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客車,包括:車架,車架上設有車廂,車廂包括車廂本體、車廂地板和樓梯;前車橋和后車橋,前車橋和后車橋分別與車架相連且位于車架的底部,前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前輪且后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后輪;用于驅動前輪和后輪中至少一個的驅動電機;第一組電池包,第一組電池包與驅動電機相連,且第一組電池包設在車架上并位于車廂本體的后部;以及第二組電池包,第二組電池包與驅動電機相連,且第二組電池包的至少一部分設在樓梯內部。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電動客車,提高乘車空間,增加乘客座椅數量,提高可承載量,而且還可以利于乘客獲得更好的視野,提高乘車舒適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車輛
,特別涉及一種電動客車。
技術介紹
電動客車的動力來源于電池,由于客車空間的限制,對于實際車輛而言,電池的布置是現有技術人員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在于提出一種電動客車,電池包布置合理。根據本技術的電動客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上設有車廂,所述車廂包括車廂本體、車廂地板和樓梯,所述車廂本體上形成有前門、中門;前車橋和后車橋,所述前車橋和所述后車橋分別與所述車架相連且位于所述車架的底部,所述前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前輪且所述后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后輪;用于驅動前輪和后輪中至少一個的驅動電機;第一組電池包,所述第一組電池包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且所述第一組電池包設在所述車架上并位于所述車廂本體的后部;第二組電池包,所述第二組電池包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且所述第二組電池包的至少一部分設在所述樓梯的內部。根據本技術的電動客車,通過將第一組電池包設在車廂本體的后部,且將第二組電池包設在前輪的輪包上,從而可以使第一組電池包、第二組電池包與車廂空間間隔開,避免第一組電池包、第二組電池包占用車廂空間,從而提高乘車空間,增加乘客座椅數量,提高可承載量,而且還可以利于乘客獲得更好的視野,提高乘車舒適性。另外,根據本技術上述的電動客車,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所述車廂本體的后部形成有后艙,所述第一組電池包設在所述后艙內并位于所述后車橋的后側。所述第二組電池包包括第一電池包和第二電池包,所述第一電池包設在所述車廂本體的后部,且所述第二電池包設在所述樓梯的內部。所述第二電池包呈與所述樓梯空間相對應的階梯狀。所述樓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前車橋右端的所述前輪的輪包的上方,且所述第二電池包設在所述前車橋右端的所述前輪的輪包上,所述第二電池包的右側設有用于取放所述第二電池包的艙門。 所述第一電池包設在所述第一組電池包的右側。所述驅動電機包括左輪邊電機和右輪邊電機,所述左輪邊電機與所述后車橋左端的后輪相連,且所述右輪邊電機與所述后車橋右端的后輪相連。所述左輪邊電機與所述后車橋左端的后輪之間設置有二級減速機構,所述右輪邊電機與所述后車橋右端的后輪之間設置有二級減速機構。所述第一組電池包和所述第二組電池包中的任一個均包括電池安裝柜和置于所述電池安裝柜內的電池,所述電池安裝柜具有叉車叉孔結構,所述電池安裝柜為上下蓋箱體結構,所述車廂內設有導盲犬區,所述車廂地板為低地板結構。【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動客車的側視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動客車的車架與電池的俯視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動客車的車廂內部俯視圖。附圖標記:電動客車100,車架1,前車橋2,后車橋3,驅動電機6,第一組電池包7,第二組電池包8,第一電池包81,第二電池包82,車廂11,車廂本體111,車廂地板112,車廂空間113,前門114,中門115,前輪4,后輪5,輪椅區118,樓梯119,導盲犬區117,左輪邊電機61,右輪邊電機62。【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的描述中針對“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的描述均是指電動客車100正常停放、行駛時的方位。“橫向”是指沿電動客車100寬度的方向,“縱向”是指沿電動客車100長度的方向。