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后視鏡振動試驗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該振動試驗工裝包括底部固定塊(1)和工裝主體(3),所述工裝主體(3)的兩端均設有沉孔(32)用于降工裝主體(3)固定在振動臺上;工裝主體(3)包括一楔形塊(31),該楔形塊(31)上設有后視鏡固定塊(2),用于安裝內后視鏡(4)進行振動試驗。該振動試驗工裝能夠滿足不同方向上振動試驗,同時可以通過更換后視鏡固定塊(2)滿足不同類型內后視鏡(4)的振動試驗要求。(*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
本技術涉及后視鏡振動試驗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
技術介紹
目前主機廠普遍要求內后視鏡在怠速時,內后視鏡必須在3個方向上滿足振動可靠性,但現有技術中。 例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3148642U的中國技術專利,其公開了一種成品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包括固定座、振動試驗架、振動試驗設備和振動試驗設備工作臺。首先將振動試驗架通過螺栓固定在振動試驗設備工作臺上,接下來將固定座通過螺栓固定在振動試驗架上,然后將成品后視鏡卡在固定座上并有螺栓進行鎖緊,最后打開振動試驗設備的開關,振動試驗設備工作臺做徑向振動帶動成品后視鏡進行振動。該振動試驗工裝可以同時對多個成品后視鏡進行振動試驗,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該振動試驗工裝只能對后視鏡的晃動或下垂進行振動試驗,不能有效地對后視鏡各個方向進行針對性的試驗。 又例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2110051U的中國技術專利,其公開了一種復合振動試驗工裝裝置,包括底座和凹臺;底座的底部有梳齒,上表面有凹臺,凹臺的形狀與試驗器件底部形狀匹配。振動試驗時,符合振動試驗工裝裝置于振動臺上并壓板固定;試驗器件與凹臺螺釘固定,通電后,振動臺上,復合振動試驗工裝和試驗器件固定為一體,完成振動試驗;溫度試驗時,底座底部的梳齒用于散熱,完成溫度循環試驗和常溫下的散熱測試試驗。但是該工裝每次只能對一個器件進行試驗,而且對形狀不同的器件進行振動試驗時需要不同的振動試驗工裝,降低了工作效率;該振動試驗工裝只能對后視鏡的晃動或下垂進行振動試驗,不能有效地對后視鏡各個方向進行針對性的試驗。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技術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振動試驗工裝能夠滿足不同方向上振動試驗,同時可以通過更換后視鏡固定塊滿足不同類型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要求。 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包括底部固定塊和工裝主體,所述工裝主體包括一楔形塊,該楔形塊上設有后視鏡固定塊。對內后視鏡進行振動試驗時,首先將工裝主體放置在振動臺上,然后將固定螺釘與沉孔進行配合,從而將工裝主體固定在振動臺上。接下來將后視鏡固定塊放置在楔形塊上,最后將內后視鏡4安裝在后視鏡固定塊上,對內后視鏡進行振動試驗。 優選的是,所述工裝主體的兩端均設有沉孔。對內后視鏡進行振動試驗時,首先將工裝主體放置在振動臺上,然后將固定螺釘與沉孔進行配合,從而將工裝主體固定在振動臺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楔形塊的傾斜角度為25° -40°。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楔形塊的傾斜角度為25°。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楔形塊的傾斜角度為40°。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楔形塊的傾斜角度為30°。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底部固定塊的側面開有螺紋孔。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底部固定塊通過固定螺釘與工裝主體連接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工裝主體按照X、Y和Z方向布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工裝主體按照X方向布置時與內后視鏡的鏡片平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工裝主體按照Y方向布置時與內后視鏡的鏡片垂直。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工裝主體按照Z方向布置時與內后視鏡的鏡片的寬度方向垂直。 【附圖說明】 圖1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一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所示優選實施例的拆分圖。 圖3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X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平行的側視圖。 圖4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X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平行的主視圖。 圖5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Y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垂直的側視圖。 圖6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Y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垂直的主視圖。 圖7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Z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的寬度方向垂直的主視圖。 圖8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Z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的寬度方向垂直的俯視圖。 附圖中標號: 底部固定塊I,螺紋孔11,固定螺釘12,后視鏡固定塊2,工裝主體3,楔形塊31,沉孔3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僅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為了限制本公開、應用或用途。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閱圖1所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振動試驗工裝能夠滿足不同方向上振動試驗,同時可以通過更換后視鏡固定塊2滿足不同類型內后視鏡4的振動試驗要求。 如圖2所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拆分圖。該振動試驗工裝包括底部固定塊I和工裝主體3,所述工裝主體3包括一楔形塊31,該楔形塊31上設有后視鏡固定塊2。對內后視鏡4進行振動試驗時,首先將工裝主體3放置在振動臺上,然后將固定螺釘12與沉孔32進行配合,從而將工裝主體3固定在振動臺上。接下來將后視鏡固定塊2放置在楔形塊31上,最后將內后視鏡4安裝在后視鏡固定塊2上,對內后視鏡4進行振動試驗。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工裝主體3的兩端均設有沉孔32。對內后視鏡4進行振動試驗時,首先將工裝主體3放置在振動臺上,然后將固定螺釘12與沉孔32進行配合,從而將工裝主體3固定在振動臺上。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25° -40°。通過試驗證明楔形塊31的傾斜角為25° -40°時,能夠更好地對內后視鏡4進行振動試驗。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25°。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4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3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部固定塊I的側面開有螺紋孔11。通過該螺紋孔11將底部固定塊I與工裝主體3連接在一起,在對內后視鏡4進行不同方向進行振動試驗時可以通過底部固定塊I進行固定工裝主體3的擺放。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部固定塊I通過固定螺釘12與工裝主體3連接在一起。 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中工裝主體3按照X、Y和Z方向布置。其采用三個實施方式,具體說明如下。 實施例1: 如圖3、圖4所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X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平行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工裝主體3按照X方向布置時與內后視鏡4的鏡片平行。 實施例2: 如圖5、圖6所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Y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垂直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工裝主體3按照Y方向布置時與內后視鏡4的鏡片垂直。 實施例3 如圖7、圖8所示,按照本技術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的圖1中工裝主體按照Z方向布置時與后視鏡的鏡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包括底部固定塊(1)和工裝主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主體(3)包括一楔形塊(31),該楔形塊(31)上設有后視鏡固定塊(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包括底部固定塊(I)和工裝主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主體(3)包括一楔形塊(31),該楔形塊(31)上設有后視鏡固定塊(2)。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主體(3)的兩端均設有沉孔(32)。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25° -40°。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25°。5.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40°。6.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內后視鏡的振動試驗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塊(31)的傾斜角度為30°。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云飛,廖志明,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興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