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利用人造石板廢棄物生產發泡混凝土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分析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經過篩、壓濾,得到含5%-15%水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步驟二,按重量份比稱取以下原料混合攪拌均勻:40-60份步驟一中得到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0-20份水泥、5-10份人造石顆粒、0.5-0.8份秸稈纖維、0.015-0.03份減水劑及15-20份水,再按重量份比加入1-3份發泡穩泡劑,得到混凝土預產物;步驟三,將步驟二中得到的混凝土預產物倒入模具自然流平,進行發泡養護后,即得到發泡混凝土。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該生產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不僅為該人造石板廢棄物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達到節能減排、廢物利用的目的,而且提高了產品發泡混凝土的韌性與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分析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經過篩、壓濾,得到含5%-15%水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步驟二,按重量份比稱取以下原料混合攪拌均勻:40-60份步驟一中得到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0-20份水泥、5-10份人造石顆粒、0.5-0.8份秸稈纖維、0.015-0.03份減水劑及15-20份水,再按重量份比加入1-3份發泡穩泡劑,得到混凝土預產物;步驟三,將步驟二中得到的混凝土預產物倒入模具自然流平,進行發泡養護后,即得到發泡混凝土。本專利技術的該生產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不僅為該人造石板廢棄物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達到節能減排、廢物利用的目的,而且提高了產品發泡混凝土的韌性與強度。【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墻體材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目前保溫砌塊材料有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復合保溫砌塊、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及泡沫混凝土自保溫砌塊等等。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性能指標應符合《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GBl 1968-2006的要求,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根據不同性能指標進行分級,砌塊的抗壓強度為2.0-10.0MPa,導熱系數為0.12-0.18W/ (m.K),密度為400_900kg/m3。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僅適用于框架填充,同時其與抹灰層不粘結,需要特殊處理,墻面易空鼓、開裂等。復合保溫砌塊一般是由空心結構的主體砌塊、保溫層、保層及連接主體砌塊與保護層并貫通保溫層的“連接柱銷”組成,可滿足粘貼釉面磚、干掛石材、涂料等不同外裝方式的要求。根據其技術指標,復合保溫砌塊可使用在非承重型、承重型及內墻砌塊三種不同場合,但是這種保溫砌塊保溫芯料主要為填充有機材料,防火性能不足,同時為確保安全,必須在“連接柱銷”中設置加強鋼絲。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通過摻加密度輕的陶粒降低密度,但總體上講,該材料的當量導熱系數偏高(0.28ff/(m.K))。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生產人造石板的企業一年所產生的人造石板廢棄物是2000多萬噸。人造石板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在加工和制備人造石板時打磨和拋光掉落的粉塵,該人造石板固體廢棄物中含有30%左右的樹脂,一般樹脂中均含有苯等化合物,而這些有機物在自然環境中降解非常緩慢;由于人造石板加工過程中需要濕磨,因此人造石板廢棄物中還含有大量的水分。由于人造石板廢棄物中大量樹脂和水分的存在,樹脂燃燒所產生的氣體會嚴重污染大氣,因此對其無法進行無污染煅燒處理。人造石板的含水率高,一般都在40%以上,但其表觀為含水少,難揮發、烘干困難是制約其工業化應用的根本原因,且其完全烘干后易出現顆粒團聚導致無法均勻分散,同時在烘干溫度達到70°C時樹脂會揮發出刺激性氣味,因此一般企業只能將該人造石板廢棄物不作任何處理的排放和填埋。此外,人造石板固體廢棄物中還含有一些堿性的無機添加物,例如重金屬鹽類等,這些化合物都會對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且由于這些化合物的堆積將占用大量土地。因此,如何設計一種方法更好地利用人造石板廢棄物、降低混凝土制品的生產能耗是當務之急,且符合國家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實現人造石板廢棄物的廢物利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提出的技術方案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分析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經過篩、壓濾,得到含5% -15%水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步驟二,按重量份比稱取以下原料混合攪拌均勻:40-60份步驟一中得到的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0-20份水泥、5-10份人造石顆粒、0.5-0.8份秸桿纖維、0.015-0.03份減水劑及15-20份水,再按重量份比加入1-3份發泡穩泡劑,得到混凝土預產物;步驟三,將步驟二中得到的所述混凝土預產物倒入模具自然流平,進行發泡養護后,即得到所述發泡混凝土。