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雙作用常閉電控單體泵,包括雙桃凸輪、滾輪柱塞、常閉型燃油控制閥、燃油油路換向閥和雙出油閥。常閉型燃油控制閥安裝在柱塞上方,燃油油路換向閥安裝在常閉型燃油控制閥上方,常閉型燃油控制閥在未上電時為常閉狀態,上電后,泄油錐閥打開泄油油路。常閉型燃油控制閥可解決發動機掉電等情況下燃油的供給問題。通過對泄油錐閥處燃油油路的改造,將油路設計為階梯型,改變了閥兩端所受燃油壓力的面積,當電磁閥出現故障時,過高的燃油壓力會推開泄油錐閥,完成泄油卸壓功能。帶保護裝置常閉型燃油控制閥提高了閥本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進而改善了電控單體泵和噴油器等液壓裝置的可靠性,提高了發動機運行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的是一種噴油裝置,具體地說是發動機噴油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現代發動機的發展不得不面對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帶來的雙重壓力,發動機排放標準不斷提高,這使得發動機發展必須向著節能減排的方向。而利用電子控制實現對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的控制已經成為發動機的發展趨向,電控單體泵技術是一種重要技術手段。電控單體泵是一種滿足發動機排放法規和經濟性要求的時間控制式燃油噴射系統,具有噴油壓力高、噴油定時柔性可調等特點。傳統電控單體泵采用普通常開型電磁閥控制燃油泄油油路,而普通常開型電磁閥不上電時,閥的泄油油路處于常開狀態,單體泵中的燃油通過泄油油路流回油箱。當電磁閥上電后,通過電磁力作用關閉泄油油路,柱塞加壓后的燃油經常開閥流至噴油器。然而傳統電控單體泵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單體泵工作效率低,凸輪軸旋轉一周只能完成對一個噴油器的供油功能;其二,若單純的改變凸輪型線為雙桃凸輪,凸輪軸旋轉一周所供燃油多于一個噴油器的噴油量,將導致發動機燃油系統的效率降低;其三,傳統電控單體泵,只能完成對單一控制閥的控制功能,難以滿足發動機在不同工況條件下對燃油噴射過程的要求;其四,當電磁閥故障無法上電時,泄油油路將始終處于打開狀態,常開閥將不能完成控制燃油流通的功能;其五,若電磁閥卡死在關閉狀態下,閥內油壓會不斷升高,對常開閥和噴油器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噴油器等其他液壓裝置受到破壞。總之傳統電控單體泵工作效率較低,安全性較差,無法滿足發動機工作穩定性,不具備對故障及時作出反應的能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提高發動機經濟性、動力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能夠有效降低有害排放的雙作用常閉電控單體泵。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本技術雙作用常閉電控單體泵,其特征是:包括雙桃凸輪、滾輪柱塞、常閉型燃油控制閥、燃油油路換向閥、雙出油閥;滾輪柱塞包括滾輪、柱塞、柱塞彈簧、上柱塞殼、下柱塞殼,滾輪安裝在下柱塞殼的下端,柱塞的上部位于上柱塞殼里,柱塞的下部位于下柱塞殼里,柱塞外面套裝有柱塞彈簧,柱塞彈簧的上端部頂在上柱塞殼下端,柱塞彈簧的下端部位于下柱塞殼里,柱塞與上柱塞殼的內壁之間形成柱塞腔,上柱塞殼上分別設置進油孔、泄油油路以及第一油路,柱塞腔連通進油孔和第一油路;常閉型燃油控制閥包括控制閥體、第一電磁閥體、電磁閥閥桿、泄油錐閥、電磁閥閥桿、泄油錐閥閥桿,控制閥體和第一電磁閥體并列布置,泄油錐閥、泄油錐閥閥桿設置在控制閥體里,第一電磁閥閥體通過電磁閥閥桿連接泄油錐閥的第一端,泄油錐閥的第二端為錐形端面,錐形端面與其旁的控制閥體配合,泄油錐閥閥桿第一端連接泄油錐閥的第二端,泄油錐閥閥桿的第二端頂在泄油錐閥彈簧上,泄油錐閥彈簧頂在其旁的控制閥體上,電磁閥閥桿上安裝有電磁閥彈簧,電磁閥彈簧處連通泄油油路,控制閥體里設置與第一油路相通的第二油路,泄油錐閥閥桿與第二油路相互交叉;燃油油路換向閥包括第二電磁閥體、前換向閥桿、換向閥體、后換向閥桿、燃油油路隔塊,第二電磁閥體連接前換向閥桿,前換向閥桿通過前換向閥桿小彈簧與鋼球相連,鋼球頂在換向閥體上,后換向閥桿通過彈簧壓在換向閥體上,前換向閥桿、前換向閥桿小彈簧、鋼球、換向閥以及后換向閥桿均設置在換向殼體里,換向殼體安裝在第二電磁閥體上,換向殼體里設置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油路、第三出油油路,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油路均與第三出油油路相通,第三出油油路里設置燃油油路隔塊,第二油路伸入至換向殼體里,換向閥體在第二電磁閥體的控制下實現第二油路與第一出油油路或第二出油油路的相通;雙出油閥包括第一出油閥和第二出油閥,第一出油閥連通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閥連通第二出油油路;雙桃凸輪與滾輪相配合。