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包括原石結構墻體,還包括設置在原石結構墻體上的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所述夾板梁和夾板柱均為外掛縱向鋼筋、箍筋及拉結筋與混凝土構成的抗震梁、柱;其中,所述縱向鋼筋通過錨桿固定在原石結構墻體兩側,同時,夾板柱縱向鋼筋與埋在土壤中的短鋼筋綁牢,以確保縱向鋼筋不產生位移;所述原石結構墻體上打有鍵洞及通縫,所述錨桿插入所述鍵洞內,鍵洞及通縫用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所述箍筋及拉結筋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上鑿的通縫穿過墻體并與縱向鋼筋綁扎牢固,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所述混凝土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箍筋、拉結筋及錨桿整體澆筑在一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對原石結構房屋改動量很小的基礎上,增加了梁、柱的抗震措施,實現了對老舊石結構房屋的抗震加固,可廣泛應用于老舊石結構農居加固中。(*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包括原石結構墻體,還包括設置在原石結構墻體上的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所述夾板梁和夾板柱均為外掛縱向鋼筋、箍筋及拉結筋與混凝土構成的抗震梁、柱;其中,所述縱向鋼筋通過錨桿固定在原石結構墻體兩側,同時,夾板柱縱向鋼筋與埋在土壤中的短鋼筋綁牢,以確保縱向鋼筋不產生位移;所述原石結構墻體上打有鍵洞及通縫,所述錨桿插入所述鍵洞內,鍵洞及通縫用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所述箍筋及拉結筋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上鑿的通縫穿過墻體并與縱向鋼筋綁扎牢固,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所述混凝土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箍筋、拉結筋及錨桿整體澆筑在一起。本技術在對原石結構房屋改動量很小的基礎上,增加了梁、柱的抗震措施,實現了對老舊石結構房屋的抗震加固,可廣泛應用于老舊石結構農居加固中。【專利說明】 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老舊石砌體住宅加固改造結構,特別是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屬于抗震加固
。
技術介紹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結構設計標準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住宅的安全性。而在石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開采方便,質優價廉,在很多村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了大量石結構建筑,其中主要是農居。由于目前石結構房屋墻體的砂漿標號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干砌石結構房屋,大部分石結構房屋中采用立砌塊石中間夾碎石填充的形式較多,再加上這些村鎮石結構房屋多由石匠設計施工,沒有經過正規設計,故這種結構形式在地震時必然會遭到慘重的破壞。而對于農民來說拆除重建耗費資金較大,未必能夠承擔。因此,提高石結構農居的加固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既能夠節約農民的改造成本,又能夠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居住環境,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及財產損失,增加房屋的使用壽命。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自身居住環境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以及房屋抗震性能越來越得到重視,如果該技術加以推廣,在加固農居石結構房屋方面將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出了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其采用在原石結構的墻體上增加夾板柱、夾板梁結構,并在石結構墻體中間拉結鋼筋及其施工方法。主要是為了解決現有的老舊石砌體住宅多數為未經正規設計建造,不符合現有的抗震水平,并且拆除重建會耗費農民大量資金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包括原石結構墻體,還包括設置在原石結構墻體上的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所述夾板梁和夾板柱均為外掛縱向鋼筋、箍筋及拉結筋與混凝土構成的抗震梁、柱;其中,所述縱向鋼筋通過錨桿固定在原石結構墻體兩側,同時,夾板柱縱向鋼筋與埋在土壤中的短鋼筋綁牢,以確保縱向鋼筋不產生位移;所述原石結構墻體上打有鍵洞及通縫,所述錨桿插入所述鍵洞內,鍵洞及通縫用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所述箍筋及拉結筋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上鑿的通縫穿過墻體并與縱向鋼筋綁扎牢固,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所述混凝土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箍筋、拉結筋及錨桿整體澆筑在一起。進一步地,所述錨桿的直徑為Φ14ιμιι。所述短鋼筋為Im長鋼筋頭,其布置在夾板柱豎向鋼筋對應的位置并釘入土壤中,釘入深度不小于500mm。