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塔機、起重臂、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及其變幅小車
本技術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塔機、起重臂、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及其變幅小車。
技術介紹
大幅度塔式起重機的起重臂對塔機起重性能具有較大的影響,在保證起重臂受力滿足要求的情況下,起重臂減輕自重能夠提高塔機的起重性能。請參見圖1,圖1是現有技術起重臂的結構圖。現有技術的起重臂10包括上弦桿11、下弦桿12以及連接于上弦桿11和下弦桿12之間的腹桿13,起重臂10采用改變上弦桿11角度的方式來實現變截面,以減少起重臂10的重量。現有技術的起重臂10只能在一個方向上實現截面變化,起重臂10的減重不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塔機、起重臂、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及其變幅小車。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其包括:上弦桿;兩個第一下弦桿,兩個第一下弦桿彼此間隔設置且與上弦桿間隔設置;多個第一腹桿,多個第一腹桿連接于上弦桿和第一下弦桿之間以及兩個第一下弦桿之間;兩個第二下弦桿,兩個第二下弦桿彼此間隔設置且與上弦桿間隔設置;多個第二腹桿,多個第二腹桿連接于上弦桿和第二下弦桿之間以及兩個第二下弦桿之間;其中,第一下弦桿之間的間距大于兩個第二下弦桿之間的間距,兩個第一下弦桿的端部分別設置有用于連接過渡臂節的底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一連接部,兩個第二下弦桿的端部分別設置有用于連接過渡臂節的頂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二連接部。其中,過渡臂節的上弦桿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上弦桿和第二上弦桿以及連接于第一上弦桿和第二上弦桿且用于通過拉桿連接至底端相鄰臂節的上弦 ...
【技術保護點】
一種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20),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臂節(20)包括:?上弦桿(21);?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多個第一腹桿(24),所述多個第一腹桿(24)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多個第二腹桿(27),所述多個第二腹桿(27)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的間距,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的端部(221、231)分別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過渡臂節(20)的底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一連接部(222、232),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的端部(251、261)分別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過渡臂節(20)的頂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二連接部(252、26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起重機臂架的過渡臂節(20),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臂節(20)包括: 上弦桿(21); 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 多個第一腹桿(24),所述多個第一腹桿(24)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 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 多個第二腹桿(27),所述多個第二腹桿(27)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的間距,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的端部(221、231)分別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過渡臂節(20)的底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一連接部(222、232),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的端部(251、261)分別 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過渡臂節(20)的頂端相鄰臂節的下弦桿的第二連接部(252、26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臂節(20),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臂節(20)的上弦桿(21)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上弦桿(211)和第二上弦桿(212)以及連接于所述第一上弦桿(211)和第二上弦桿(212)且用于通過拉桿(35)連接至所述底端相鄰臂節的上弦桿的吊點板(28)。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渡臂節(20),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所定義的平面位于由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所定義的平面的遠離所述上弦桿(21)的一側。4.一種變幅小車(60),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幅小車(60)包括第一滾輪組(61)和設置在所述第一滾輪組(61)下方的第二滾輪組(62),所述變幅小車(60)用于承載過渡臂節(20),所述過渡臂節(20)包括: 上弦桿(21); 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 多個第一腹桿(24),所述多個第一腹桿(24)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 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彼此間隔設置且與所述上弦桿(21)間隔設置; 多個第二腹桿(27),所述多個第二腹桿(27)連接于所述上弦桿(21)和所述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以及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下弦桿(22、23)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兩個第二下弦桿(25、26)之間的間距,所述兩個第一下弦桿(22、2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閭志明,譚澤松,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