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所述的梁包括簡支T型、I型或Π型橋梁,它包括:型鋼、封口鋼板、加勁鋼板、錨墊板、錨栓,型鋼垂直設置,由兩個槽鋼對接焊接形成型鋼,型鋼兩端用封口鋼板封口,型鋼下部設置錨墊板,型鋼與錨墊板通過加勁鋼板焊接成整體,加勁鋼板分別與型鋼、錨墊板垂直布置并焊接;本裝置安裝于兩片主梁之間,錨墊板的頂面與橋臺前墻頂面平齊,整個裝置用錨栓錨固在橋臺前墻。它解決了簡支梁橋搭接長度、錨栓等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規范的問題,且又施工操作簡便、不影響橋下交通、工程造價較低、易于批量生產的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所述的梁包括簡支T型、I型或Π型橋梁,它包括:型鋼、封口鋼板、加勁鋼板、錨墊板、錨栓,型鋼垂直設置,由兩個槽鋼對接焊接形成型鋼,型鋼兩端用封口鋼板封口,型鋼下部設置錨墊板,型鋼與錨墊板通過加勁鋼板焊接成整體,加勁鋼板分別與型鋼、錨墊板垂直布置并焊接;本裝置安裝于兩片主梁之間,錨墊板的頂面與橋臺前墻頂面平齊,整個裝置用錨栓錨固在橋臺前墻。它解決了簡支梁橋搭接長度、錨栓等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規范的問題,且又施工操作簡便、不影響橋下交通、工程造價較低、易于批量生產的優點。【專利說明】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橋梁抗震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
技術介紹
近些年,國內外地震頻發,多地地震震害以落梁破壞形式居多,對橋梁的整體結構和交通狀況產生嚴重影響,并造成經濟損失。發生落梁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簡支梁梁端至墩、臺帽或蓋梁邊緣的搭接長度不足。隨著對于地震波和橋梁結構抗震方面的深入研究,抗震設計規范也不斷地進行演變、進步。現行《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和《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范CJJ166-2011))要求,當地震設防烈度大于6度時,對于簡支梁梁端至墩、臺帽或蓋梁邊緣的距離a的取值是a ^ 70+0.5L (其中,L為梁的計算跨徑(m))。而原抗震設計規范對于簡支梁抗震措施的取值為a ^ 50+L。很明顯,對于40m以下的橋梁,該值偏小,因此,應及時采取措施解決簡支梁橋搭接長度不足的問題。增加搭接長度和增設限位設施的方法均可解決簡支梁橋抗震措施不足的情況,防止落梁現象。增加搭接長度主要是在橋臺前墻植筋、綁扎鋼筋、支立模板、澆筑混凝土。這種方法施工周期長,由于橋梁橫坡、橋下空間等因素,使得混凝土的澆筑和養生過程不易操作,且施工需在橋下搭設施工支架,此種加固方式對橋下交通造成嚴重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它解決了簡支梁橋搭接長度、錨栓等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規范的問題,且又施工操作簡便,它具有組裝加工簡便、安裝拆除快速簡單、外觀輕巧美觀、不影響橋下交通、工程造價較低、易于批量生產的優點;此裝置可對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抗震設計規范的簡支梁進行抗震加固,防止橋梁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現落梁現象,且不影響正常使用狀態下主梁因溫度、沖擊力等引起的順橋向、橫橋向位移,同時此裝置可減小地震力對于主梁結構的損傷。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所述的梁包括簡支T型、I型或Π型橋梁,它包括:型鋼、封口鋼板、加勁鋼 板、錨墊板、錨栓,型鋼垂直設置,由兩個槽鋼對接焊接形成型鋼,型鋼兩端用封口鋼板封口,型鋼下部設置錨墊板,型鋼與錨墊板通過加勁鋼板焊接成整體,加勁鋼板分別與型鋼、錨墊板垂直布置并焊接;本裝置安裝于兩片主梁之間,錨墊板的頂面與橋臺前墻頂面平齊,整個裝置用錨栓錨固在橋臺前墻。它還包括PE防水塑料板,在錨墊板外面再設置PE防水塑料板,PE防水塑料板密貼于錨墊板和橋臺前墻之間,并略高于橋臺帽頂面。它還包括緩沖橡膠塊、螺栓、不銹鋼抱箍,在所述型鋼上部粘貼緩沖橡膠塊,并用不銹鋼抱箍和螺栓固定于型鋼上,緩沖橡膠塊與端橫梁保持一定間隙。所述的各部件均采用常規型鋼構件,型鋼采用槽鋼,封口鋼板、加勁鋼板、錨墊板采用鋼板,各部件之間連接為焊接。本技術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為解決簡支梁橋的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抗震設計規范的問題,采用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不但可以防止在地震時發生落梁現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地震力對于主梁結構的損傷。