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一中的所述過篩分為兩次:第一次過篩使用篩孔孔徑為0.08mm的篩子,篩余量為12% -14% ;第二次過篩使用篩孔孔徑為0.2mm的篩子,篩余量小于I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二中的所述原料的重量份比為50份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5份所述水泥、7份所述人造石顆粒、0.6份所述秸桿纖維、0.02份所述減水劑、17份所述水及2份所述發泡穩泡劑。進一步地,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包括2.48% -2.5%三氧化二鋁(Al2O3)、39.05% -41.49%氧化鈣(CaO) ,0.24% -0.3%氧化鎂(MgO) ,0.08% -0.1%氧化鉀(K2O)、0.15% -0.17%氧化鈉(Na2O) ,40% -50%樹脂及 8% -15.44%水。進一步地,所述水泥為早強型硅酸鹽水泥。進一步地,所述人造石顆粒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對人造石板加工時切割出的人造石板邊條進行破碎及研磨,得到粒徑為0.3-0.6mm的所述人造石顆粒。進一步地,所述秸桿纖維的長度為10_15mm。進一步地,所述減 水劑為羧酸減水劑。進一步地,所述發泡穩泡劑由30%雙氧水、30%聚乙烯醇溶液及40%碳酸鋯鉀抗水劑組成,其中,所述聚乙烯醇溶液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0%。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三中所述養護為先進行65°C濕熱養護12小時,再進行自然養護7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以人造石板廢棄物作為原料生產發泡混凝土,生產方法簡單,可操作性強,不僅為該人造石板廢棄物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達到節能減排,廢物利用的目的,而且提高了產品發泡混凝土的韌性與強度,有效地解決了現有人造石板行業中存在的廢棄物浪費、污染環境以及混凝土制品生產能耗高等問題。【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的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考附圖1,對本專利技術的各實施例予以進一步地詳盡闡述。如圖1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的流程圖,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01,分析人造石板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經兩次過篩、壓濾,得到含5% -15%水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其中,經分析,用于本專利技術各實施例中的該人造石板廢棄物包括2.48% -2.5%Α1203、39.05% -41.49% Ca0、0.24% -0.3% Mg0、0.08% _0.1% K20,0.15% _0.17% Na2O,40% -50%樹脂及 8% -15.44%水。該兩次過篩具體為:第一次過篩使用篩孔孔徑為0.08mm的篩子,篩余量為12% -14% ;第二次過篩使用篩孔孔徑為0.2mm的篩子,篩余量小于1%。篩余量即沒有從篩孔中通過而留在篩子上的物料的數量。步驟102,按重量份比稱取以下原料混合攪拌均勻:40-60份步驟101中得到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0-20份早強型硅酸鹽水泥、5-10份粒徑為0.3-0.6mm的人造石顆粒、0.5-0.8份長度為10-15mm的秸桿纖維、0.015-0.03份羧酸減水劑及15-20份水,再按重量份比加入1-3份發泡穩泡劑,得到混凝土預產物。其中,該人造石顆粒通過以下步驟制備:對人造石板加工時切割出的人造石板邊條進行破碎及研磨,得到粒徑為0.3-0.6mm的人造石顆粒。該發泡穩泡劑由30%雙氧水、30%聚乙烯醇溶液及40%碳酸鋯鉀抗水劑組成,其中,該聚乙烯醇溶液的質量百分比濃度為10%。步驟1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利用人造石板廢棄物生產發泡混凝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分析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的成分含量,經過篩、壓濾,得到含5%?15%水的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步驟二,按重量份比稱取以下原料混合攪拌均勻:40?60份步驟一中得到的所述人造石板廢棄物粉料、10?20份水泥、5?10份人造石顆粒、0.5?0.8份秸稈纖維、0.015?0.03份減水劑及15?20份水,再按重量份比加入1?3份發泡穩泡劑,得到混凝土預產物;?步驟三,將步驟二中得到的所述混凝土預產物倒入模具自然流平,進行發泡養護后,即得到所述發泡混凝土。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永梅,張豐慶,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國大長興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