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連接構造關聯申請的相互參照本申請基于2012年6月29日提出申請的日本申請號2012 — 147426號以及2012年6月29日提出申請的日本申請號2012 — 147427號,在此援引在先申請的記載內容。
本申請涉及半導體裝置以及半導體裝置的連接方法。
技術介紹
以往,作為具有在上支路(arm)以及下支路上分別具備半導體開關元件的電橋電路的半導體裝置,有具備U相、V相、W相這三相變換器電路的電力變換裝置(參照專利文獻I)。該電力變換裝置在三相各自的上支路和下支路具備功率半導體元件,通過功率半導體元件的開關動作將直流電流變換為交流電流。 在該電力變換裝置中,使用夾著絕緣膜將正極端子與負極端子貼合而成的方形平板狀的平行導體作為輸入端子。在該平行導體的一邊,構成正極側布線的一部分的輸入母線(bus bar)(以下,稱為正極輸入母線)與構成負極側布線的一部分的輸入母線(以下,稱為負極輸入母線)以互相分隔規定間隔的狀態平行地延伸設置。此外,正極輸入母線上等間隔地配置有三相的量的上支路的功率半導體元件,并且在負極輸入母線上等間隔地配置有三相的量的下支路的功率半導體元件。并且,采用三相的量的輸出母線相對于輸入母線垂直地延伸設置的構成,并連接至經由該輸出母線供給交流電流的負載,以將各相的上支路與下支路連結。 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一種半導體裝置,該半導體裝置具有多個功率半導體元件并構成基于多個功率半導體元件的開關動作將直流電流變換為交流電流的電力變換裝置。在該半導體裝置中,以從被設為大致方形平板狀的半導體裝置的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上支路(51、53、55)以及下支路(52、54、56),具有形成有半導體開關元件(51a~56a)的半導體芯片(10),該半導體芯片(10)具有表面以及背面;散熱板(11、12),分別配置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以及所述下支路(52、54、56)各自的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表面側以及背面側;引出導體部,具有平行導體,該平行導體具有:正極端子(13),與所述上支路(51、53、55)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正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連接;負極端子(14),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負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連接;以及絕緣膜(15),配置在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負極端子(14)之間,所述平行導體是通過使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負極端子(14)夾著該絕緣膜(15)并對置配置而得到的;以及樹脂模制部(18),所述樹脂模制部(18)構成為,使所述散熱板(11、12)中的與所述半導體芯片(10)相反一側的面和所述正極端子(13)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的一部分露出,并且至少所述引出導體 ...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2.06.29 JP 2012-147426;2012.06.29 JP 2012-147421.一種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上支路(51、53、55)以及下支路(52、54、56),具有形成有半導體開關元件(51a?56a)的半導體芯片(10),該半導體芯片(10)具有表面以及背面; 散熱板(11、12),分別配置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以及所述下支路(52、54、56)各自的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表面側以及背面側; 引出導體部,具有平行導體,該平行導體具有:正極端子(13),與所述上支路(51、53、55)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正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連接;負極端子(14),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負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連接;以及絕緣膜(15),配置在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負極端子(14)之間,所述平行導體是通過使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負極端子(14)夾著該絕緣膜(15)并對置配置而得到的;以及 樹脂模制部(18),所述樹脂模制部(18)構成為,使所述散熱板(11、12)中的與所述半導體芯片(10)相反一側的面和所述正極端子(13)的一部分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的一部分露出,并且至少所述引出導體部中的所述平行導體的一部分進入到所述樹脂模制部(18)中,并且,所述樹脂模制部(18)覆蓋所述半導體芯片(10)。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板(11、12)具有在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表面側配置的上側散熱板(11)和在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背面側配置的下側散熱板(12), 所述上支路(51、53、55)的上側散熱板(11)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下側散熱板(12)經由上下支路中繼電極(21)而電連接,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上支路(51、53、55)的下側散熱板(12)連接,并且所述負極端子(14)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上側散熱板(11)連接, 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以及所述下支路(52、54、56)中某一方的所述半導體開關元件(51a?56a)開關的瞬間,從所述正極端子(13)向所述負極端子(14)流動的電流在如下路徑中通過,該路徑為,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中按所述下側散熱板(12)、所述半導體芯片(10)、所述上側散熱板(11)的順序流動后,經由所述上下支路中繼電極(21)流動到所述下支路(52、54、56),在該下支路(52、54、56)中按所述下側散熱板(12)、所述半導體芯片(10)、所述上側散熱板(11)的順序流動后,流動到所述負極端子(14)的路徑, 在所述路徑的至少I個部位以上處,其方向朝向相反方向。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導體部是通過所述正極端子(13)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被設為板狀的板狀導體(16)構成的,所述引出導體部在與所述上支路(51、53、55)和所述下支路(52、54、56)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從所述樹脂模制部(18)突出, 所述板狀導體(16)被設為如下狀態:所述絕緣膜(15)的尺寸比所述正極端子(13)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的尺寸大,從而所述絕緣膜(15)從所述正極端子(13)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露出, 與所述板狀導體(16)被所述樹脂模制部(18)覆蓋的部分相比較,在所述板狀導體(16)從所述樹脂模制部(18)突出并露出的部分中,所述絕緣膜(15)從所述正極端子(13)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露出的量更大。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板(11、12)具有在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表面側配置的上側散熱板(11)和在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背面側配置的下側散熱板(12), 所述上支路(51、53、55)的上側散熱板(11)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上側散熱板(11)連結,在所述上支路(51、53、55)的下側散熱板(12)的側面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下側散熱板(12)的側面之間配置有所述引出導體部,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上支路(51、53、55)的下側散熱板(12)的側面連接,并且所述負極端子(14)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下側散熱板(12)的側面連接, 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以及所述下支路(52、54、56)中某一方的所述半導體開關元件(51a?56a)進行開關的瞬間,從所述正極端子(13)向所述負極端子(14)流動的電流在如下路徑中通過,該路徑為,在所述上支路(51、53、55)中按所述下側散熱板(12)、所述半導體芯片(10)、所述上側散熱板(11)的順序流動后,在所述下支路(52、54、56)中按所述上側散熱板(11)、所述半導體芯片(10)、所述下側散熱板(12)的順序流動后,流動到所述負極端子(14)的路徑。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熱板(11、12)中的從所述樹脂模制部(18)露出側的面的外緣部,形成有凹部(llf、12f)。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板(11、12)中的在所述凹部(llf、12f)的內側從所述樹脂模制部(18)露出的面的面積,被設為比來自所述半導體芯片(10)的熱量被以45度的角度進行了擴散時的擴散后的面積更大的面積。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極端子(13)以及所述負極端子(14)與所述散熱板(11、12)分體地設置。8.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極端子(13)與所述上支路(51、53、55)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正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 —體地形成, 所述負極端子(14)與所述下支路(52、54、56)的半導體芯片(10)中的負極側所連接的所述散熱板(11、12) —體地形成。9.一種半導體裝置的連接構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半導體裝置(101),該半導體裝置(101)具有板狀導體(106)和半導體開關元件...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