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包括框體、蓋體裝置、進料裝置、出氣裝置、進氣裝置、出料裝置及灰燼回收裝置,框體設有第一進料斗、第一通孔、第一過濾框、第二通孔、加熱框、第一過濾板及集料塊,蓋體裝置包括蓋體及支撐桿,出氣裝置包括出氣斗、第一過濾網(wǎng)、豎直管、第一水平管、第二水平管、第二過濾網(wǎng)及第一收料框,進料裝置包括第二進料斗、進料管及第一風機,進氣裝置包括進氣斗、進氣管及第二風機,出料裝置包括堵塞塊及出料管,灰燼回收裝置包括第二收料框、定位板及握持部,加熱框包括矩形部及第一水平部,加熱框采用隔熱材料制成,集料塊包括第一集料塊及第二集料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得燃料燃燒的更加充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節(jié)約了資源。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
本技術涉及反應釜
,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
技術介紹
】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器,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橡膠、農(nóng)藥、燃料、醫(yī)藥、食品等行業(yè),用來完成硫化、硝化、氫化、聚合、縮合等工藝過程的壓力容器。目前的反應釜加熱形式有電加熱、油加熱、氣加熱、水加熱、明火加熱等。這些加熱方式通常是通過反應釜壁進行熱傳導的,由于反應釜的加熱裝置通常固定在某一位置,導致反應釜內(nèi)物料受熱不均等,從而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新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效節(jié)能反應藎,所述高效節(jié)能反應Il包括框體、位于所述框體上方的蓋體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左側(cè)的進料裝置、位于所述進料裝置上方的出氣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右側(cè)的進氣裝置、位于所述進氣裝置上方的出料裝置及位于所述進氣裝置下方的灰燼回收裝置,所述框體設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進料斗、位于所述第一進料斗下方的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一過濾框、位于左右表面上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框下方的加熱框、位于所述加熱框下方的第一過濾板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板下方的集料塊,所述蓋體裝置包括蓋體及位于所述蓋體下方的支撐桿,所述出氣裝置包括出氣斗、位于所述出氣斗下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出氣斗下方的豎直管、位于所述豎直管一側(cè)的第一水平管、第二水平管、位于所述豎直管內(nèi)部的第二過濾網(wǎng)及位于所述豎直管下方的第一收料框,所述進料裝置包括第二進料斗、位于所述第二進料斗右側(cè)的進料管及設置于所述進料管上的第一風機,所述進氣裝置包括進氣斗、位于所述進氣斗左側(cè)的進氣管及設置于所述進氣管上的第二風機,所述出料裝置包括堵塞塊及收容堵塞塊的出料管,所述灰燼回收裝置包括第二收料框、位于所述第二收料框上方的定位板及位于所述定位板上方的握持部,所述加熱框包括矩形部及位于所述矩形部下方的第一水平部,所述加熱框采用隔熱材料制成,所述矩形部呈長方體,所述矩形部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集料塊包括位于左側(cè)的第一集料塊及位于右側(cè)的第二集料塊,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上設有一凸塊及位于所述凸塊左側(cè)的擋止桿,所述凸塊呈長方體,所述凸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止桿呈凹字型,所述擋止桿的一端與所述凸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止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凸塊的下方且與所述凸塊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下表面設有定位桿,所述定位桿呈L型。所述第一過濾框呈凹字型,所述第一過濾框的上表面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正下方。所述第一過濾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板與所述框體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包括第一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部下方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豎直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集料塊及第二集料塊上均設有通道及位于所述通道上方的第二過濾框。所述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桿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蓋體呈L型,所述蓋體包括第二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豎直部上方的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二豎直部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桿的上端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二收料框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收料框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二收容槽。所述定位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收料框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的左端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上方,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下表面接觸。所述握持部呈長方體,所述握持部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結(jié)構簡單,加熱均勻且加熱效率高,同時能夠?qū)⑷剂先紵a(chǎn)生的灰燼及時清除,使得燃料燃燒的更加充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節(jié)約了資源。【【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的結(jié)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包括框體1、位于所述框體I上方的蓋體裝置2、位于所述框體I左側(cè)的進料裝置4、位于所述進料裝置4上方的出氣裝置3、位于所述框體I右側(cè)的進氣裝置5、位于所述進氣裝置5上方的出料裝置6及位于所述進氣裝置5下方的灰燼回收裝置7。