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主要內容為:所述左軸承內圈通過螺釘與右軸承內圈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所述右軸承內圈和左軸承內圈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所述右軸承內圈右側凸臺的凹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在軸承外圈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左側圓臺的卡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在軸承外圈左端面上,所述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支座上且兩者之間結合面上安裝有橡膠墊,所述防塵密封圈安裝在軸承支座兩端的凹槽內且頂在軸承內圈兩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防止軸承支座往復變形與軸承內圈產生磨損以及接觸所發(fā)生的電位腐蝕。(*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軸承
,尤其涉及一種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
技術介紹
在大型機械尤其是工程機械中,特大型軸承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大型軸承一般為滾動軸承形式,并且要求有良好的密封和潤滑。現今所使用的特大型軸承,由于浸泡在海水中,承受海水壓力,軸承支座固定在直徑7.6m圓柱形殼體上。并隨其發(fā)生徑向變形,采用傳統滾動軸承形式的回轉軸承,滾動體與軌道的高接觸應力在海水作用下會發(fā)生快速磨損和腐蝕,軸承壽命會大大縮短。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以上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防腐防轉動且減震的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主要內容為:包括軸承外圈、徑向填料、軸向填料、徑向密封圈、右軸承內圈、防塵密封圈、軸承支座、橡膠墊、螺釘、左軸承內圈和端面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軸承內圈通過螺釘與右軸承內圈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所述右軸承內圈和左軸承內圈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所述右軸承內圈右側凸臺的凹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在軸承外圈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左側圓臺的卡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在軸承外圈左端面上,所述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支座上且兩者之間結合面上安裝有橡膠墊,所述防塵密封圈安裝在軸承支座兩端的凹槽內且頂在軸承內圈兩端。作為優(yōu)選,所述右軸承內圈由內孔、螺紋孔、凸臺和凹槽組成,右軸承內圈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內孔,右軸承內圈上均勻布置有6個螺紋孔,右軸承內圈右端面上有一凸臺,凸臺上有一凹槽。作為優(yōu)選,所述左軸承內圈由中心孔、沉孔、圓臺和卡槽組成,左軸承內圈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中心孔,左軸承內圈上均勻布置有6個沉孔,左軸承內圈左端面上有一圓臺,圓臺上有—^槽。本技術有益效果是:防止軸承支座往復變形與軸承內圈產生磨損以及接觸所發(fā)生的電位腐蝕,且增大摩擦因數,從而起到防腐、減震以及防轉動的作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右軸承內圈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左軸承內圈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軸承外圈,2-徑向填料,3-軸向填料,4-徑向密封圈,5-右軸承內圈,6-防塵密封圈,7-軸承支座,8-橡膠墊,9-螺釘,10-左軸承內圈,11 -端面密封圈,501-內孔,502-螺紋孔,503-凸臺,504-凹槽,1001-中心孔,1002-沉孔,1003-圓臺,1004-卡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描述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該系統主要內容為:包括軸承外圈1、徑向填料2、軸向填料3、徑向密封圈4、右軸承內圈5、防塵密封圈6、軸承支座7、橡膠墊8、螺釘9、左軸承內圈10和端面密封圈11,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軸承內圈10通過螺釘9與右軸承內圈5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I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2,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3,所述右軸承內圈5和左軸承內圈10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4,所述右軸承內圈5右側凸臺503的凹槽5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I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10左側圓臺1003的卡槽10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I左端面上,所述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支座7上且兩者之間結合面上安裝有橡膠墊8,所述防塵密封圈6安裝在軸承支座7兩端的凹槽內且頂在軸承內圈兩端。