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兩輪動平衡車,包括:兩個車輪;車體,設置在兩個車輪上,所述車體上設置有踏板;中艙,設置在所述踏板的正上方,所述中艙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顯示裝置,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所述踏板上的操作者可見;轉向機構,容納在所述殼體的內部,包括轉向軸和傳感器;操縱桿,所述操縱桿在車體的后端與所述轉向軸連接,并從車體的后端延伸至適于操作者腿控的位置,所述操縱桿在操作者的操控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轉向軸轉動以控制所述車體的轉向。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兩輪動平衡車使得操作者在駕駛時能夠觀看到顯示裝置所顯示的信息,以便實時了解電池電量和行駛狀態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代步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能夠在駕駛時觀看顯示屏的腿控型兩輪動平衡車。
技術介紹
目前,以電能驅動的代步車成為了人們日常代步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可滿足短途代步功能的兩輪動平衡車。兩輪動平衡車主要包括可通過手部操作的車型和可通過腿部操作的車型。這些車型的一個共同點是通過設置在平衡車的車體前端的控制桿來實現車體的轉向。對于手部操作的兩輪動平衡車,操縱桿相對較長,在操縱桿上設置有顯示電池電量和車體行駛狀態信息等的顯示屏,以供操作者參考使用。而對于腿部操作的兩輪動平衡車,操縱桿相對較短,很難在操縱桿上安裝顯示屏,如果不安裝顯示屏,將很難使得操作者實時了解車體的信息。此外,隨著不斷對更輕重量和更小體積的兩輪動平衡車的追求,兩輪動平衡車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因此,使得在腿部操作的兩輪動平衡車上安裝顯示屏更加成為困難。因此,期待出現一種能夠供操作者隨時觀看電池電量和行駛狀態等信息的兩輪動平衡車。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將顯示屏安裝在中艙上的兩輪動平衡車,以使得操作者能夠通過顯示屏實時了解車體的電池電量和行駛狀態等。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兩輪動平衡車,包括:兩個車輪;車體,設置在兩個車輪上,所述車體上設置有踏板;中艙,設置在所述踏板的正上方,所述中艙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顯示裝置,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所述踏板上的操作者可見;轉向機構,容納在所述殼體的內部,包括轉向軸和傳感器;操縱桿,所述操縱桿在車體的后端與所述轉向軸連接,并從車體的后端延伸至適于操作者腿控的位置,所述操縱桿在操作者的操控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轉向軸轉動以控制所述車體的轉向。優選地,所述殼體形成有自所述車體的后端延伸的上坡面和與所述上坡面連接的下坡面,所述操縱桿形成有與所述上坡面形狀相吻合的彎曲部。優選地,所述顯示裝置設置在所述上坡面和/或所述下坡面上。優選地,所述殼體形成有透明區域,所述顯示裝置從所述殼體內部安裝在所述透明區域。優選地,所述操縱桿上連接有適合所述操作者腿部夾持的夾持件。優選地,所述夾持件的外部包裹有柔性部件。優選地,所述操縱桿通過連接座與所述轉向軸連接,所述連接座包括連接套和連接桿,所述連接套與所述轉向軸連接,所述連接桿與所述操縱桿連接。優選地,所述顯示裝置為LED顯示屏或者IXD顯示屏。優選地,所述殼體上設置有提手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中艙與操縱桿的組合機構,安裝在兩輪動平衡車的車體上,包括中艙和操縱桿,其中,所述中艙設置在所述車體的正上方,所述中艙具有一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顯示裝置,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所述車體上的操作者可見,所述殼體形成有一容納空間,所述容納空間容納有控制所述車體轉向的轉向機構,所述轉向機構包括轉向軸和傳感器;所述操縱桿在所述車體的后端與所述轉向軸連接,并從所述車體的后端延伸至適于操作者腿控的位置,所述操縱桿在操作者的操控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轉向軸轉動以控制所述車體的轉向。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在兩輪車的車體的中間位置設置的中艙上形成有顯示裝置,使得操作者無論是站立在車體上,還是沒有站立在車體上都能看見顯示裝置所顯示的人機交互信息,這有助于操作者能夠實時的了解車體的相關狀態信息。將用于實現轉向的操縱桿固定在車體的后端,并且操縱桿具有與其靠近的中艙的外形相吻合的彎曲部,從而能夠盡可能的節省外部空間,使得動平衡整體看上去更緊湊,而且彎曲部彎曲的位置大致位于垂直于中艙在車體上的長度的中點的直線上,這樣使得操作者能夠用雙腿夾緊設置在操縱桿上的夾持件,以通過擺動雙腿來帶動操縱桿左右轉動,再帶動轉向軸轉動,從而帶動車體轉向。