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
:本專利技術屬于低溫余熱利用與熱泵/制冷
。
技術介紹
:從溫差利用角度看,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以驅動熱介質與被加熱介質之間的溫差作為驅動力,當驅動溫差較大時應采用兩次或多次溫差利用流程來提高溫差利用的程度,從而實現熱能利用的高效化;從工作介質的角度看,吸收式熱泵的工作介質為溶液,受物質性質的限制,每一種溶液都有其適合的工作范圍;這樣,當驅動熱介質的溫度和溫降超出了單一溶液的工作范圍時,應該采用不同的溶液進行分路循環來完成對驅動溫差的充分利用,即驅動溫差依次在不同的溶液循環回路中加以利用,從而實現驅動溫差利用的合理化。在考慮充分利用溫差的同時,第一類吸收式熱泵的循環流程還要實現更多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熱力學參數平滑變化,供熱參數可調節,能夠較好地適應工況變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數;能夠實現對高溫熱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熱源以實現其綜合利用等。在不同溶液回路中進行溫差的分步利用,涉及到不同環節中的熱負荷傳遞;在熱負荷傳遞過程中,任何傳熱環節的溫差浪費都將帶來熱能利用率的降低。因此,不論是冷凝熱的傳遞,還是吸收熱的傳遞,任何熱負荷的傳熱環節都應該一步到位;除此之外,還應考慮不同溶液回路的熱負荷傳遞中吸收熱負荷和冷凝熱負荷的溫度配置或傳遞的先后順序問題,以保證得到更加合理的熱力學完善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具體
技術實現思路
分項闡述如下:1.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發器、第二蒸發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 ...
【技術保護點】
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發器、第二蒸發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第二節流閥、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1)連通,發生器(1)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發生器(1)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蒸發器(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3)連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和吸收器(3)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5)連通,冷凝器(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11)與第二蒸發器(7)連通,第二蒸發器(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發生器(1)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蒸發器(6)和第二蒸發器(7)還分 ...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5.08 CN 201310187217.31.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主要由發生器、第二發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發器、第二蒸發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節流閥、第二節流閥、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溶液熱交換器所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發生器(I)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發生器(I)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蒸發器(6)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吸收器(3)連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和吸收器(3)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第二發生器(2)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5)連通,冷凝器(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二節流閥(11)與第二蒸發器(7)連通,第二蒸發器(7)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發生器(I)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還分別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蒸發器(6)和第二蒸發器(7)還分別有余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2.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二冷凝器、溶液節流閥、第三節流閥和分汽室,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6)與發生器(I)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15)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17)與蒸發器(6)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冷凝器(15)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 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分汽室(1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3.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節流閥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15)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17)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4.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節流閥和溶液節流閥,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6)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15)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17)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5.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三溶液泵,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三吸收器(20)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6.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 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分汽室(1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7.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二冷凝器、第三節流閥、溶液節流閥、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分汽室,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⑴連通,將發生器⑴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6)和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分汽室(1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冷凝器(15)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冷劑液管路經第三節流閥(17)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二冷凝器(15)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8.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節流閥、分汽室、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吸收器(22)連通,第四吸收器(22)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24)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濃溶液管路溶液節流閥(16)和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24)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分汽室(1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吸收器(22)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第四吸收器(22)還有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其中,或第三吸收器(20)增加被加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9.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溶液節流閥、分汽室、第三溶液熱交換器、第四溶液熱交換器和第二分汽室,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四吸收器(22)連通,第四吸收器(22)還有稀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泵(23)和第四溶液熱交換器(24)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 液泵(21)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濃溶液管路溶液節流閥(16)和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溶液熱交換器(24)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分汽室(18)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四吸收器(22)連通,將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調整為第二發生器(2)有濃溶液管路經第四吸收器(22)或再經第三吸收器(20)與第二分汽室連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熱交換器(13)與第二吸收器(4)連通,第二分汽室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冷凝器(5)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10.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節流閥和第二溶液節流閥,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二溶液節流閥(25)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6)和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將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11.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節流閥,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還有稀溶液管路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節流閥(16)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將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其中,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將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12.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熱交換器和分汽室,將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和溶液熱交換器(12)與發生器(I)連通調整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經溶液泵(8)、溶液熱交換器(12)和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第三吸收器(20)還有稀溶液管路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第三發生器(14)再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熱交換器(19)與發生器(I)連通,將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有濃溶液管路經第三吸收器(20)與分汽室(18)連通,分汽室(18)再有濃溶液管路經溶液熱交換器(12)與吸收器(3)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三吸收器(20)連通;將發生器(I)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調整為發生器(I)和分汽室(18)有冷劑蒸汽通道與第二發生器(2)連通后第二發生器(2)再有冷劑液管路經節流閥(10)與蒸發器(6)連通,第三發生器(14)還有驅動熱介質管路與外部連通,形成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其中,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將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調整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經第三溶液泵(21)與第三發生器(14)連通。13.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是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環第一類吸收式熱泵中,增加第三發生器、第三節流閥、第三溶液熱...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