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管束式集裝箱,包括前端框、后端框以及之間的若干氣瓶,所述氣瓶的兩端通過法蘭盤分別與前端框、后端框固定連接,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之間設有兩根平行氣瓶設置的下側縱梁,所述下側縱梁之間設有若干承載氣瓶的底橫梁;所述管束式集裝箱的端部側面還設有斜拉桿,所述斜拉桿頂端與前端框或后短端板的頂部固定連接,底端與下側縱梁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下側縱梁和底橫梁的設計,能夠有效減少對氣瓶剛度的要求,減輕對氣瓶壁厚和長度的要求,氣瓶可以設計的更長,有效裝載量得到加強;通過設置斜拉桿能夠阻止氣瓶滑落,保證氣瓶的安全。(*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CNG及壓縮工業氣體貯運裝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管束式集裝箱。
技術介紹
管束式集裝箱是將氣瓶(幾個或十幾個大容積鋼質無縫氣瓶)組裝在框架里的結構,用于盛裝壓縮天然氣、氧氣、氫氣、氮氣及其他特種氣體,其具有機動、靈活便捷及高效等特點,與管道運輸難以實現地域的全覆蓋和運送介質較為單一相比,管束式集裝箱能將氣體運送到任何通公路、海運的地方,覆蓋范圍更加廣泛;與傳統小氣瓶相比,其承載壓力更高,同時減少了單個氣瓶的數量,使不安全因數和事故發生的概率大大降低。傳統管束式集裝箱作為運輸高壓氣體的專用設備,具有上下4根連續的側梁。公告號為CN202625032U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氣瓶加長型管束式集裝箱,屬于壓縮天然氣儲運裝置
包括前艙端塞、前艙安全裝置、擴口式可調向端直角管接頭、前艙放空管、氣瓶、框架、連接法蘭、后艙端塞、后艙安全裝置、擴口式端直通管接頭、后艙放空管、NPT1/2瓶口球閥、進出氣管路、外部排污匯總結構、內部排污裝置、NPTI球閥、進出氣快裝接頭、前艙立板、后艙立板、前端安全艙、后端操作艙、前艙防塵帽、后艙防塵帽。9只氣瓶并排橫臥在框架內。氣瓶上下共三層,下層四只,中間層四只,上層一只,框6的前端為前端安全艙,框架的后端為后端操作艙。如公告號為CN202807523U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4管壓縮天然氣管束式集裝箱,包括大容積鋼質無縫氣瓶和框架;氣瓶兩端外螺紋與螺紋法蘭連接,螺紋法蘭通過螺栓與框架的前后支撐板連接,氣瓶排列形式為上、下共2層,每層并列放置2支大容積鋼質無縫氣瓶,下層氣瓶之間用包箍與框架連接,中間用固定箍固定。管束式集裝箱一般包括長管框架、若干氣瓶、充裝管路及安全泄放管路;氣瓶直徑為559?720_,在框架內裝載若干支所述氣瓶;沿長管框架縱向的尾部設置有操作艙。由于管束式集裝箱有上下側梁,上下側梁由鋼材材料制作且為連續梁,故其具有自重大的特點,而這就意味著更多的燃油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更少的裝載量。特別是,為驅動管束式集裝箱所產生的尾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和煙塵等,這些廢氣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很嚴重的空氣污染,大大惡化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對人們生活的質量帶來了不良影響,隨之帶來的疾病問題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授權公告號為CN 203833002 U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無連續梁壓縮氣體管束式集裝箱,包括氣瓶,所述氣瓶包括瓶底端和瓶口端,還包括相對設置的前端支撐架和后端支撐架,所述前端支撐架設有用于固定所述瓶底端的前端板,該前端板處設有容納所述瓶底端的前端安全倉,所述后端支撐架設有用于固定所述瓶口端的后端板,該后端板處設有容納所述瓶口端的后端操作倉。該充分利用氣瓶本身的剛度,減少傳統安裝氣瓶的框架的重量。但是該集裝箱無上下側梁,完全利用氣瓶本身的剛度,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為了保證安全性,該專利文獻的集裝箱中,對氣瓶的剛度要求較高,氣瓶的壁厚較大且氣瓶的長度也受到了限制。對鋼瓶的這種限制會出現新的問題,即集裝箱的有效裝載量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管束式集裝箱。解決了現有技術完全利用氣瓶本身的剛度,導致氣瓶的壁厚較大且氣瓶的長度較短,集裝箱的有效裝載量受到影響的問題。