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該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和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置于所述微波隔熱體中,液體在輸送管內部流動,輸送管外表面包覆有微波吸收層,微波隔熱體的底部設置有反射層;工作時,太陽光中微波波段的電磁波由外部平行射入微波隔熱體并在反射層內部經若干次反射匯聚到中心區域的輸送管,所述微波吸收層將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內部,進而起到加熱管內流體的作用。利用太陽能中的微波對輸送管內的液體進行加熱提高液體的流動性,該裝置既具有保溫又具有加熱功能,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確保輸運液體的保溫與加熱過程順利進行,具有簡便、節能、環保及低成本的使用優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該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和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置于所述微波隔熱體中,液體在輸送管內部流動,輸送管外表面包覆有微波吸收層,微波隔熱體的底部設置有反射層;工作時,太陽光中微波波段的電磁波由外部平行射入微波隔熱體并在反射層內部經若干次反射匯聚到中心區域的輸送管,所述微波吸收層將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內部,進而起到加熱管內流體的作用。利用太陽能中的微波對輸送管內的液體進行加熱提高液體的流動性,該裝置既具有保溫又具有加熱功能,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確保輸運液體的保溫與加熱過程順利進行,具有簡便、節能、環保及低成本的使用優勢。【專利說明】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液體輸送管道領域,尤指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全世界地下礦物原油的具體成分差別很大,類別繁多,其中一些地區的蘊藏油種的硫含量、酸值、比重及黏度等指標差別較大,它包括了陸相和海相。然而對于開采而言,提高油液的溫度從而降低其粘滯性尤其重要,無論是油液本身或是對其進行加熱的熱工質都需要在傳輸中保持甚至提高自身溫度,這樣一來對輸送管道的保溫乃至加熱功能就有相當的要求。從兩個方面講它意味著:第一要做到管路的保溫;第二還進一步要求對管路進行一定的加熱以提高管路內的流體溫度。另一方面,加熱的溫度及其能耗來源又好似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尤其是在管路路徑距離比較遠的情況下,所帶來的成本增加就必須給以考慮,從節能降耗、減排的角度講,還牽涉到綠色環保的社會生態利益,因此必須重視和認真考慮。如何既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熱源資源,又兼顧綠色環保的社會生態利益,同時使油液本身或是其加熱工質對熱源的需求得到滿足,這些都是現實中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陸地與水域兼用的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該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和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置于所述微波隔熱體中,液體在輸送管內部流動,輸送管外表面包覆有微波吸收層,微波隔熱體的底部設置有反射層;工作時,太陽光中微波波段的電磁波由外部射入微波隔熱體,并在微波隔熱體內部經反射層若干次反射匯聚到輸送管上,所述微波吸收層將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內部,進而起到加熱管內流體的作用。進一步,所述微波隔熱體的外形設置為多棱柱形,該多棱柱形設置有四個側面,微波隔熱體的橫截面為類似等腰梯形,其中對應等腰梯形上底的一個側面設置成曲面即稱側曲面,而所述反射層也設置于此面上;而梯形下底、兩個腰所對應的側面設置為平面并分別稱其下平面、第一腰平面、第二腰平面。進一步,所述微波隔熱體的所述側曲面設置由若干個弧面單元彼此相鄰連接而成,且凹面朝向微波隔熱體的多棱柱中心;所述弧面單元的連接采用曲面擬合、曲面紋理合成或曲面逐次匯聚合成的方式。進一步,所述微波隔熱體采用輕質的微波隔熱物料,具體為聚氨、聚苯或聚氟類材質。進一步,所述反射層用鍍膜、貼膜或包夾層的方法,隨所述微波隔熱體側面外形成型固定。本專利技術屬于開采陸地和海洋液體礦物油的輸運裝置,而且在此過程中不僅是簡單的輸運,還能利用天然綠色的太陽能對輸運的液體進行保溫性加熱,不需要消耗人為提供的能源。輸運裝置既具有保溫又具有加熱功能,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確保輸運液體的保溫與加熱過程順利進行,具有簡便、節能、環保及低成本的使用優勢。