【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列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一的兩輪動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二的兩輪動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圖3和圖4分別為圖1和圖2所示的中艙的俯視和側視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三的兩輪動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四的兩輪動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圖7和圖8分別為圖5和圖6所示的中艙的俯視和側視示意圖;圖9為操作者的腳位于本專利技術的兩輪動平衡車的踏板上的示意圖;圖10和11為本專利技術的操縱桿與中艙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12和圖13為本專利技術的中艙具有提手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圖中“上”、“下”、“左”、“右”的概念表示從圖面看的“上”、“下”、“左”、“右”方向。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兩輪動平衡車,包括:兩個車輪;車體,設置在兩個車輪上,車體上設置有踏板;中艙,設置在踏板的正上方,中艙包括一殼體,殼體上設置有顯示裝置,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踏板上的操作者可見;轉向機構,容納在殼體的內部,包括轉向軸和傳感器;操縱桿,操縱桿在車體的后端與轉向軸連接,并從車體的后端延伸至適于操作者腿控的位置,操縱桿在操作者的操控下轉動從而帶動轉向軸轉動以控制車體的轉向。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兩輪動平衡車為通過腿部操作來進行轉向的兩輪動平衡車,其與現有兩輪動平衡車領域的兩輪動平衡車結構相類似,除了中艙和操縱桿的結構外,因此,在本專利技術中,僅對中艙和操縱桿進行具體介紹,其他沒有介紹的兩輪動平衡車結構屬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從現有技術中獲得的特征,在此避免贅述,省略詳細介紹。以下結合附圖1至13對本專利技術的中艙和操縱桿進行描述。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一的兩輪動平衡車的結構示意圖,在該示意圖中,僅示出了兩輪動平衡車的車體I (僅示出了車體的上部分)、中艙3、操縱桿4和轉向機構的轉向軸5等,中艙3上設置有顯示裝置2,轉向軸5容納在中艙3中,操縱桿4從車體的后端與轉向軸5連接,且與其靠近的中艙部分的形狀相適配。具體地,如圖1所示,中艙3固定設置在車體I的正上方的中間位置,具體地,位于車體I上供操作者雙腳放置的踏板墊之間,且中艙3與踏板所在平面的連接部分位于踏板所在平面上,即中艙3的下端固定在踏板所在的平面上。中艙3可包括一殼體,殼體形成有容納空間,用于容納轉向機構等。上設置有顯示裝置2,顯示裝置2用于顯示人機交互信息,顯示裝置2安裝的位置為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踏板上的操作者可見的位置。此外,除了顯示裝置外,在中艙3的殼體上還設置有蜂鳴器、藍牙模塊、開關機鍵等,這些結構可為本領域熟知的結構,在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介紹。對于顯示裝置2的具體設置位置,本專利技術并不做特別限制,只要操作者站立在車體I的踏板上,在俯視時能夠看見顯示裝置2所顯示的人機交互信息即可。顯示裝置2顯示的人機交互信息包括車體I中的電池的電量信息和車體行駛狀態信息以及光照強度信息等。光照強度是指感測的外界的光線強度信息,當外界光線較強時,如白天,顯示裝置上會顯示光照強度強的信號,此時,主控板會降低顯示裝置的發光強度,當外界光線較弱時,例如在晚上,顯示裝置2上會顯示光照強度弱的信號時,此時,主控板會提高顯示裝置2的發光強度,如此可節約電量,延長電池使用時間。顯示裝置2可為LED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兩輪動平衡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車輪;車體,設置在兩個車輪上,所述車體上設置有踏板;中艙,設置在所述踏板的正上方,所述中艙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顯示裝置,便于人機交互信息對站在所述踏板上的操作者可見;轉向機構,容納在所述殼體的內部,包括轉向軸和傳感器;操縱桿,所述操縱桿在車體的后端與所述轉向軸連接,并從車體的后端延伸至適于操作者腿控的位置,所述操縱桿在操作者的操控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轉向軸轉動以控制所述車體的轉向。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輝,張珍源,蔣旭東,劉磊,王野,陳中元,
申請(專利權)人:納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