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包括夾持部,所述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15),所述定位凸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另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所述定位凸部的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插入孔,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上述定位夾持機構能夠對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進行夾持,并且對鈑金件加工精度的不良影響有所減小,對現場存放空間的要求較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包含上述定位夾持機構的鈑金件檢具。(*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及鈑金件檢具
本技術涉及零部件加工
,尤其涉及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本技術還涉及一種鈑金件檢具。
技術介紹
加工零部件時,通常需要采用定位夾持機構將零部件定位于指定位置處,以保證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定位夾持零部件實際上就是限定零部件在六個方向上的自由度,避免零部件發生位移。以鈑金件加工為例,目前普遍采用3-2-1定位原則對鈑金件的六個自由度進行約束,即:一般對于鈑金件擺放位置的垂直方向安排3個定位面,采用夾鉗進行夾持,一個直銷定位孔約束鈑金件擺放位置的兩個平面方向,另外一個菱形銷定位鈑金件上的孔,以此約束剩余的一個方向。然而,對于一些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鈑金件在已有兩孔與定位銷配合的情況下,由于夾持面過小導致空間不足,無法有效布置夾鉗。此時,可采用強力磁鐵或電磁鐵對鈑金件的表面進行吸附,以實現鈑金件的定位。但是,使用強力磁鐵容易產生定位不穩,對鈑金件的加工精度產生不良影響;采用電磁鐵時,由于其工作時需要許多輔助設備,導致其對現場存放空間的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該定位夾持機構能夠對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進行夾持,并且對鈑金件加工精度的不良影響有所減小,對現場存放空間的要求較低。本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定位夾持機構的鈑金件檢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包括夾持部,所述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所述定位凸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定位凹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的另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所述定位凸部的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插入孔,所述定位凹部上具有能夠與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優選地,在上述定位夾持機構中,所述定位凸部包括本體以及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本體上的定位銷體,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設置于所述定位銷體上。優選地,在上述定位夾持機構中,所述定位銷體包括與所述本體連接的頭部以及所述頭部相連的桿部,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設置于所述桿部上,所述頭部上與所述桿部連接的一端具有鈑金施壓面。優選地,在上述定位夾持機構中,所述本體的一端可拆卸地連接夾鉗作用部,所述夾鉗作用面位于所述夾鉗作用部上。[0011 ] 優選地,在上述定位夾持機構中,所述定位凹部上具有階梯孔,所述階梯孔上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面的一端為導向孔,所述階梯孔上遠離所述第二定位面的一端為所述插入孔,所述導向孔的縱截面上的橫向尺寸大于所述插入孔的縱截面上的橫向尺寸。一種鈑金件檢具,包括檢具本體以及安裝于所述檢具本體上的定位夾持機構,所述定位夾持機構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定位夾持機構,所述定位夾持機構的定位凹部與所述檢具本體相固定。優選地,在上述鈑金件檢具中,所述檢具本體上具有埋入孔,所述定位凹部裝入所述埋入孔內,所述檢具本體的表面上具有鈑金輔助定位面。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技術提供的定位夾持機構中,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定位凸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定位凹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的另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定位凸部的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鈑金定位孔插入端,定位凹部上具有能夠與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該定位夾持機構工作時,首先將鈑金件放置于定位凹部上,鈑金件上的鈑金定位孔與定位凹部上的插入孔相對,然后將定位凸部的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穿過鈑金定位孔,并與定位凹部上的插入孔相配合,此時定位凸部上的第一定位面和定位凹部上的第二定位面分別與鈑金件的兩個表面相接觸,接著操作夾鉗,使得夾鉗作用于定位凸部上的夾鉗作用面上,夾鉗即可向定位凸部施加作用力,使得鈑金件被夾持于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之間。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內容,本技術提供的定位夾持機構采用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相作用的方式實現鈑金件的夾持,即使鈑金件的表面尺寸較小,定位凸部與鈑金件上的鈑金定位孔相作用后,利用夾鉗作用于定位凸部上即可對該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實施夾持。同時,上述定位夾持機構無須采用強力磁鐵或電磁鐵,以此緩解強力磁鐵引起的對鈑金件加工精度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以及電磁鐵引起的對現場存放空間的要求較高的問題。由于上述定位夾持機構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包含該定位夾持機構的鈑金件檢具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定位夾持機構的裝配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結構的仰視圖;圖3為圖2所示結構的A部分放大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定位夾持機構與鈑金件的配合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B-B向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鈑金件,11-夾鉗,12-本體,131-頭部,132-桿部,14-夾鉗作用部,15-定位凹部,20-檢具本體。【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該定位夾持機構能夠對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進行夾持,并且對鈑金件加工精度的不良影響有所減小,對現場存放空間的要求較低。本技術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定位夾持機構的鈑金件檢具。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如圖1-6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該定位夾持機構可設置為兩組或兩組以上,其用于定位并夾持鈑金件10,該定位夾持機構主要包括夾鉗11和夾持部,該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其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且其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鈑金定位孔插入端;定位鈑金件10時,第一定位面與鈑金件10的表面相貼合;夾鉗作用面用于承受夾鉗11施加的作用力;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用于插入鈑金件10上的鈑金定位孔內;該定位凸部可為一體式結構;定位凹部15,其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且其上具有能夠與上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定位鈑金件10時,第二定位面和第一定位面分別位于鈑金件10的兩側,且第二定位面與鈑金件10的表面相貼合。該定位夾持機構工作時,首先將鈑金件10放置于定位凹部上,鈑金件10上的鈑金定位孔與定位凹部15上的插入孔相對,然后將定位凸部的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穿過鈑金定位孔,并與定位凹部15上的插入孔相配合,此時定位凸部上的第一定位面和定位凹部15上的第二定位面分別與鈑金件10的兩個相對的表面相接觸,接著操作夾鉗11,使得夾鉗11作用于定位凸部上的夾鉗作用面上,夾鉗11即可向定位凸部施加作用力,使得鈑金件10被夾持于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15之間。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內容,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定位夾持機構采用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15相作用的方式實現鈑金件10的夾持,即使鈑金件10的表面尺寸較小,定位凸部與鈑金件10上的鈑金定位孔相作用后,利用夾鉗11作用于定位凸部上即可對該表面尺寸較小的鈑金件10實施夾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包括夾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15),所述定位凸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另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所述定位凸部的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插入孔,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鈑金件的定位夾持機構,包括夾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部包括定位凸部和定位凹部(15),所述定位凸部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一定位面,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鈑金件(10)的另一側表面相作用的第二定位面,所述定位凸部的兩端分別具有夾鉗作用面和插入孔,所述定位凹部(15)上具有能夠與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相配合的插入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夾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部包括本體(12)以及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本體(12)上的定位銷體,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設置于所述定位銷體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夾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銷體包括與所述本體(12)連接的頭部(131)以及所述頭部(131)相連的桿部(132),所述鈑金定位孔插入端設置于所述桿部(132)上,所述頭部(131)上與所述桿部(132)連接的一端具有鈑金施壓面。4.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連福,陳馨,張國兵,楚偉峰,趙烈偉,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