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管束式集裝箱,包括前端框、后端框以及之間的若干氣瓶,所述氣瓶的兩端通過法蘭盤分別與前端框、后端框固定連接,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之間設有兩根平行氣瓶設置的下側縱梁,所述下側縱梁之間設有若干承載氣瓶的底橫梁;所述管束式集裝箱的端部側面還設有斜拉桿,所述斜拉桿頂端與前端框或后端框的頂部固定連接,底端與下側縱梁固定連接。所述前端框固定有前端板,所述后端框上固定有后端板,所述前端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前端框內,所述后端板通過焊接固定在后端框內,氣瓶的兩端通過法蘭盤分別與前端框的前端板、后端框的后端板固定連接。通過下側縱梁和底橫梁的設計,能夠有效減少對氣瓶剛度的要求,減輕對氣瓶壁厚和長度的要求,氣瓶可以設計的更長,有效裝載量得到加強;通過設置斜拉桿能夠阻止氣瓶滑落,保證氣瓶的安全。為增加斜拉桿的結構強度,作為優選,所述管束式集裝箱端部側面設有加強桿,加強桿一端與前端框或后端框的底部連接,另一端與斜拉桿的中部連接。為了保證結構強度,本技術斜拉桿通過焊接固定在管束式集裝箱上,加強桿的兩端也通過焊接分別與斜拉桿和相應的端框固定。作為優選,包括固定氣瓶的捆扎帶,捆扎帶兩端分別與兩根下側縱梁連接。捆扎帶使氣瓶與下側縱梁之間固定更加穩固。所述氣瓶累疊成兩層或三層,同一層的氣瓶對稱設置。作為優選,所述氣瓶有7支,累疊成三層,由上自下的數量分別為2個、2個和3個。作為優選,所述氣瓶有6支,累疊成二層,上下的數量均為3個。為了防止氣瓶側滑,相鄰層氣瓶的受力較好,作為優選,相鄰層氣瓶之間設有墊塊。作為優選,所述捆扎帶繞置在所有氣瓶的外側,所述下側縱梁上設有用于固定下層氣瓶的抱箍。氣瓶層數過多,對底層氣瓶的擠壓力較強,影響安全,同時層與層之間容易滑動,抱箍能夠將下層的氣瓶牢固的固定在下側縱梁上,下層氣瓶不易發生滑動;同時避免了對氣瓶的捆綁固定作用集中在捆扎帶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下側縱梁和底橫梁的設計,能夠有效減少對氣瓶剛度的要求,減輕對氣瓶壁厚和長度的要求,氣瓶可以設計的更長,有效裝載量得到加強;通過設置斜拉桿能夠阻止氣瓶滑落,保證氣瓶的安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管束式集裝箱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各附圖標記為:1、前端框,2、加強桿,3、斜拉桿,4、捆扎帶,5、底橫梁,6、抱箍,7、下側縱梁,8、氣瓶,9、后端框。【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各附圖,對本技術管束式集裝箱做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一種管束式集裝箱,包括前端框1、后端框9以及之間的若干氣瓶8,前端框I固定有前端板,后端框9上固定有后端板,前端板通過螺栓固定在前端框內,后端板通過焊接固定在后端框內,氣瓶8的兩端通過法蘭盤分別與前端框的前端板、后端框的后端板固定連接;前端框和后端框之間設有兩根平行氣瓶設置的下側縱梁7,下側縱梁之間設有若干承載氣瓶的底橫梁5 ;管束式集裝箱的端部側面還設有四根斜拉桿3和四根加強桿2,斜拉桿3頂端與前端框或后端框的頂部固定連接,底端與下側縱梁5焊接固定;加強桿2 —端與前端框或后端框的底部焊接固定,另一端與斜拉桿的中部焊接固定。為了保證結構強度,本實施例斜拉桿通過焊接固定在管束式集裝箱上,加強桿的兩端也通過焊接分別與斜拉桿和相應的端板固定。本實施例氣瓶累疊成三層,由上自下的數量分別為2個、2個和3個,相鄰層氣瓶之間設有墊塊,同一層的氣瓶對稱設置。管束式集裝箱還包括固定所有氣瓶的捆扎帶4,捆扎帶繞置在所有氣瓶的外側,捆扎帶4兩端分別與兩根下側縱梁7連接。下側縱梁上還設有用于固定下層氣瓶的抱箍6。本技術通過下側縱梁和底橫梁的設計,能夠有效減少對氣瓶剛度的要求,減輕對氣瓶壁厚和長度的要求,氣瓶可以設計的更長,有效裝載量得到加強;通過設置斜拉桿能夠阻止氣瓶滑落,保證氣瓶的安全。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運用本技術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束式集裝箱,包括前端框、后端框以及之間的若干氣瓶,所述氣瓶的兩端通過法蘭盤分別與前端框、后端框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之間設有兩根平行氣瓶設置的下側縱梁,所述下側縱梁之間設有若干承載氣瓶的底橫梁;所述管束式集裝箱的端部側面還設有斜拉桿,所述斜拉桿頂端與前端框或后端框的頂部固定連接,底端與下側縱梁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明,楊陽,鄺周凌,范林江,郭萌鋒,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藍能燃氣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