所述鍵洞的孔徑為5?10cm,深度不少于墻厚的1/2。所述夾板梁及夾板柱兩側混凝土厚度不小于6cm。所述細石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20。所述縱向鋼筋直徑為φ 10mm?Φ12ιμιι。所述箍筋直徑不小于Φ6πιιιι,間距不大于250mm。所述拉結筋直徑為Φ8ιμιι?ΦΙΟιμιι,每隔0.7m?1.0m設置一道拉結筋,且每層不少于兩根。上述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步驟:步驟一:根據設計圖紙定位劃線,進行鍵洞布置,根據箍筋及拉結筋位置確定原石結構墻體上通縫位置,并做好清底工作,清除石材表面的泥垢、水銹;步驟二:根據夾板柱豎向鋼筋位置釘入短鋼筋,在此之前應根據土壤性質對土壤做適當處理,確保短鋼筋在土壤中位置不發生變化;步驟三:根據設計要求在原石結構墻體上鑿出鍵洞及通縫,并清理縫內雜物;用扁鉆沿原有石塊縫中剔除,用皮老虎,或壓力水清洗鍵洞及通縫內粉塵,并用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將錨桿插入鍵洞內固定,并將箍筋及拉結筋貫穿通縫;步驟四:待鍵洞內細石混凝土強度達到70%以上時,綁扎外掛夾板梁及夾板柱的縱向鋼筋,并使其與錨桿進行可靠的連接,同時將夾板柱的縱向鋼筋下端與埋入土壤中的上述短鋼筋綁扎牢固;步驟五:綁扎箍筋及拉結筋,使其與縱向鋼筋有效連接;步驟六:支夾板梁及夾板柱的模板,先沿夾板梁及夾板柱的模板上、下兩邊方向,用水泥砂漿將模板縫堵實,以保證后續混凝土澆筑時不跑漿、不漏漿;步驟七:澆筑混凝土,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箍筋、拉結筋及錨桿整體澆筑在一起,以保證外加夾板柱、夾板梁與原石結構墻體之間有足夠的強度;同時,將外加的夾板梁和夾板柱與相鄰構件連接,并將夾板柱上部與屋面進行可靠連接。有益效果:本技術的優勢在于增加夾板梁、夾板柱,避免了對原石結構的拆除重建,施工比較方便,工序簡單,不會對原結構造成破壞。利用錨桿將鋼筋固定于原有石結構墻體外偵L并與通過墻體的箍筋、拉結筋結合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并硬化后形成抗震梁、抗震柱,從而提高石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本技術中鍵洞內可用細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漿澆搗密實或用樹脂膠泥將錨桿與墻體粘結。由于利用夾板梁、柱加固既有石結構農居施工簡單,同時大大提高了石結構農居的加固措施,節約了農民的改造成本,又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居住環境,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及財產損失,增加房屋的使用壽命。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自身居住環境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以及房屋抗震性能越來越得到重視,如果該技術加以推廣,在加固農居石結構房屋方面將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夾板梁、夾板柱平面示意圖;圖2為夾板柱平面圖;圖3為圖2的A-A剖面圖;圖4為夾板梁平面圖;圖5為圖4的B-B剖面圖;圖6為錨桿在墻體中的剖面圖。圖中,1:原石結構墻體;2:夾板柱;3:夾板梁;4:縱向鋼筋;5:雜筋;6:拉結筋;7、混凝土 ; 8、鋪桿;9、鍵洞。【具體實施方式】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參見圖1至圖6所示,包括原石結構墻體1,還包括設置在原石結構墻體I上的外加夾板梁3、夾板柱2結構。所述外加夾板梁3、夾板柱2結構為外掛縱向鋼筋4、箍筋5及拉結筋6與混凝土 7構成的抗震梁、柱。新加縱向鋼筋4通過錨桿8固定在原石結構墻體I兩側,同時,新加夾板柱2縱向鋼筋4與埋在土壤中的短鋼筋綁牢確保縱向鋼筋4不產生位移,所述錨桿8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I上打鍵洞9并用高標號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同時將錨桿8埋入細石混凝土固定,參見圖6。箍筋5及拉結筋6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I上鑿的通縫穿過墻體I并與縱向鋼筋4綁扎牢固,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混凝土 7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4、箍筋5、拉結筋6及錨桿8整體澆筑在一起;所述通縫應根據箍筋5及拉結筋6位置布置并應用細石混凝土填充密實,參見圖2至圖5。其中錨桿8直徑宜為Φ14,應根據設計所選用的加固方法而定,但必須照圖6做法以確保錨桿8的抗拔力;短鋼筋為Im長鋼筋頭,其應布置在夾板柱2豎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石結構外加夾板梁及夾板柱加固結構,包括原石結構墻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原石結構墻體(1)上的外加夾板梁(3)及夾板柱(2),所述夾板梁(3)和夾板柱(2)均為外掛縱向鋼筋(4)、箍筋(5)及拉結筋(6)與混凝土(7)構成的抗震梁、柱;其中,所述縱向鋼筋(4)通過錨桿(8)固定在原石結構墻體(1)兩側,同時,夾板柱(2)縱向鋼筋(4)與埋在土壤中的短鋼筋綁牢;所述原石結構墻體(1)上打有鍵洞(9)及通縫,所述錨桿(8)插入所述鍵洞(9)內,鍵洞(9)及通縫用細石混凝土澆搗密實;所述箍筋(5)及拉結筋(6)通過在原石結構墻體(1)上鑿的通縫穿過墻體并與縱向鋼筋(4)綁扎牢固,形成堅實的鋼筋骨架;所述混凝土(7)將墻體兩側的縱向鋼筋(4)、箍筋(5)、拉結筋(6)及錨桿(8)整體澆筑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有,鞠樹森,潘沂華,楊黎明,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筑福國際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