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其特征是承重墻底部設置換撐梁,換撐梁擱置在承力墻,承力墻寬度為30cm,加固樁伸入換撐梁30~40cm,加固樁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工程樁上面設置接樁,接樁與換撐梁之間設置橡皮墊塊,在受力鋼筋外側焊接連接筋,在地下室底板中部位置焊接止水環(huán),換撐梁在接樁位置設置抗剪鋼筋;地下室底板上部設置防水砂漿,在承力墻與地下室底板交接的陰角部位設置防水鋼板。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施工質量易于保障,結構性能良好,操作方便。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后增地下室結構,特別涉及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都市化建設的深入,車庫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房屋因功能要求進行改造,在原有房屋下部增加地下室,但是在增加地下室的過程涉及很多結構問題,如:原基礎承臺通常位于地下室位置,如果去除后結構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即使新增加固樁,加固樁與原工程樁剛度不匹配。另外,在結構改造過程中,還要注意地下室的防水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提供一種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為此,承重墻底部設置換撐梁,換撐梁高度為60~90cm,換撐梁寬度為30cm,換撐梁間距為1.1~1.5m,換撐梁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換撐梁擱置在承力墻,承力墻寬度為30cm,承力墻深度為地下室設計高度的2~3倍,承力墻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加固樁伸入換撐梁30~40cm,加固樁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錨固筋長度為50~60cm,加強與換撐梁連接。工程樁上面設置接樁,接樁與換撐梁之間設置橡皮墊塊,橡皮墊塊厚度為10cm。在受力鋼筋外側焊接連接筋,連接筋為直角形,在地下室底板中部位置焊接止水環(huán),止水環(huán)直徑為30~40mm,止水環(huán)厚度為3mm。換撐梁在接樁位置設置抗剪鋼筋以避免沖切破壞,抗剪鋼筋呈碗狀,抗剪鋼筋直徑為25mm或者28mm。地下室底板厚度為30cm,地下室底板上部設置防水砂漿,防水砂漿厚度為10~20cm,防水砂漿強度為M10。承力墻與地下室底板之間容易滲漏,在承力墻與地下室底板交接的陰角部位設置防水鋼板,防水鋼板厚度為3~5mm。施工步驟包括:(1)將加固樁壓入土中,在加固樁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加固樁采用小型管樁,由于在房屋內部施工,只能采用小型機具進行壓樁,施工時利用原有房屋的重量作為加壓反力。另外,為了使加固樁充分發(fā)揮承力作用,采用預應力封樁。施工工藝采用如下:(一)處理樁頭。樁頭找平處理是為了將來在封樁使傳力墊塊完全接觸樁頭,保證其受力均衡。樁頭找平施工采用硫磺膠泥,在找平層達到強度要求后方可加壓封樁。(二)安裝預應力封樁裝置。按照以下順序進行安裝預應力封樁裝置:①安裝鋼墊板和傳力鋼柱,②安裝傳力橫梁,③安裝上螺帽,④安裝千斤頂,⑤安裝壓樁反力梁。各構件中線對齊,保證壓樁過程中千斤頂?shù)牧δ軐ΨQ均衡施加,確保傳力橫梁有足夠的位移空間,以避免因位移過大而導致千斤頂無法達到要求。(三)二次壓樁。封樁裝置安裝完畢后開始對加固樁進行二次壓樁,二次壓樁的最大壓力為加固樁的設計終壓值。當千斤頂達到設計終壓值,將螺帽擰緊,采用雙螺帽緊固以保證封樁效果,擰緊螺帽后,不能馬上卸壓,應使千斤頂保持設計壓力,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再次緊固螺帽后,方可對千斤頂進行卸壓。(四)卸去千斤頂及壓樁架。待千斤頂完全卸壓后,方可逐步拆除千斤頂及壓樁架。(五)澆筑封樁混凝土。封樁混凝土采用膨脹早強混凝土。(2)施工承力墻。由于承力墻不僅承擔換撐梁轉嫁過來荷載,還要防止房屋周圍的水滲入地下室施工場地,所以要做好承力墻的防滲措施,特別是承力墻接頭位置是防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承力墻采用槽鋼接頭形式,首開槽段鋼筋籠兩端加焊槽鋼,后續(xù)槽段的鋼筋籠兩端嵌入槽鋼內。由于承力墻深度大,槽鋼后側全部用接頭箱起拔難度大,下部采用砂袋回填,上部24m采用梯形接頭箱回填的形式,能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擾流。砂袋填筑采用小型機械運至孔口人工拋填法,防止機械直接傾倒,兩側同時填筑,防止鋼筋籠發(fā)生位移。為保證砂袋密實度,采用梯形接頭箱,每填注2~3m后進行沖擊壓實。每次填筑深度為0.4~0.6m,砂袋壓實后安裝接頭箱,接頭箱要緊靠槽鋼,接頭箱后如有空隙,必須用砂袋填滿壓實。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內徑為250mm的快速接頭鋼導管,節(jié)長為3m,最下一節(jié)長度為4m。導管下口距孔底300~500mm。標準槽段設置2根導管,導管間距小于3m,導管距槽段端頭不大于1.5m,槽內混凝土面應均衡上升,兩導管處的混凝土表面高差不大于0.5m,終澆混凝土面高程應高于設計要求0.5m。(3)開挖地面至換撐梁底部以下5cm做磚胎膜。(4)綁扎換撐梁鋼筋,澆筑換撐梁混凝土。