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軸構件和套筒,軸構件配置在第一螺栓孔內且具有與第一螺栓孔嵌合的嵌合柱狀部的,套筒配置在第二螺栓孔內且具有與第二螺栓孔嵌合的嵌合筒狀部,軸構件還具有錐部,該錐部形成在嵌合柱狀部的端部,從第一螺栓孔朝向第二螺栓孔逐漸縮徑,在套筒的嵌合筒狀部形成有錐孔,該錐孔以套筒的軸為中心而從第二螺栓孔朝向第一螺栓孔逐漸擴徑。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專利摘要】具備軸構件和套筒,軸構件配置在第一螺栓孔內且具有與第一螺栓孔嵌合的嵌合柱狀部的,套筒配置在第二螺栓孔內且具有與第二螺栓孔嵌合的嵌合筒狀部,軸構件還具有錐部,該錐部形成在嵌合柱狀部的端部,從第一螺栓孔朝向第二螺栓孔逐漸縮徑,在套筒的嵌合筒狀部形成有錐孔,該錐孔以套筒的軸為中心而從第二螺栓孔朝向第一螺栓孔逐漸擴徑。【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在將回轉機械中的分割后的轉子彼此連接時使用的轉子連接用夾具。本申請基于2012年8月6日向日本提出申請的日本特愿2012-174345號而主張優(yōu)先權,并將其內容援引于此。
技術介紹
燃氣渦輪、蒸氣渦輪等回轉機械的轉子例如在渦輪側和發(fā)電機側被沿軸向分割,所述轉子通過將分割后的部分連接而構成。這樣的轉子連接的一例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被公開。 在將這樣分割成多個的轉子彼此連接時,在使用橋式起重機將各轉子懸吊的狀態(tài)下對起重機進行操作,來進行轉子彼此的軸心對合。作為其他的轉子連接的例子,可列舉專利文獻2。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2-777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61-10852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 在通過起重機懸吊的狀態(tài)下進行回轉機械的轉子的軸心對合的操作非常困難,且該作業(yè)需要時間。可能成為作業(yè)性差且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進行軸心對合的。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的方案。 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案的回轉機械的轉子連接用夾具在使設置于第一轉子的端部的第一凸緣部和設置于第二轉子的端部的第二凸緣部對接并使螺栓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緣部的第一螺栓孔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緣部的第二螺栓孔穿過而將所述第一轉子和所述第二轉子連接時使用,其具備:軸構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嵌合的嵌合柱狀部;套筒,其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二螺栓孔嵌合的嵌合筒狀部,其中,所述軸構件還具有錐部,該錐部形成在所述嵌合柱狀部的端部,從所述第一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二螺栓孔逐漸縮徑,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嵌合筒狀部形成有錐孔,該錐孔以所述套筒的軸為中心而從所述第二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一螺栓孔逐漸擴徑,從而能夠與所述錐部嵌合。 根據(jù)這樣的回轉機械的轉子連接用夾具,當使設置在第一螺栓孔及第二螺栓孔中的軸構件和套筒逐漸接近時,錐部和錐孔正好嵌合。在這樣嵌合的狀態(tài)下,軸構件的中心軸與套筒的中心軸一致。由此,第一螺栓孔及第二螺栓孔的軸線一致。因此,能夠進行第一凸緣部與第二凸緣部的軸心對合。 另外,還可以是,所述軸構件具有:工具孔,其以所述軸構件的軸為中心而從所述第一螺栓孔側的端部向所述軸的方向凹陷形成;外螺紋部,其形成在所述錐部的端部,從所述第一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二螺栓孔延伸。 通過這樣的工具孔和外螺紋部,能夠使套筒與軸構件緊固連結。能夠使軸構件的錐部和套筒的錐孔容易且可靠地嵌合,能夠進行第一凸緣部與第二凸緣部的軸心對合。另夕卜,還能夠容易拆下軸構件及套筒。 另外,還可以是,所述嵌合筒狀部的軸的方向上的尺寸為所述螺栓所穿過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凸緣部的寬度尺寸以下。 由此,在使嵌合筒狀部與第二螺栓孔嵌合時,由于該嵌合筒狀部未從第二凸緣部朝向第一凸緣部突出,因此第一凸緣部與第二凸緣部的軸心對合變得更加容易。 而且,還可以是,所述軸構件具有從所述第一螺栓孔側的端部向所述軸構件的軸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拔出工具安裝用的第一螺紋孔。 通過向這樣的第一螺紋孔螺合例如吊環(huán)螺釘?shù)劝纬龉ぞ撸軌蛉菀椎貙⑤S構件從第一螺栓孔及第二螺栓孔拔出。 另外,還可以為,所述套筒具有從所述第二螺栓孔側的端部向所述套筒的軸的方向凹陷形成的拔出工具安裝用的第二螺紋孔。 通過向這樣的第二螺紋孔螺合例如吊環(huán)螺釘?shù)劝纬龉ぞ撸軌蛉菀椎貙⑻淄矎牡诙菟装纬觥? 