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較安全的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1)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右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右桿(6),所述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右鎖緊螺母(4)、(2):所述左桿右端、右桿左端分別具有向右、向左軸向伸出的左、右防轉接頭(71)、(61),所述左、右防轉接頭分別具有左、右搭接面(611)、(711),所述左、右防轉接頭通過所述左、右搭接面相互活動搭接接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較安全的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1)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右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右桿(6),所述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右鎖緊螺母(4)、(2):所述左桿右端、右桿左端分別具有向右、向左軸向伸出的左、右防轉接頭(71)、(61),所述左、右防轉接頭分別具有左、右搭接面(611)、(711),所述左、右防轉接頭通過所述左、右搭接面相互活動搭接接觸。【專利說明】一種汽車前束調節桿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行駛系統,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前束調節桿。
技術介紹
對于傳動系統中的后懸架為多連桿式的汽車,通常采用前束調節桿來設定后輪前束和外傾。參見圖1,常見的傳動系統中的后懸架為多連桿式的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I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右桿6,所述左桿7和右桿6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6和右桿7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鎖緊螺母4和右鎖緊螺母2,從而可以按照圖1所示箭頭方向轉動中間桿3使左桿7和右桿6在中間桿3上同時沿軸向伸縮,以調節車輪前束和外傾。這種汽車前束調節桿,左桿7的右端和右桿6的左端伸入中間桿3的部分為圓柱體,相互之間為左、右端面的平面接觸,在調節車輪前束時,轉動中間桿3時會帶動與球頭銷5殼體連接的左桿7發生轉動,使球頭銷5的殼體與球頭銷5之間的角度發生改變。汽車在行駛時,車輪上下振動會帶動球頭銷5上下擺動,當球頭銷5殼體與球頭銷5之間的初始角度變大時,由于左桿7的右端和右桿6的左端伸入中間桿3的部分為圓柱體,相互之間為左、右端面的平面接觸,就不能進行調節并使球頭銷5的上下擺動不超出其最大許用角度,因而存在行車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較安全的、結構簡單的汽車前束調節桿結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左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左桿,右端通過橡膠襯套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右端并與該中間桿螺紋連接的右桿,所述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和右桿與中間桿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鎖緊螺母和右鎖緊螺母:所述左桿右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左防轉接頭,所述右桿左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右防轉接頭,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分別具有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通過左搭接面和右搭接面相互活動搭接接觸。優選地,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整體均為半圓柱體、半橢圓體、梯形體、矩形體或者多邊形體。優選地,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的半徑小于左桿和右桿的半徑。優選地,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的軸向長度根據前束調節的范圍預先設定。優選地,所述中間桿的整體呈多邊形形。優選地,所述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的端部均設有導弓I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左桿和右桿在中間桿內通過左、右防轉接頭的左、右搭接面活動相搭接觸;在不影響左桿和右桿在中間桿內軸向位移的情況下,左桿和右桿之間不會發生相對轉動。這就使左端通過球頭銷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的左桿不會轉動,從而使球頭銷殼體與球頭銷之間的角度不會在前束調節過程中因殼體轉動而發生較大變化。于是規避了球頭銷殼體與球頭銷初始角度過大帶來的危險,進而消除了行車存在的安全隱患,且結構簡單,加工方便,穩定性較高。【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汽車前束調節桿的示意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外觀圖; 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分解圖; 圖4是左防轉接頭和右防轉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橡膠襯套、2-右鎖緊螺母、3-中間桿、4-左鎖緊螺母、5-球頭銷、6_右桿、61-右防轉接頭、左搭接面611、7_左桿,71-左防轉接、711-右搭接面、65-導引面。【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2、圖3和圖4,本專利技術的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I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右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右桿6,所述左桿7和右桿6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6和右桿7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鎖緊螺母4和右鎖緊螺母2:從圖3和圖4可見,所述左桿7右端具有向右軸向伸出的左防轉接頭71,所述右桿6左端具有向左軸向伸出的右防轉接頭61,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分別具有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通過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相互活動搭接接觸。這使得當按照圖3所示箭頭方向轉動中間桿3進行前束調節時,作用在右桿體6上的力矩通過右防轉接頭61的左搭接面611作用至左防轉接頭71的右搭接面711上,再經過右搭接面711將力矩傳遞至左防轉接頭71上,然后由左防轉接頭71將力矩傳遞至左桿7上。由于右桿6通過橡膠襯套5固定在車架上,不會發生轉動,因而左桿7也不會轉動,從而使球頭銷3殼體與球頭銷3之間的角度不會在前束調節過程中因殼體轉動而發生較大變化,這就規避了球頭銷3殼體與球頭銷初始角度過大帶來的危險,從而消除了行車的安全隱患。從圖3可見,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整體均為半圓柱體。這樣既使兩個防轉接頭有足夠的搭接面積以保證受力均勻,又不至于影響它們在中間桿體3內的軸向移動。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也可以整體均為半橢圓體、梯形體、矩形體或者多邊形體。這樣同樣能夠既使兩個防轉接頭有足夠的搭接面積以保證受力均勻,又不至于影響它們在中間桿體3內的軸向移動。從圖3和圖4可見,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的半徑小于左桿7和右桿6的半徑。這樣可以減輕整個汽車前束調節桿的重量。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的軸向長度根據前束調節的范圍預先設定。這使得本專利技術能夠適應不同前束調節范圍的需要。從圖3可見,所述中間桿3的整體呈多邊形形。這樣可以使用開口扳手等工具轉動中間桿3,方便操作。從圖3可見,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的端部均設有導引面65,這使得左桿7、右桿6與中間桿3之間的裝配比較容易。【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I)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 )右端并與該中間桿(3 )螺紋連接的右桿(6 ),所述左桿(7 )和右桿(6 )與中間桿(3 )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6 )和右桿(7)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鎖緊螺母(4)和右鎖緊螺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桿(7)右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左防轉接頭(71),所述右桿(6)左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前束調節桿,包括左端通過球頭銷(5)的殼體與轉向節可轉動連接,右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左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左桿(7),右端通過橡膠襯套(1)與副車架固定連接,左端伸入中空的中間桿(3)右端并與該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右桿(6),所述左桿(7)和右桿(6)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的螺紋旋向相反,在左桿(6)和右桿(7)與中間桿(3)螺紋連接處分別設有左鎖緊螺母(4)和右鎖緊螺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桿(7)右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左防轉接頭(71),所述右桿(6)左端具有軸向伸出的右防轉接頭(61),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分別具有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所述左防轉接頭(71)和右防轉接頭(61)通過左搭接面(611)和右搭接面(711)相互搭接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娟,萬鵬,印傳芬,史廣才,董澤,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