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執行元件及輔助裝置。動力系統包括電機泵,輔助裝置包括吸油濾油器、回油濾油器、壓力表和水過濾器;執行元件為增壓缸,增壓缸內部設置有無桿腔、有桿腔和水腔;控制系統包括第一單向閥、兩通電磁閥和電液換向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系統結構簡單緊湊,易于實現控制,適于全面推廣;系統效率高,相同條件下,該系統的高壓水排水量較傳統增壓器能提高幾十倍甚至更高;降低成本及維護方便等;控制系統壓力低,控制元件結構尺寸小,節省空間;控制系統可實現壓力的兩檔主要壓力的切換且操作簡單;系統集程度高,易于實現移動試壓;增壓部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產品系列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
本專利技術屬于機械制造
,涉及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
技術介紹
油水增壓器主要是為防噴器及管匯等采油設備提供高壓水,并對這些設備的耐壓保壓性能進行測試,由于防噴器及管匯等采油設備需水量較大,且水壓非常高(達70Mpa),至今為止,油水增壓器主要由高低壓水泵及控制系統組成,低壓水泵先在大排量下向防噴器內注入大量的水,當壓力達到一定值時,再利用高壓水泵提高壓力。因此該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由于高壓水泵排水量非常小,若管匯較長,試驗效率會非常低;2>由于采用雙泵供水,控制系統較為復雜;3>由于出水壓力非常高,控制設備龐大;4>高壓水泵對介質的清潔度要求高且壽命較短。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本專利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執行元件及輔助裝置,動力系統包括電機泵,輔助裝置包括吸油濾油器、回油濾油器、壓力表和水過濾器;水過濾器與水源連接;執行元件為增壓缸,增壓缸內部設置有無桿腔、有桿腔和水腔;控制系統包括第一單向閥、兩通電磁閥和電液換向閥;吸油濾油器、電機泵、第一單向閥、兩通電磁閥、電液換向閥和回油濾油器依次連接形成回路連接至油源;電液換向閥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連接至增壓缸的無桿腔和有桿腔,水過濾器經吸水單向閥連接至增壓缸的水腔,出水單向閥與增壓缸的水腔連接。所述的增壓缸內部設置有油腔活塞桿和水腔柱塞桿;油腔活塞桿的內部空心,水腔柱塞桿連接在油腔活塞桿的內部,并可相對滑動;水腔柱塞桿的后端與油腔活塞桿的內壁之間形成水腔,油腔活塞桿的前端與水腔柱塞桿的外壁及增壓缸缸筒之間形成無桿腔,油腔活塞桿的后方為有桿腔。所述的電機泵和回油濾油器之間連接有溢流閥;第一單向閥和回油濾油器之間連接有卸荷閥,卸荷閥與壓力表連接。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積極效果為:本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系統結構簡單緊湊,易于實現控制,適于全面推廣;系統效率高,相同條件下,該系統的高壓水排水量較傳統增壓器能提高幾十倍甚至更高;降低成本及維護方便等;控制系統壓力低,控制元件結構尺寸小,節省空間;控制系統可實現壓力的兩檔主要壓力的切換且操作簡單,同時也可對壓力實現無級調節;系統集程度高,易于實現移動試壓;增壓部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產品系列化。傳統的增壓缸高壓水腔與油腔之間只用一道密封相隔,若長時間使用后密封存在泄漏,則對系統必然造成很大的影響,且泄漏量小時不容易發現,本專利技術利用無桿腔將油水隔開,且兩介質之間均有單獨密封,因此即使密封損壞發生泄漏現象,油水也不會發生混合,而且容易被發現,從而又解決了不同介質之間泄漏問題對系統造成的影響。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的結構框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增壓缸的內部結構圖;圖中主要部件標號說明:1:空氣濾清器2:吸油濾油器3:液位計4:電機泵5:回油濾油器6:溢流閥7:第一單向閥8:壓力表9:卸荷閥10:減壓閥11:兩通電磁閥12:第二單向閥13:安全閥14:電液換向閥15:液控單向閥16:增壓缸17:出水單向閥18:壓力傳感器19:吸水單向閥20:水過濾器21:水腔柱塞桿22:油腔活塞桿23:水腔24:無桿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附圖中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標號。下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的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執行元件及輔助裝置,動力系統包括電機泵4;控制系統包括溢流閥6、第一單向閥7、卸荷閥9、減壓閥10、兩通電磁閥11、第二單向閥12、安全閥13、電液換向閥14、液控單向閥15、出水單向閥17、吸水單向閥19和壓力傳感器18;執行元件為增壓缸16,增壓缸16內部設置有無桿腔、有桿腔和水腔;輔助裝置包括空氣濾清器1、吸油濾油器2、液位計3、回油濾油器5、壓力表8和水過濾器20。