【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總體結構及示意圖之一基本圖; 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總體結構及示意圖之二變化圖。其中,基本圖對應單個弧面單元情況,變化圖對應多個弧面單元情況。【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更全面的說明,附圖中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本專利技術可以體現為多種不同形式,并不應理解為局限于這里敘述的示例性實施例。而是,提供這些實施例,從而使本專利技術全面和完整,并將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完全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為了易于說明,在這里可以使用諸如“上”、“下” “左” “右”等空間相對術語,用于說明圖中示出的一個元件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元件或特征的關系。應該理解的是,除了圖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間術語意在于包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裝置被倒置,被敘述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將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兩者。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這里所用的空間相對說明可相應地解釋。結構說明: 總體結構:如圖1、2所示,本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2及反射層30、外表面設置覆蓋微波吸收層13的輸送管I ;其中,微波隔熱體2采用輕質的微波隔熱物料,具體為聚氨、聚苯或聚氟類材質。微波隔熱體2外形為多棱柱,輸送管I外形設置為橢圓柱形且嵌于微波隔熱體2的內部,微波吸收層13的材質則采用微波吸收材料,首選表面粗糙、暗色的金屬及其化合物類、酸鹽類材料;如鐵、鋁、鐵及其化合物,硫化鐵以及碳化硅。輸送管I的走向與微波隔熱體2棱柱邊的走向相同。微波隔熱體2的多棱柱有四個側面,其橫截面為類似等腰梯形,其中對應等腰梯形上底的一個側面設置成曲面即稱側曲面20,而反射層30也設置于此面上,反射層30的材質采用微波反射材料,首選金屬銅、鋁或銀;而梯形下底、兩個腰所對應的側面設置為平面并分別下平面21、第一腰平面22、第二腰平面23,下平面21為太陽光的入射面。微波隔熱體的反射層為多弧面單元結構:如圖2所示,微波隔熱體2的側曲面20由若干個弧面單元彼此相鄰連接而成,凹面朝向微波隔熱體2的多棱柱中心,本案以三個弧面單元(25、26、27)為例;這些弧面的連接形式可采用曲面擬合、曲面紋理合成、曲面逐次匯聚合成等方式,而曲面首選為有心型。工作原理:根據反射層結構的不同分為單個和多個弧面單元兩種情況舉例。對應單個弧面單元,如圖1所示,工作時,太陽光中的微波波段電磁波由外部平行射入(空心箭頭28所示方向)微波隔熱體2并在單個弧面單元24的反射層30發生反射匯聚(實心箭頭29所示方向),而反射匯聚的中心區域位于輸送管1,如此輸送管I的微波吸收層13將微波波段的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I壁內,進而起到加熱管內流體的作用,同時微波隔熱體2對輸送管I進行隔熱保溫。對應多個弧面單元,如圖2所示,工作時,太陽光中的微波波段電磁波由外部平行射入(空心箭頭28所示方向)微波隔熱體2并在反射層30內部經若干次反射(折線31所示)匯聚,而在最高次時匯聚(實心箭頭29所示方向)到中心地區的輸送管1,如此輸送管I的微波吸收層13將微波波段的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I壁內,進而起到加熱輸送管I內流體的作用,同時微波隔熱體2對輸送管I進行隔熱保溫。實現過程:如1、圖2所示,將微波隔熱體2設置在一個轉動裝置(圖中未示)上,轉動軸心設為輸送管I的中心軸,而輸送管I相對于微波隔熱體2固定,當太陽位置變動時,轉動裝置以漸進轉動方式跟蹤太陽光使下平面21垂直于照射面,以此完成工作原理中所敘述的加熱保溫過程。【權利要求】1.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和輸送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利用太陽能的保溫集熱液體輸送管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微波隔熱體和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置于所述微波隔熱體中,液體在輸送管內部流動,輸送管外表面包覆有微波吸收層,微波隔熱體的底部設置有反射層;工作時,太陽光中微波波段的電磁波由外部射入微波隔熱體,并在微波隔熱體內部經反射層若干次反射匯聚到輸送管上,所述微波吸收層將電磁波能吸收并轉換成熱能傳入輸送管內部,進而起到加熱輸送管內流體的作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黎明,劉伯昂,
申請(專利權)人:中海陽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