所述右軸承內圈5由內孔501、螺紋孔502、凸臺503和凹槽504組成,右軸承內圈5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內孔501,右軸承內圈5上均勻布置有6個螺紋孔502,右軸承內圈5右端面上有一凸臺503,凸臺503上有一凹槽504。所述左軸承內圈10由中心孔1001、沉孔1002、圓臺1003和卡槽1004組成,左軸承內圈10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中心孔1001,左軸承內圈10上均勻布置有6個沉孔1002,左軸承內圈10左端面上有一圓臺1003,圓臺1003上有一^Nf 1004。所述軸承支座7固定在殼體上,并且其變形與殼體同步;為了防止軸承支座7往復變形與軸承內圈產生磨損以及接觸所發(fā)生的電位腐蝕;就在兩者之間填充橡膠墊8,且增大摩擦因數,從而起到防腐、減震以及防轉動的作用。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優(yōu)選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宗旨的如提下做出各種變化。不脫離本技術的構思和范圍可以做出許多其他改變和改型。應當理解,本技術不限于特定的實施方式,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主權項】1.一種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包括軸承外圈(I)、徑向填料(2)、軸向填料(3)、徑向密封圈(4)、右軸承內圈(5)、防塵密封圈(6)、軸承支座(7)、橡膠墊(8)、螺釘(9)、左軸承內圈(10)和端面密封圈(11),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軸承內圈(10)通過螺釘(9)與右軸承內圈(5)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I)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2),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3),所述右軸承內圈(5)和左軸承內圈(10)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4),所述右軸承內圈(5)右側凸臺(503)的凹槽(5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I)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10)左側圓臺(1003)的卡槽(10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I)左端面上,所述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支座(7)上且兩者之間結合面上安裝有橡膠墊(8),所述防塵密封圈(6)安裝在軸承支座(7)兩端的凹槽內且頂在軸承內圈兩端。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軸承內圈(5)由內孔(501)、螺紋孔(502)、凸臺(503)和凹槽(504)組成,所述右軸承內圈(5)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內孔(501),所述右軸承內圈(5)上均勻布置有6個螺紋孔(502),所述右軸承內圈(5)右端面上有一凸臺(503),所述凸臺(503)上有一凹槽(504)。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軸承內圈(10)由中心孔(1001)、沉孔(1002)、圓臺(1003)和卡槽(1004)組成,所述左軸承內圈(10)中心位置加工有階梯中心孔(1001),所述左軸承內圈(10)上均勻布置有6個沉孔(1002),所述左軸承內圈(10)左端面上有一圓臺(1003),所述圓臺(1003)上有一卡槽(1004)。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支座(7)軸向中間位置有一凸臺。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支座(7)中間有一凸臺且左右兩側都有一凹槽。【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主要內容為:所述左軸承內圈通過螺釘與右軸承內圈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所述右軸承內圈和左軸承內圈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所述右軸承內圈右側凸臺的凹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在軸承外圈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左側圓臺的卡槽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且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鑲嵌式自潤滑軸承,包括軸承外圈(1)、徑向填料(2)、軸向填料(3)、徑向密封圈(4)、右軸承內圈(5)、防塵密封圈(6)、軸承支座(7)、橡膠墊(8)、螺釘(9)、左軸承內圈(10)和端面密封圈(11),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軸承內圈(10)通過螺釘(9)與右軸承內圈(5)固定安裝在一起形成軸承內圈,所述軸承外圈(1)與軸承內圈之間結合面凹槽內水平方向上安裝有徑向填料(2),而其豎直方向安裝有軸向填料(3),所述右軸承內圈(5)和左軸承內圈(10)凹槽內安裝有徑向密封圈(4),所述右軸承內圈(5)右側凸臺(503)的凹槽(5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1)右端面上,所述左軸承內圈(10)左側圓臺(1003)的卡槽(1004)里安裝有端面密封圈(11)且頂在軸承外圈(1)左端面上,所述軸承內圈安裝在軸承支座(7)上且兩者之間結合面上安裝有橡膠墊(8),所述防塵密封圈(6)安裝在軸承支座(7)兩端的凹槽內且頂在軸承內圈兩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朱桂林,
申請(專利權)人:朱桂林,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