(5)開挖土方至條形承臺底部,鑿除條形承臺和基礎梁混凝土。(6)開挖土至地下室底板底標高以下20~30cm,進行接樁施工。接樁施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接樁采用管樁。工程樁頂部鋼筋焊接法蘭盤,工程樁和管樁底部采用法蘭連接。把綁扎好且焊有托板的鋼筋籠放入樁管空心內,澆筑混凝土,形成芯樁,芯樁長度為1.5~1.8m,芯樁混凝土強度大于或等于C30,芯樁抗剪箍筋直徑為12mm,間距為5~10cm。接樁施工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接樁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樁。先剝離工程樁頂部混凝土,裸露工程樁頂部鋼筋,頂部鋼筋裸露長度為20~30mm,工程樁頂部裸露鋼筋焊接現(xiàn)澆混凝土樁的受力筋,現(xiàn)澆混凝土樁鋼筋安裝完畢后安裝鋼護筒,然后澆筑混凝土。(7)接樁施工完畢后樁頂整平后放置橡皮墊塊。本專利技術中換撐梁與接樁之間設置橡皮墊塊起到協(xié)調變形作用,由于原條形基礎的剛度較大,而錨樁的剛度相對較小,通過橡皮墊塊設置可以緩解兩者剛度差,受力相對合理。同時橡皮墊可以緩解工程樁傳遞過來的沖切剪力。(8)將工程樁和地下室底板交接位置鑿除混凝土,裸露受力鋼筋,在受力鋼筋外側焊接連接筋,連接筋為直角形,在地下室底板中部位置焊接止水環(huán),以阻斷滲水路徑。(9)埋設承力墻和地下室底板交接陰角部位的防水鋼板,鋪設地下室底板鋼筋,澆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10)施工地下室底板上部防水砂漿。本專利技術充分利用了原有條形基礎的特點,施工質量易于保障,結構性能良好,操作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條形基礎房屋后增結構示意圖。各附圖中:1、換撐梁,2、抗剪鋼筋,3、加固樁,4、工程樁,5、連接筋,6、止水環(huán),7、地下室底板,8、防水砂漿,9、防水鋼板,10、承力墻,11、橡皮墊塊,12、接樁,13、承重墻。具體實施方式承重墻13底部設置換撐梁1,換撐梁1高度為60~90cm,換撐梁1寬度為30cm,換撐梁1間距為1.2m,換撐梁1混凝土強度為C30,換撐梁1擱置在承力墻10,承力墻10寬度為30cm,承力墻10深度為地下室設計高度的2.5倍,承力墻10混凝土強度為C30。加固樁3伸入換撐梁35cm,加固樁3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錨固筋長度為55cm,加強與換撐梁1連接。工程樁4上面設置接樁12,接樁12與換撐梁1之間設置橡皮墊塊11,橡皮墊塊11厚度為10cm。在受力鋼筋外側焊接連接筋5,連接筋5為直角形,在地下室底板中部位置焊接止水環(huán)6,止水環(huán)6直徑為35mm,止水環(huán)6厚度為3mm。換撐梁1在接樁12位置設置抗剪鋼筋2以避免沖切破壞,抗剪鋼筋2呈碗狀,抗剪鋼筋2直徑為25mm。地下室底板7厚度為30cm,地下室底板7上部設置防水砂漿8,防水砂漿8厚度為15cm,防水砂漿8強度為M10。承重墻10與地下室底板7之間容易滲漏,在承力墻10與地下室底板7交接的陰角部位設置防水鋼板9,防水鋼板9厚度為4mm。施工步驟包括:(1)將加固樁3壓入土中,在加固樁3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加固樁3采用小型管樁,施工時利用原有房屋的重量作為加壓反力,采用預應力封樁。施工工藝采用如下:(一)處理樁頭。樁頭找平處理是為了將來在封樁使傳力墊塊完全接觸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其特征是承重墻底部設置換撐梁,換撐梁高度為60~90cm,換撐梁寬度為30cm,換撐梁間距為1.1~1.5m,換撐梁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換撐梁擱置在承力墻,承力墻寬度為30cm,承力墻深度為地下室設計高度的2~3倍,承力墻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加固樁伸入換撐梁30~40cm,加固樁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錨固筋長度為50~60cm,加強與換撐梁連接;工程樁上面設置接樁,接樁與換撐梁之間設置橡皮墊塊,橡皮墊塊厚度為10cm;在受力鋼筋外側焊接連接筋,連接筋為直角形,在地下室底板中部位置焊接止水環(huán),止水環(huán)直徑為30~40mm,止水環(huán)厚度為3mm;換撐梁在接樁位置設置抗剪鋼筋以避免沖切破壞,抗剪鋼筋呈碗狀,抗剪鋼筋直徑為25mm或者28mm;地下室底板厚度為30cm,地下室底板上部設置防水砂漿,防水砂漿厚度為10~20cm,防水砂漿強度為M10;在承力墻與地下室底板交接的陰角部位設置防水鋼板,防水鋼板厚度為3~5m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條形基礎房屋后增地下室結構,其特征是承重墻底部設置換撐梁,換撐梁高度為60~90cm,換撐梁寬度為30cm,換撐梁間距為1.1~1.5m,換撐梁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換撐梁擱置在承力墻,承力墻寬度為30cm,承力墻深度為地下室設計高度的2~3倍,承力墻混凝土強度為C30或者以上;加固樁伸入換撐梁30~40cm,加固樁頂部焊接水平錨固筋,錨固筋長度為50~60cm,加強與換撐梁連接;工程樁上面設置接樁,接樁與換撐梁之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葉長青,
申請(專利權)人:葉長青,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