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I呈長方體,所述框體I設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進料斗、位于所述第一進料斗下方的的第一通孔11、位于第一通孔11下方的第一過濾框13、位于左右表面上的第二通孔12、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框13下方的加熱框16、位于所述加熱框16下方的第一過濾板15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板15下方的集料塊14。所述第一進料斗呈倒置的圓臺狀。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一通孔11使得框體I上部空間與框體I內(nèi)部空間相通。所述第一過濾框13呈凹字型,所述第一過濾框13的上表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框13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正下方,使得經(jīng)過第一通孔11進入的原料經(jīng)過第一過濾框13的過濾作用進入到框體I的內(nèi)部,從而使得其能夠充分反應。所述第二通孔12呈圓柱體狀,所述第二通孔12設有兩個,其包括位于框體I左表面上的左第二通孔及位于框體I右表面上的右第二通孔,所述左第二通孔使得框體I左側(cè)空間與框體I的內(nèi)部空間相通,所述右第二通孔使得框體I右部空間與框體I內(nèi)部空間相通。所述加熱框16包括矩形部161及位于所述矩形部161下方的第一水平部162。所述矩形部161呈長方體,所述矩形部161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框體I的內(nèi)部,所述矩形部16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收容腔163,所述收容腔163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水平部16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162與所述矩形部161及框體I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矩形部161固定在固定的位置,同時使得第一水平部162的上方空間與其下方空間隔開,所述加熱框16采用隔熱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過濾板15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過濾板1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過濾板15的側(cè)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氣體穿過第一過濾板15進入到第一過濾板15的上方。所述集料塊14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集料塊14設有兩個,其包括位于左側(cè)的第一集料塊及位于右側(cè)的第二集料塊,所述第一集料塊及第二集料塊相對放置。所述第一集料塊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上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第一集料塊的右表面為豎直平面,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上設有一凸塊144及位于所述凸塊144左側(cè)的擋止桿145。所述凸塊144呈長方體,所述凸塊14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凸塊144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集料塊的右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擋止桿145呈側(cè)放的凹字型,所述擋止桿145的一端與所述凸塊14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止桿14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凸塊144的下方且與所述凸塊144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二集料塊的右表面與所述框體I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上表面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集料塊的左表面為豎直平面,所述第一集料塊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集料塊的左表面形成第三通孔143,所述第三通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節(jié)能反應釜包括框體、位于所述框體上方的蓋體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左側(cè)的進料裝置、位于所述進料裝置上方的出氣裝置、位于所述框體右側(cè)的進氣裝置、位于所述進氣裝置上方的出料裝置及位于所述進氣裝置下方的灰燼回收裝置,所述框體設有位于上表面上的第一進料斗、位于所述第一進料斗下方的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一過濾框、位于左右表面上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框下方的加熱框、位于所述加熱框下方的第一過濾板及位于所述第一過濾板下方的集料塊,所述蓋體裝置包括蓋體及位于所述蓋體下方的支撐桿,所述出氣裝置包括出氣斗、位于所述出氣斗下方的第一過濾網(wǎng)、位于所述出氣斗下方的豎直管、位于所述豎直管一側(cè)的第一水平管、第二水平管、位于所述豎直管內(nèi)部的第二過濾網(wǎng)及位于所述豎直管下方的第一收料框,所述進料裝置包括第二進料斗、位于所述第二進料斗右側(cè)的進料管及設置于所述進料管上的第一風機,所述進氣裝置包括進氣斗、位于所述進氣斗左側(cè)的進氣管及設置于所述進氣管上的第二風機,所述出料裝置包括堵塞塊及收容堵塞塊的出料管,所述灰燼回收裝置包括第二收料框、位于所述第二收料框上方的定位板及位于所述定位板上方的握持部,所述加熱框包括矩形部及位于所述矩形部下方的第一水平部,所述加熱框采用隔熱材料制成,所述矩形部呈長方體,所述矩形部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集料塊包括位于左側(cè)的第一集料塊及位于右側(cè)的第二集料塊,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上設有一凸塊及位于所述凸塊左側(cè)的擋止桿,所述凸塊呈長方體,所述凸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集料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止桿呈凹字型,所述擋止桿的一端與所述凸塊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擋止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凸塊的下方且與所述凸塊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二集料塊的下表面設有定位桿,所述定位桿呈L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國堅,
申請(專利權)人:張國堅,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