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落座傳感器,在落座傳感器配置于車輛用座墊的情況下,以最短路徑對連接部與包括感壓開關的檢測部進行布線,能夠防止乘坐者落座時成為薄膜容易破裂、斷線的狀態。導通部具備:插入到設置于凹槽并將墊部件貫通至背面側的貫通孔中的插入部;以與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沿與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設的第一彎曲部;以及以與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隔著凹槽配置在與第一彎曲部相反的方向上的第二彎曲部,外部輸出部設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檢測部具有與第一彎曲部連接的第一檢測部、和與第二彎曲部連接的第二檢測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落座傳感器
本技術涉及設置于車輛的座椅、用于檢測乘坐者的落座載荷的落座傳感器。
技術介紹
以往,為了使汽車所裝備的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各種安全裝置的性能提高,有時通過檢測乘坐者落座于座椅的狀態來控制這些安全裝置。但是,除了人落座于座椅以外有時也會將貨物放置于座椅,因此區別人與貨物并正確地判定對于為了使安全裝置正常動作非常重要。作為適合于這樣的檢測乘坐者的落座狀態的裝置,考慮薄且具有撓性的薄膜開關,使用這樣的薄膜開關的落座傳感器在專利文獻I中被公開。對于該落座傳感器記載有:形成為直線狀的第一薄膜;形成為與第一薄膜相同形狀且與第一薄膜對置配置的第二薄膜;在第一薄膜與第二薄膜之間對置且分離配置、并且在承受載荷的情況下抵接而導通的兩個感壓開關(接近分離部以及被接近分離部);配置在第一薄膜與第二薄膜之間且與感壓開關導通的導通部的導通電極;與第一薄膜以及第二薄膜的端部結合、經由導通電極而與感壓開關導通的連接部。而且,記載有:將該落座傳感器以朝向相對于車輛前后方向以及車輛左右方向傾斜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座面,在乘坐者以正確的姿勢落座的情況下,與乘坐者的臀部接觸的部分(臀點)配置有兩個感壓開關。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直線狀的落座傳感器在座墊設置貫通孔,通過設置的貫通孔將尾部(插入部)和連接部(外部輸出部)配置于座墊的墊部件的背面側。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5791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37804號公報但是,在因座墊的外觀而在兩個感壓開關之間或者在感壓開關附近有沿車輛的橫向延伸的線(凹槽)的情況下,需要沿著凹槽的形狀配置落座傳感器(參照圖17)。另外,對于直線狀的落座傳感器,如專利文獻I所示,經由座墊80的后端或橫端而在墊部件4的背面側配設插入部82和連接部84 (參照圖17),或者如專利文獻2所示,在座墊設置貫通孔,通過所設置的貫通孔將插入部和連接部(外部輸出部)配置在座墊的墊部件的背面側。因此設置感壓開關的檢測部與連接部的距離變長,落座傳感器不能以最短路徑對導通部85進行布線。而且,因為落座傳感器沿著凹槽86配置,所以存在在凹槽86內容易向形成導通部85的薄膜集中應力,從而乘坐者落座時成為薄膜容易破裂、斷線的狀態的問題。在專利文獻2中,如圖18所示,在臀點開設貫通孔90并插入薄膜開關92的連接部94,但是在乘坐者落座時,如圖19所示,在貫通孔90的周邊由于乘坐者的臀部44的載荷而應力集中,貫通孔90的周邊大幅向下方壓縮變形而使支承檢測部96的反作用力散失,因此存在配置于貫通孔90周邊附近的檢測部96的感壓傳感器不能正確地檢測載荷這樣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基于以往的問題點所做出的,提供如下的落座傳感器,S卩、在落座傳感器配置于車輛用座墊的情況下,連接部與包括感壓開關的檢測部以最短路徑進行布線,防止在乘坐者落座時成為薄膜容易破裂、斷線的狀態,并且能夠進行正確的載荷檢測。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技術方案I的技術的結構上的特征在于,一種落座傳感器,是具有撓性的薄片狀的落座傳感器,具備:多個檢測部,它們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設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線纜的凹槽的車輛座椅用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與以覆蓋該落座側的表面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墊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間,與所述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抵接而檢測出作用于該墊部件的載荷信息;外部輸出部,其將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的載荷信號輸出;以及導通部,其將多個所述檢測部之間以及所述檢測部與所述外部輸出部之間導通,其中,所述導通部具備:插入部,其插入到設置于所述凹槽并將所述墊部件貫通至背面側的貫通孔中;第一彎曲部,其以與所述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沿與所述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設;以及第二彎曲部,其以與所述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隔著所述凹槽配設于與所述第一彎曲部相反的方向,所述外部輸出部設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所述檢測部具有:第一檢測部,其與所述第一彎曲部連接;和第二檢測部,其與所述第二彎曲部連接。技術方案2的技術的結構上的特征為,在技術方案I的基礎上,所述導通部具有從所述插入部的所述第一檢測部側以直角突出并與所述第二彎曲部連續的基端導通部,若所述插入部被插入所述貫通孔,則所述基端導通部沿著所述凹槽被收容支承在所述凹槽內。