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螺旋傳熱管固定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若干層,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3個或4個連接點,螺旋傳熱管通過各連接點與豎直設置的支撐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簡化了螺旋傳熱管與支撐間的連接點數量,同時保證了第一階模態的固有頻率,實現了對模型支撐結構的簡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螺旋傳熱管固定
,特別涉及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
技術介紹
流致振動是傳熱管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熱管的固有頻率與流體彈性不穩定性比率成反比,所以傳熱管低的固有頻率會引發高的流動不穩定性,所以低的固有頻率會引發流致振動從而導致傳熱管失效。通過增加支撐來增加管道的固有頻率,以降低流體彈性不穩定性比率?,F有SMART蒸汽發生器為8支撐的螺旋傳熱管,對于進一步小型化反應堆要求螺旋管的盤管直徑更小,所以8支撐在更小盤管直徑的程度上工藝難度更大。尤其是對于盤管直徑較小的螺旋傳熱管,8支撐模型的第一階模態固有頻率的參考值為750Hz,但其工藝難度復雜,實施不便。因此,有必要在滿足第一階模態的固有頻率的基礎上,對8支撐模型進行簡化設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能夠在滿足模型第一階模態固有頻率的前提下,實現對模型支撐結構的簡化。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若干層,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均勻設置3個或4個連接點,螺旋傳熱管通過各連接點與豎直設置的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3個連接點,各層的連接點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與3根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4個連接點,各層的連接點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與4根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由上至下間隔設置3個連接點和4個連接點;每層連接點中選取一個上下對齊;設置6根支撐桿,其中一根與各層上下對齊的連接點固定連接,有兩根支撐桿與設3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另外三根支撐桿與設4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所述固定連接采用焊接的連接方式。所述焊接的連接方式分為焊點連接和焊道連接。所述焊道連接的焊道長度為5mm。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簡化了螺旋傳熱管與支撐間的連接點數量,同時保證了第一階模態的固有頻率,實現了對模型支撐結構的簡化?!靖綀D說明】圖1為本技術采用四支撐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采用三支撐結構的示意圖;圖4為圖3的俯視圖;圖5為本技術采用三支撐及四支撐間隔連接的示意圖;圖6為圖5的俯視圖。圖中標號:1-支撐桿;2-連接點。【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如圖1和圖2所示,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8層,以螺旋傳熱管的管口處為起點設置第一個連接點,每圓周方向間隔90°設置一個連接點,即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均勻設置4個連接點2,各層的連接點2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2與4根支撐桿I采用焊點的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根據仿真計算,該模型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可以達到750Hz,滿足需求。實施例2:如圖3和圖4所示,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8層,以螺旋傳熱管的管口處為起點設置第一個連接點,每圓周方向間隔120°設置一個連接點,即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均勻設置3個連接點2,各層的連接點2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2與3根支撐桿I采用焊道的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焊道的長度為5mm。根據仿真計算,該模型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可以達到895Hz,滿足優化要求。實施例3:如圖5和圖6所示,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8層。在螺旋傳熱管的第一、三、五、七層均勻設置4個連接點,在第二、四、六、八層分別均勻設置3個連接點。奇數層和偶數層的連接點有一個在豎直方向上重合,即以螺旋傳熱管的管口處為起點設置第一個連接點,每圓周方向間隔90°設置一個連接點,第五個連接點回到第一個連接點的正下方,然后再每間隔120°設置一個連接點,回到第一個連接點正下方后,再每間隔90°設置一個連接點,往復循環設置。該結構僅需要6根支撐桿就可以完成連接支撐,其中一根支撐桿與各層上下對齊的連接點固定連接,有兩根支撐桿與設3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另外三根支撐桿與設4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固定連接方式采用焊道焊接,焊道的長度等于支撐的寬度,為5mm。通過仿真計算,該模型的第一階固有頻率可以達到920Hz,滿足優化要求。【主權項】1.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若干層,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均勻設置3個或4個連接點,螺旋傳熱管通過各連接點與豎直設置的支撐桿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3個連接點,各層的連接點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與3根支撐桿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4個連接點,各層的連接點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傳熱管的各層通過連接點與4根支撐桿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層螺旋傳熱管由上至下間隔設置3個連接點和4個連接點;每層連接點中選取一個上下對齊;設置6根支撐桿,其中一根與各層上下對齊的連接點固定連接,有兩根支撐桿與設3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另外三根支撐桿與設4個連接點的螺旋傳熱管層的連接點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4任意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連接采用焊接的連接方式。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的連接方式分為焊點連接和焊道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道連接的焊道長度為5_?!緦@勘炯夹g屬于螺旋傳熱管固定
,特別涉及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若干層,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勻設置3個或4個連接點,螺旋傳熱管通過各連接點與豎直設置的支撐桿固定連接。本技術簡化了螺旋傳熱管與支撐間的連接點數量,同時保證了第一階模態的固有頻率,實現了對模型支撐結構的簡化。【IPC分類】F16L3-02【公開號】CN204554058【申請號】CN201520190463【專利技術人】郭昕, 蔡軍, 孫巧智, 劉博偉, 江雙 【申請人】華北電力大學【公開日】2015年8月12日【申請日】2015年3月31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型反應堆蒸汽發生器螺旋傳熱管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螺旋傳熱管在高度方向上分為若干層,每層螺旋傳熱管上均均勻設置3個或4個連接點,螺旋傳熱管通過各連接點與豎直設置的支撐桿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昕,蔡軍,孫巧智,劉博偉,江雙,
申請(專利權)人:華北電力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