如圖1-圖3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動客車100,包括:車架1、前車橋2、后車橋3、驅動電機6、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具體而言,車架1上設有車廂11,車廂11包括車廂本體111、車廂地板112和樓梯119,車廂本體111與車廂地板112之間共同限定出用于乘客乘坐、活動的車廂空間113。前車橋2和后車橋3分別與車架1相連且位于車架1的底部,前車橋2的兩端(即前車橋2的左端和右端)分別設置有前輪4,后車橋3的兩端(即后車橋2的左端和右端)分別設置有后輪5。驅動電機6用于驅動前輪4和后輪5中的至少一個,也就是說,驅動電機6可以僅驅動前輪4,即電動客車100為前驅車輛;驅動電機6可以僅驅動后輪5,即電動客車100為后驅車輛;或者驅動電機6同時驅動前輪4和后輪5,即電動客車100可以為四驅車輛。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分別與驅動電機6相連,以便為驅動電機6提供電力。第一組電池包7設在車架上并位于車廂本體111的后部,第二組電池包8的至少一部分設在樓梯119的內部。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動客車100,通過將第一組電池包7設在車廂本體111的后部,且將第二組電池包8的至少一部分設在樓梯119的內部,從而可以使第一組電池包7、第二組電池包8與車廂空間113間隔開,避免第一組電池包7、第二組電池包8占用車廂空間113,從而提高乘車空間,增加乘客座椅數量,提高可承載量,而且還可以利于乘客獲得更好的視野,提高乘車舒適性。此外,通過將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與車廂空間113間隔開,還可以對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起到有效地保護作用,而且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與外部空間更加接近,有利于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的散熱,由此可以提高第一組電池包7和第二組電池包8的使用壽命。綜上,根據本技術的電動客車100的電池布置結構,相比于現有技術,電池的壽命及安全使用性能非常高,并且可獲得更加寬敞的車廂空間113。另外,車廂本體111上形成有前門114和中門115。當然,也可以設置后門等。進一步地,本技術的電動客車100中,車架1可以為三段式車架。前門114位于車廂本體111的前側,中門115位于車廂本體111的中部且位于輪椅區118對面。前車橋2可采用公交專用的門式高地板橋,后車橋3可采用高地板門式輪邊驅動橋,參照圖2和圖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車廂本體111的后部具有后艙,第一組電池包7設在后艙內并位于后車橋3的后側,且在第一組電池包7包括多個電池包時,這多個電池包可以在后車橋3的后側沿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或傾斜方向布置。進一步地,車廂本體111的后部具有后艙,且后艙位于后車橋3的后側。從縱向看,后艙位于最后一排座椅之后。結合圖2和圖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組電池包8包括第一電池包81和第二電池包82,第一電池包81設在車廂本體111的后部,且第二電池包82設在樓梯119的內部。進一步地,第二電池包82呈與樓梯空間相對應的階梯狀,也就是說,由于樓梯呈階梯狀,因此,設置在樓梯119內部的第二電池包82的上表面呈階梯狀,以增加第二電池包82的容量。參照圖3,樓梯11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前車橋2右端的一個前輪4的輪包的上方,第二電池包82設在前車橋2右端的一個前輪4的輪包上。。換言之,第二電池包82設在前輪4的右輪包上,且位于樓梯119內部。進一步地,結合圖2和圖3,第二電池包82布置在樓梯119內部,且在第二電池包82朝向電動客車100外的一側(即右側)設置艙門用于取放第二組電池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客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所述車架上設有車廂,所述車廂包括車廂本體、車廂地板和樓梯;前車橋和后車橋,所述前車橋和所述后車橋分別與所述車架相連且位于所述車架的底部,所述前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前輪且所述后車橋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后輪;用于驅動前輪和后輪中至少一個的驅動電機;第一組電池包,所述第一組電池包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且所述第一組電池包設在所述車架上并位于所述車廂本體的后部;以及第二組電池包,所述第二組電池包與所述驅動電機相連,且所述第二組電池包的至少一部分設在所述樓梯的內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紫順,宋海泉,李建,
申請(專利權)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