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樁雙層套管裝置,包括外鋼管、內鋼管和活瓣樁靴;外鋼管和內鋼管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外鋼管下端連接活瓣樁靴,并與內鋼管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第二直筒鋼管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和第二直筒鋼管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上下連接形成一體。有效保證了成樁質量,避免上帶樁心土,防止了塌壁、縮壁和斷樁等現象的產生,而且結構簡單、原理清晰明了、造價低廉,應用前景廣闊,具有較好的經濟技術效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屬于土木工程
技術介紹
目前,現澆大直徑薄壁管粧已在道路、市政、港口碼頭及鐵路等工程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由河海大學開發的現澆大直徑薄壁管粧軟土地基加固專利技術(專利號:ZL 01273182.X和ZL02219218.)和施工工藝(專利號:CN 01367296A)由于具有較大的單位體積材料比表面積,因而可以在單粧同等承載力的情況下大大減少材料用量,節省造價,提高性價比,達到了造價低、承載力高、地基的穩定性增加和地基沉降降低等明顯效果。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由于現澆大直徑薄壁管粧采用的薄壁雙層鋼套管,所形成空腔間距一致,在下沉雙層鋼套管的時候會對粧心土產生一定的壓力,因而在拔管過程中會產生上帶粧心土的現象,從而會產生斷粧、縮壁等現象。再者,由于現澆大直徑薄壁管粧采用上下通長的雙層內外鋼套管間距較小,粧體為薄壁狀,因此當承擔荷載較大時會引起上端部混凝土粉碎或開裂的問題,給后續使用帶來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鋼管、內鋼管和活瓣粧靴;外鋼管和內鋼管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外鋼管下端連接活瓣粧靴,并與內鋼管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所述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其中第二直筒鋼管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和第二直筒鋼管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上下連接形成一體。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為上下直徑一致的圓筒狀結構。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鋼管的長度大于外鋼管。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直徑為1.0m-1.5m,內鋼管的第二直筒鋼管直徑為0.9m_l.4m,第一直筒鋼管直徑為0.6m-l.1m,圓臺狀鋼管連接段直徑從上端小直徑到下端大直徑線性變化。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筒鋼管的長度為2.0-3.0m。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有效保證了成粧質量,避免上帶粧心土,防止了塌壁、縮壁和斷粧等現象的產生,而且結構簡單、原理清晰明了、造價低廉,應用前景廣闊,具有較好的經濟技術效益;具有以下優點:(I)該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在振動器作用下沉的過程中,內鋼管中間段連接上下部不同直徑的圓臺狀鋼管會對粧心土產生一種斜向下的壓力,對粧心土起到了一種壓密加固作用,從而可有效減少拔管過程中出現上帶粧心土的現象。(2)該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在澆筑混泥土完成后會形成一個下端薄壁、上端內收口厚壁、中間段為倒圓臺狀的混凝土管粧,由于上端和中段的混凝土加強作用會使得所形成的管粧承載力和整體剛度大大提高,避免了傳統現澆大直徑薄壁管粧承擔荷載較大時引起上端部混凝土粉碎或開裂的問題,同時也有效的防止了斷粧、縮壁的產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實施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中:外鋼管1、內鋼管2、第一直筒鋼管21、圓臺狀鋼管22、第二直筒鋼管23、活瓣粧靴3、粧頂蓋板4。【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更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包括外鋼管1、內鋼管2和活瓣粧靴3三部分;外鋼管I和內鋼管2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可通過粧頂蓋板4封頂;外鋼管I下端連接活瓣粧靴3,并與內鋼管2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所述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21、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22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23 ;其中第二直筒鋼管23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21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21和第二直筒鋼管23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22上下連接形成一體。所述外鋼管I為上下直徑一致的圓筒狀結構。所述內鋼管2的長度大于外鋼管I。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I直徑為1.0m-1.5m,內鋼管的第二直筒鋼管23直徑為0.9m_l.4m,第一直筒鋼管21直徑為0.6m-l.lm,圓臺狀鋼管22連接段直徑從上端小直徑到下端大直徑線性變化。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筒鋼管21的長度為2.0-3.0m。外鋼管I為圓筒狀,通長直徑相同且大于內鋼管2直徑;內鋼管2呈喇叭形,其上部直徑較小,下部直徑較大,上下部通過圓臺狀鋼管22連接;外鋼管I下端連接活瓣粧靴3,上端與內鋼管2齊平,并與下端偏長的喇叭形內鋼管2貼合形成空腔。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鋼管、內鋼管和活瓣粧靴;外鋼管和內鋼管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外鋼管下端連接活瓣粧靴,并與內鋼管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 所述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其中第二直筒鋼管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和第二直筒鋼管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上下連接形成一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為上下直徑一致的圓筒狀結構;所述內鋼管的長度大于外鋼管。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鋼管直徑為1.0m-1.5m,內鋼管的第二直筒鋼管直徑為0.9m_l.4m,第一直筒鋼管直徑為0.6m-l.1m,圓臺狀鋼管連接段直徑從上端小直徑到下端大直徑線性變化。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粧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筒鋼管的長度為2.0-3.0m。【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樁雙層套管裝置,包括外鋼管、內鋼管和活瓣樁靴;外鋼管和內鋼管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外鋼管下端連接活瓣樁靴,并與內鋼管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第二直筒鋼管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和第二直筒鋼管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上下連接形成一體。有效保證了成樁質量,避免上帶樁心土,防止了塌壁、縮壁和斷樁等現象的產生,而且結構簡單、原理清晰明了、造價低廉,應用前景廣闊,具有較好的經濟技術效益。【IPC分類】E02D5-66, E02D5-38【公開號】CN204551444【申請號】CN201520205087【專利技術人】李平, 劉偉, 陳育民, 賴建英, 呂亞茹 【申請人】河海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鋼管喇叭形現澆大直徑管樁雙層套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鋼管、內鋼管和活瓣樁靴;外鋼管和內鋼管為同心圓筒,且上端齊平;外鋼管下端連接活瓣樁靴,并與內鋼管的下端貼合形成空腔;所述內鋼管包括:設置在上部的第一直筒鋼管、中間的喇叭形圓臺狀鋼管和下部的第二直筒鋼管;其中第二直筒鋼管的直徑大于第一直筒鋼管的直徑;第一直筒鋼管和第二直筒鋼管通過中間設置的圓臺狀鋼管上下連接形成一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平,劉偉,陳育民,賴建英,呂亞茹,
申請(專利權)人:河海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