水過濾器20與水源連接;空氣濾清器1、吸油濾油器2、回油濾油器5和液位計3連接至油源。吸油濾油器2、電機泵4、第一單向閥7、兩通電磁閥11、電液換向閥14和回油濾油器5依次連接形成回路。電液換向閥14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連接至增壓缸16的無桿腔和有桿腔,水過濾器20經吸水單向閥19連接至增壓缸16的水腔,壓力傳感器18經出水單向閥17與增壓缸16的水腔連接。電機泵4和回油濾油器5之間連接有溢流閥6,第一單向閥7和回油濾油器5之間連接有卸荷閥9,卸荷閥9與壓力表8連接。第二單向閥12和減壓閥10串聯后再與兩通電磁閥11并聯。減壓閥10的兩端分別連接測壓排氣接頭K1和K2。高壓水的壓力大小通過減壓閥10進行兩個檔位切換,低壓為35MPa;高壓為70Mpa。兩個檔位壓力均可進行手動無級調節,但最高壓力不可超過70Mpa。安全閥13連接到電液換向閥14的輸入端,安全閥保證進入增壓缸的壓力不會超過系統所要求的限定值。電液換向閥14內有兩個電磁鐵,兩塊電磁鐵循環動作。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增壓缸的內部結構圖。如圖2所示,增壓缸16內部設置有油腔活塞桿22和水腔柱塞桿21。油腔活塞桿22的內部空心,水腔柱塞桿21連接在油腔活塞桿的內部,并可相對滑動。水腔柱塞桿21的后端與油腔活塞桿22的內壁之間形成水腔24,油腔活塞桿22的前端與水腔柱塞桿21的外壁及增壓缸16缸筒之間形成無桿腔23,油腔活塞桿22的后方為有桿腔。增壓缸利用流體力學基本原理,通過活塞面積比來實現高壓水的輸出。本專利技術利用增壓缸16代替高低壓水泵,系統結構簡單,控制方便,效率高;易于實現出水壓力的無級調節。傳統的增壓缸高壓水腔與油腔之間只用一道密封相隔,若長時間使用后密封存在泄漏,則對系統必然造成很大的影響,且泄漏量小時不容易發現。本專利技術的增壓缸16的水腔與無桿油腔之間均有單獨密封,而且兩密封之間存在空腔,因此即使密封損壞,兩腔的介質也不會混合,且容易發現,從而及時更換,從而避免因系統損壞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系統默認狀態為高壓,液壓油經吸油濾油器2進入電機泵4并將高壓油輸入到系統,當1DT得電時,液壓油進入增壓缸16的有桿腔21,增壓缸16的油腔活塞桿22縮回,水箱中的水經水過濾器20、吸水單向閥19進入增壓缸16的水腔,直至吸水過程結束。當2DT得電時,液壓油進入增壓缸16的無桿腔,增壓缸16的油腔活塞桿22伸出,水腔24內的水經出水單向閥17進入試驗設備當中。增壓缸16輸出水壓分別為70MPa與35MPa,當兩通電磁閥11失電時,輸出水壓為70MPa,當兩通電磁閥11得電時,輸出水壓為35MPa(即液壓油經減壓閥10再進入到增壓缸16中。為防止電機泵4帶載啟動,系統增加了卸荷閥9,當卸荷閥9失電時,系統卸荷并進人低壓循環過濾階段,當卸荷閥9得電時,系統建壓,且當壓力達到溢流閥6設定壓力時,系統卸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執行元件及輔助裝置,動力系統包括電機泵(4),輔助裝置包括吸油濾油器(2)、回油濾油器(5)、壓力表(8)和水過濾器(20);水過濾器(20)與水源連接;其特征在于:執行元件為增壓缸(16),增壓缸(16)內部設置有無桿腔、有桿腔和水腔;控制系統包括第一單向閥(7)、兩通電磁閥(11)、和電液換向閥(14);吸油濾油器(2)、電機泵(4)、第一單向閥(7)、兩通電磁閥(11)、電液換向閥(14)和回油濾油器(5)依次連接形成回路連接至油源;電液換向閥(14)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連接至增壓缸(16)的無桿腔和有桿腔,水過濾器(20)經吸水單向閥(19)連接至增壓缸(16)的水腔,出水單向閥(17)也與增壓缸(16)的水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水增壓器成套系統,包括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執行元件及輔助裝置,動力系統包括電機泵(4),輔助裝置包括吸油濾油器(2)、回油濾油器(5)、壓力表(8)和水過濾器(20);水過濾器(20)與水源連接;執行元件為增壓缸(16),增壓缸(16)內部設置有無桿腔、有桿腔和水腔;其特征在于:控制系統包括第一單向閥(7)、兩通電磁閥(11)和電液換向閥(14);吸油濾油器(2)、電機泵(4)、第一單向閥(7)、兩通電磁閥(11)、電液換向閥(14)和回油濾油器(5)依次連接形成回路連接至油源;電液換向閥(14)的兩個輸出端分別連接至增壓缸(16)的無桿腔和有桿腔,水過濾器(20)經吸水單向閥(19)連接至增壓缸(16)的水腔,出水單向閥(17)也與增壓缸(1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建中,劉兵,趙斌,李天濤,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優瑞納斯液壓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