的沉淀時間為10-48h。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布置于整個施工現場,并設有通往城市管網的污水排放系統,解決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生產污水、地下水及雨水的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部分解決了城市用水缺乏的問題,節約了水資源,保護了環境,降低了施工用水成本,具有以下優點:I)該系統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產生的污水進行沉淀處理,杜絕了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2)該系統對雨水以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產生的污水和地下水進行回收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施工用水的成本;3)該系統對回收至儲水池內用不完的水送入城市管網作為城市用水,部分解決了城市用水缺乏的問題;4)該系統可以在自來水和回收至儲水池內的水兩者之間自動切換。5)該系統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靖綀D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的示意圖。1-第一污水泵、2-地下沉淀池、3-地面沉淀池、4-第一水泵、5-儲水池、6_1號管道、7-2號管道、8-第一過濾網、9-第二過濾網、10-第二污水泵、11-3號管道、12-6號管道、13-自來水池、14-7號管道、15-第二水泵、16-8號管道、17_9號管道、18-10號管道、19-11號管道、20-12號管道、21-13號管道、22-14號管道、23-15號管道、24-16號管道、25-溝渠、26-雨水篦子、27-降水井、28-5號管道、29-4號管道、30-第三過濾網、31-第四過濾網、32-第五過濾網、33-第六過濾網、34-1號閥門、35-第七過濾網、36-2號閥門、37-3號閥門、38-4號閥門、39-5號閥門、40-6號閥門、41_7號閥門、42_8號閥門、43_9號閥門?!揪唧w實施方式】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參見附圖1所示,本技術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由地下沉淀池2、地面沉淀池3、儲水池5、自來水池13、溝渠25、雨水篦子26、降水井27、過濾網、閥門、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組成;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I通過I號管道6與地下工程內的地下水和污水相連接,在地下水和污水進入I號管道6的入口處設有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9 ;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I通過2號管道7與地下沉淀池2連接;地下沉淀池2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3號管道11連接,3號管道11上設有第二污水泵10,3號管道11與地下沉淀池2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濾網30 ;地上場地內的雨水篦子26位于溝渠25上,溝渠25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4號管道29連接,降水井27與5號管道28連接,5號管道28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4號管道29連接,4號管道29與溝渠25和5號管道28的連接處分別設有第四過濾網31和第五過濾網32 ;地面沉淀池3與儲水池5通過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由地下沉淀池(2)、地面沉淀池(3)、儲水池(5)、自來水池(13)、溝渠(25)、雨水篦子(26)、降水井(27)、過濾網、閥門、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組成;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1)通過1號管道(6)與地下工程內的地下水和污水相連接,在地下水和污水進入1號管道(6)的入口處設有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9);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1)通過2號管道(7)與地下沉淀池(2)連接;地下沉淀池(2)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3號管道(11)連接,3號管道(11)上設有第二污水泵(10),3號管道(11)與地下沉淀池(2)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濾網(30);地上場地內的雨水篦子(26)位于溝渠(25)上,溝渠(25)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4號管道(29)連接,降水井(27)與5號管道(28)連接,5號管道(28)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4號管道(29)連接,4號管道(29)與溝渠(25)和5號管道(28)的連接處分別設有第四過濾網(31)和第五過濾網(32);地面沉淀池(3)與儲水池(5)通過6號管道(12)連接,6號管道(12)上設有第一水泵(4),6號管道(12)與地面沉淀池(3)的連接處設有第六過濾網(33);自來水池(13)與儲水池(5)通過7號管道(14)連接,7號管道(14)上設有1號閥門(34);儲水池(5)與8號管道(16)連接,8號管道(16)上設有第二水泵(15),8號管道(16)與儲水池(5)的連接處設有第七過濾網(35);8號管道(16)與9號管道(17)連接通往城市污水池系統,8號管道(16)與10號管道(18)連接通往膨潤土攪拌站,8號管道(16)與11號管道(19)連接通往漿液攪拌站,8號管道(16)與12號管道(20)連接進行現場沖洗,8號管道(16)與13號管道(21)連接進行降塵灑水,8號管道(16)與14號管道(22)連接進行廁所沖洗,8號管道(16)與15號管道(23)連接進行渣土車沖洗,8號管道(16)與16號管道(24)連接進行電瓶充電冷卻,9號管道(17)、10號管道(18)、11號管道(19)、12號管道(20)、13號管道(21)、14號管道(22)、15號管道(23)和16號管道(24)上分別設有2號閥門(36)、3號閥門(37)、4號閥門(38)、5號閥門(39)、6號閥門(40)、7號閥門(41)、8號閥門(42)和9號閥門(43)。...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由地下沉淀池(2)、地面沉淀池(3)、儲水池(5)、自來水池(13)、溝渠(25)、雨水篦子(26)、降水井(27)、過濾網、閥門、污水泵、水泵和管路組成;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I)通過I號管道(6)與地下工程內的地下水和污水相連接,在地下水和污水進入I號管道(6)的入口處設有第一過濾網(8)和第二過濾網(9);地下工程內的第一污水泵(I)通過2號管道(7)與地下沉淀池(2 )連接;地下沉淀池(2 )與地面沉淀池(3 )通過3號管道(11)連接,3號管道(11)上設有第二污水泵(10 ),3號管道(11)與地下沉淀池(2 )的連接處設有第三過濾網(30 );地上場地內的雨水篦子(26 )位于溝渠(25 )上,溝渠(25 )與地面沉淀池(3 )通過4號管道(29 )連接,降水井(27)與5號管道(28)連接,5號管道(28)與地面沉淀池(3)通過4號管道(29)連接,4號管道(29)與溝渠(25)和5號管道(28)的連接處分別設有第四過濾網(31)和第五過濾網(32);地面沉淀池(3)與儲水池(5)通過6號管道(12)連接,6號管道(12)上設有第一水泵(4),6號管道(12 )與地面沉淀池(3 )的連接處設有第六過濾網(33 );自來水池(13)與儲水池(5)通過7號管道(14)連接,7號管道(14)上設有I號閥門(34);儲水池(5)與8號管道(16)連接,8號管道(16)上設有第二水泵(15),8號管道(16)與儲水池(5)的連接處設有第七過濾網(35) ;8號管道(16)與9號...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尹清鋒,袁希雨,王東猛,梅靜,于守海,王立軍,陳志恒,王鑫,李超,徐樁,張洪峰,鄭慶,郭宏智,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