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案的轉子連接方法中,使設置于第一轉子的端部的第一凸緣部和設置于第二轉子的端部的第二凸緣部對接并使螺栓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緣部的多個第一螺栓孔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緣部的多個第二螺栓孔穿過而將所述第一轉子和所述第二轉子連接,所述轉子連接方法包括:準備轉子連接用夾具的連接準備工序,該轉子連接用夾具具備軸構件和套筒,該軸構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嵌合的嵌合柱狀部,該套筒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二螺栓孔嵌合的嵌合筒狀部,所述軸構件還具有錐部,該錐部形成在所述嵌合柱狀部的端部,從所述第一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二螺栓孔逐漸縮徑,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嵌合筒狀部形成有錐孔,該錐孔以所述套筒的軸為中心而從所述第二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一螺栓孔逐漸擴徑;使所述軸構件的所述嵌合柱狀部嵌合于所述多個第一螺栓孔中的任一個,并使所述套筒的所述嵌合筒狀部嵌合于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對應的所述第二螺栓孔,進而使所述錐部與所述錐孔嵌合的夾具設置工序;將所述螺栓向在所述夾具設置工序中使所述軸構件與所述套筒嵌合的所述第一螺栓孔及所述第二螺栓孔以外的任一個所述第一螺栓孔及所述第二螺栓孔穿過設置的螺栓設置工序;在所述夾具設置工序及所述螺栓設置工序之后,將在所述夾具設置工序中設置的所述軸構件及所述套筒拆下的夾具拆下工序;將所述螺栓向在所述夾具拆下工序中拆下所述軸構件及所述套筒后的所述第一螺栓孔及所述第二螺栓孔穿過設置的螺栓最終設置工序。 根據(jù)這樣的轉子連接方法,通過夾具設置工序中的轉子連接用夾具的錐部與錐孔的嵌合,能夠進行第一凸緣部與第二凸緣部的軸心對合。這樣,能夠一邊使軸心對合,一邊最終地向全部的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設置螺栓,能夠容易將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連接。 【專利技術效果】 根據(jù)本專利技術的,通過具有錐部的軸構件和具有錐孔的套筒,能夠容易進行軸心對合。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轉子的主要部分的圖。 圖2A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結合用夾具的轉子的剖視圖,表示圖1的A-A截面。 圖2B是表示適用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結合用夾具的轉子的剖視圖,表示圖1的B-B截面。 圖3是表示設置有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狀態(tài)的圖。 圖4A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軸構件的圖,表示側視圖。 圖4B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軸構件的圖,表示圖4A的向視A。 圖5A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套筒的圖,表示側視圖。 圖5B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的套筒的圖,表示圖5A的向視B。 圖6涉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是表示轉子連接方法的順序的作業(yè)流程圖。 圖7A涉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是時序地表示夾具設置工序的圖。 圖7B涉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是時序地表示夾具設置工序的圖。 圖7C涉及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是表示夾具設置工序及螺栓設置工序的完成狀態(tài)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連接用夾具(回轉機械的轉子連接用夾具)I進行說明,但首先說明適用了連接用夾具I的轉子100。 轉子100是例如在燃氣渦輪或蒸氣渦輪等回轉機械中使用來傳遞旋轉力的構件。 如圖1及圖2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回轉機械的轉子連接用夾具,其在使設置于第一轉子的端部的第一凸緣部和設置于第二轉子的端部的第二凸緣部對接并使螺栓向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緣部的第一螺栓孔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緣部的第二螺栓孔穿過而將所述第一轉子和所述第二轉子連接時使用,其具備:軸構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嵌合的嵌合柱狀部;套筒,其配置在所述第二螺栓孔內且具有與所述第二螺栓孔嵌合的嵌合筒狀部,所述軸構件還具有錐部,該錐部形成在所述嵌合柱狀部的端部,從所述第一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二螺栓孔逐漸縮徑,在所述套筒的所述嵌合筒狀部形成有錐孔,該錐孔以所述套筒的軸為中心而從所述第二螺栓孔朝向所述第一螺栓孔逐漸擴徑,從而能夠與所述錐部嵌合。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小松原拓也,荒瀨謙一,菊川公弘,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重工業(yè)株式會社,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