本裝置各部件均采用常規型鋼構件,連接采用焊接方式,便于構件廠批量組裝生產。本裝置可整體廠制,快速安裝和拆除,安裝施工對橋下交通影響小;與其他抗震加固方式相比,以較低的工程造價解決抗震措施不足的問題;此種裝置重量較輕,對橋臺承載能力影響小;本裝置耐久性強,便于日常養護管理。本裝置可重復利用,在T型、I型和Π型梁等城市橋梁抗震加固改造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防落梁裝置正立面圖,圖2是本技術的防落梁裝置側立面圖,圖3是本技術的防落梁裝置剖面圖,圖4是本技術的安裝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附圖標號:型鋼1、封口鋼板2、加勁鋼板3、錨墊板4、PE防水塑料板5、錨栓6、緩沖橡膠塊7、螺栓8、不銹鋼抱箍9、主梁10、端橫梁11。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所述的梁包括簡支T型、I型或Π型橋梁,它包括:型鋼1、封口鋼板2、加勁鋼板3、錨墊板4、錨栓6,型鋼I垂直設置,由兩個槽鋼對接焊接形成型鋼I,型鋼I兩端用封口鋼板2封口,型鋼I下部設置錨墊板4,型鋼I與錨墊板4通過加勁鋼板3焊接成整體,加勁鋼板3分別與型鋼1、錨墊板4垂直布置并焊接;本裝置安裝于兩片主梁10之間,錨墊板4的頂面與橋臺前墻頂面平齊,整個裝置用錨栓6錨固在橋臺前墻。它還包括PE防水塑料板5,在錨墊板4外面再設置PE防水塑料板5,PE防水塑料板5密貼于錨墊板和橋臺前墻之間,并略高于橋臺帽頂面。PE防水塑料板5可阻擋橋臺處的滲漏水,并將鋼構件與混凝土結構隔離,保護裝置不受水侵蝕,增加耐久性。它還包括緩沖橡膠塊7、螺栓8、不銹鋼抱箍9,在所述型鋼I上部粘貼緩沖橡膠塊7,并用不銹鋼抱箍9和螺栓8固定于型鋼I上,緩沖橡膠塊7與端橫梁11保持一定間隙。橋梁在順橋向地震力作用下,主梁的端橫梁與緩沖橡膠塊7接觸,部分地震動能轉化為緩沖橡膠塊7產生的變形能,減小對主梁結構的損壞,并防止落梁現象;緩沖橡膠塊7與端橫梁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主梁因溫度、沖擊力等引起的順橋向位移。所述的各部件均采用常規型鋼構件,型鋼I采用槽鋼,封口鋼板2、加勁鋼板3、錨墊板4采用鋼板,各部件之間連接為焊接。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重量輕,對橋臺承載力影響不大,有效的解決了簡支梁橋抗震措施不滿足現行抗震設計規范的問題。本裝置整體廠制、易于批量生產、現場安裝、迅速快捷、工程造價較低,對橋下交通影響較小。由于自身重量較輕,采用小型升降設備即可進行裝置安裝施工。實施例一某通道橋,始建于1992年,上部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下部結構為重力式橋臺及擴大基礎,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依據現行抗震設計規范核算,梁端到臺帽邊緣的搭接長度不滿足規范要求,因此需對該橋進行抗震措施加固改造。由于橋下交通壓力、工程造價和施工工期等因素,不能采用增加支撐面的方式進行加固。為解決該橋抗震能力不足的問題,采取增加限位設施的方法對橋梁進行抗震加固,即增設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采用此裝置在不影響橋梁正常使用狀態位移的前提下,有效解決了簡支梁橋搭接長度不足的問題,且便于后期養護、安裝拆除,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工程實施中,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的型鋼、錨墊板、加勁鋼板等構件在結構廠批量預制組裝,所以鋼結構采用鍍鋅防腐保證耐久性能。實際工程中,橋臺前墻打孔完成后,應用小型升降機、人工配合進行防落梁裝置整體安裝。現場安裝時PE防水塑料板略高于錨墊板,以阻擋橋臺處的滲漏水,并將鋼構件與混凝土結構隔離,保護裝置不受水侵蝕,增加耐久性。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加固抗震防落梁裝置,所述的梁包括簡支T型、I型或Π型橋梁,它包括:型鋼(1)、封口鋼板(2)、加勁鋼板(3)、錨墊板(4)、錨栓(6),其特征在于:型鋼(1)垂直設置,由兩個槽鋼對接焊接形成型鋼(1),型鋼(1)兩端用封口鋼板(2)封口,型鋼(1)下部設置錨墊板(4),型鋼(1)與錨墊板(4)通過加勁鋼板(3)焊接成整體,加勁鋼板(3)分別與型鋼(1)、錨墊板(4)垂直布置并焊接;本裝置安裝于兩片主梁(10)之間,錨墊板(4)的頂面與橋臺前墻頂面平齊,整個裝置用錨栓(6)錨固在橋臺前墻。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愷,秦大航,張連普,馬晶,趙卓,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