技術方案3的技術的結構上的特征為,在技術方案I或2的基礎上,所述插入部由仿照所述貫通孔的形狀形成并插入到所述貫通孔的彈性部件保持。根據技術方案I的技術,兩個檢測部在車輛用墊部件上隔著凹槽配設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設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部輸出部插入到設置于凹槽的貫通孔并配置在墊部件的背面側。檢測載荷的檢測部需要配置在負載乘坐者的載荷的臀點附近。另一方面,從乘坐舒適性等觀點考慮,凹槽大多設置于臀點。若如以往那樣將檢測部配置于臀點,使導通部通過設于座墊后方的貫通孔或者經由座墊的后端而在墊部件的背面側配設外部輸出部,則導致檢測部與外部輸出部之間的導通部的長度變長。在本技術中,由于隔著位于臀點的凹槽來配置第一檢測部和第二檢測部,并且將在前端設置有外部輸出部的插入部插入到設置于凹槽的貫通孔中且配置在墊部件的背面側,因此能夠使檢測部與外部輸出部之間的導通部成為最短的長度。由此,能夠使產品整體小型化并實現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另外,乘坐者落座時,由于墊部件被乘坐者的臀部按壓而壓縮變形,相應地在插入部作用向下方的力,因此插入部能夠向貫通孔的背面側退避,從而不會因凹槽的變形導致導通部彎折。因此能夠防止乘坐者落座時配置于凹槽的導通部的彎折所引起的斷線。根據技術方案2的技術,導通部具有從插入部的第一檢測部側以直角突出并與第二彎曲部連續的基端導通部。由于基端導通部相對于插入部以直角突出設置,因此若將插入部插入到貫通孔,則極其緊湊地良好地收容在相對于貫通孔以直角延伸的凹槽內。由此與第一彎曲部連接的第一檢測部以及與第二彎曲部連接的第二檢測部不會從墊部件上的規定的檢測位置偏離,從而能夠以高精度檢測載荷。根據技術方案3的技術,在設置于凹槽的貫通孔中插入有仿照貫通孔形狀的彈性部件。因此在乘坐者落座的情況下,設置有貫通孔的凹槽部分不會因基于乘坐者載荷的應力集中而凹陷變形。由此即使是配設于凹槽附近的檢測部也能夠以高精度檢測載荷,從而能夠防止使落座的乘坐者產生因載荷散失引起的不適感。另外,因為即使墊部件被乘坐者的臀部按壓而壓縮變形,由于借助插入于貫通孔的彈性部件減少貫通孔周邊的變形量,所以抑制凹槽以及貫通孔的變形所引起的導通部的彎折。因此能夠防止乘坐者落座時配置于凹槽的導通部的彎折所引起的斷線?!靖綀D說明】圖1是表示將本技術的落座傳感器配置于車輛用座墊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圖2是在墊部件配置有落座傳感器的俯視圖。圖3是落座傳感器的俯視圖。圖4是表示配置于墊部件的情況下第一彎曲部以及第二彎曲部彎曲的狀態下的落座傳感器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落座傳感器的插入部插入到設置于凹槽的貫通孔、檢測部隔著凹槽配設的狀態下落座傳感器的剖視圖。圖6是將檢測部的第一薄膜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圖。圖7是將檢測部的隔離部件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圖。圖8是將檢測部的第二薄膜的局部放大表示的圖。圖9是感壓開關的剖視圖。圖10是將落座傳感器的插入部插入到設置于凹槽的貫通孔、檢測部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落座傳感器,是具有撓性的薄片狀的落座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備:?多個檢測部,它們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設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線纜的凹槽的車輛座椅用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與以覆蓋該落座側的表面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墊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間,與所述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抵接而檢測出作用于該墊部件的載荷信息;?外部輸出部,其將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的載荷信號輸出;以及?導通部,其將多個所述檢測部之間以及所述檢測部與所述外部輸出部之間導通,?其中,?所述導通部具備:?插入部,其插入到設置于所述凹槽并將所述墊部件貫通至背面側的貫通孔中;?第一彎曲部,其以與所述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沿與所述凹槽相交的方向配設;以及?第二彎曲部,其以與所述落座側的表面抵接的方式彎曲并隔著所述凹槽配設于與所述第一彎曲部相反的方向,?所述外部輸出部設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所述檢測部具有:?第一檢測部,其與所述第一彎曲部連接;和?第二檢測部,其與所述第二彎曲部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1.11.04 JP 2011-2425651.一種落座傳感器,是具有撓性的薄片狀的落座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備: 多個檢測部,它們在具有凹陷形成且布設有固定表皮部件的線纜的凹槽的車輛座椅用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與以覆蓋該落座側的表面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墊部件的所述表皮部件之間,與所述墊部件的落座側的表面抵接而檢測出作用于該墊部件的載荷信息; 外部輸出部,其將由所述檢測部檢測出的載荷信號輸出;以及 導通部,其將多個所述檢測部之間以及所述檢測部與所述外部輸出部之間導通, 其中, 所述導通部具備: 插入部,其插入到設置于所述凹槽并將所述墊部件貫通至背面側的貫通孔中; 第一彎曲部,其以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鬼頭孝輔,宅間攝,梁井慶一,溝川佳泰,近藤弘巳,
申請(專利權)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