本技術還可以包括:1、泄油錐閥閥桿上與第二油路交叉的部分分別設置第一受壓面和第二受壓面,第一受壓面和第二受壓面分別位于第二油路的泄油錐閥一側以及泄油錐閥彈簧一側,第一受壓面的面積不小于第二受壓面面積的1.2倍。2、:雙桃凸輪的每個桃對滾輪作用角度范圍為80°?110°,兩個桃之間等速段角度為100°?70°。本技術的優勢在于:本裝置中的雙作用電控單體泵能夠實現對兩個噴油器靈活供油的功能,可配合雙桃凸輪在凸輪軸旋轉一周時完成對兩個噴油器交替供油的功能,能有效的提高電控單體泵的工作效率,提高發動機效率,改善發動機經濟性、動力性,能夠有效降低有害排放。本裝置中的燃油油路換向閥,能夠實現對雙出油閥油路的配合控制,電磁閥控制燃油油路換向閥可提高換向閥的響應速度,可靈活控制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不同負荷下的供油次數、供油時刻和供油量。同時燃油油路換向閥還可實現雙出油閥的組合控制,通過改變電磁閥控制信號,可以實現出油閥27工作出油閥28不工作,出油閥28工作出油閥27不工作,兩種供油方式,從而提高了單體泵的靈活性。同時本裝置還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裝置在燃油控制閥電磁閥正常工作時,能有效的控制燃油通過燃油控制閥的流通速率和流通時間,同時通過燃油控制閥電磁閥不同的控制方式可實現燃油流通量和流通時刻的的靈活控制。通過改變燃油控制閥控制信號可使噴油系統滿足發動機多工況和多次供油的需求,改善發動機經濟性、動力性,有效降低有害排放。本裝置燃油控制閥為常閉型電磁閥,當其電磁閥發生故障不能上電時,泄油錐閥處于常閉狀態,仍然能夠繼續完成供油的功能,改善了發動機掉電等情況下發動機的應變能力和工作穩定性。同時,本裝置燃油控制閥設計有保護措施,當電磁閥發生故障不能上電時,或連接單體泵的噴油器等液壓裝置發生故障時,泄油錐閥處于常閉狀態會導致常閉電磁閥內壓力不斷升高,但在保護措施的作用下,泄油錐閥會打開泄油油路,使燃油流回低壓油箱,降低整個系統中的燃油壓力,保護燃油系統的安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滾輪柱塞結構示意圖;圖3a為本技術的常閉型燃油控制閥結構示意圖,圖3b為圖3a局部示意圖;圖4a為本技術的燃油油路換向閥結構示意圖,圖4b燃油油路換向閥雙模式示意圖之一,圖4c燃油油路換向閥雙模式示意圖之二 ;圖5為本技術的雙出油閥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雙桃凸輪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舉例對本技術做更詳細地描述:結合圖1?6,本裝置包括雙桃凸輪1、滾輪柱塞2、常閉型燃油控制閥3、燃油油路換向閥4和雙出油閥5組成。滾輪柱塞2安裝在泵體6底部,由滾輪7、柱塞8、柱塞彈簧9、柱塞腔10、進油孔11、油路12和泄油油路13組成。柱塞腔10的上方安裝有常閉型燃油控制閥3,包括電磁閥14、電磁閥閥桿15、電磁閥彈簧16、泄油錐閥連接套筒17、泄油錐閥18和泄油錐閥彈簧19。燃油油路換向閥4安裝在常閉型燃油控制閥3上方,其包括電磁閥22、前換向閥桿23、換向閥24和后換向閥桿25,以及燃油油路隔塊26。雙出油閥5安裝在泵體頂部,由出油閥27和出油閥28組成。本技術的雙作用常閉電控單體泵由雙桃凸輪1、滾輪柱塞2、常閉型燃油控制閥3、燃油油路換向閥4和雙出油閥5組成。滾輪柱塞2由滾輪7、柱塞8、柱塞彈簧9、柱塞腔10、進油孔11、油路12和泄油油路13組成。當柱塞8下行時,從進油孔11吸入燃油,雙桃凸輪I推動滾輪7使柱塞8上行,關閉進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雙作用常閉電控單體泵,其特征是:包括雙桃凸輪、滾輪柱塞、常閉型燃油控制閥、燃油油路換向閥、雙出油閥;滾輪柱塞包括滾輪、柱塞、柱塞彈簧、上柱塞殼、下柱塞殼,滾輪安裝在下柱塞殼的下端,柱塞的上部位于上柱塞殼里,柱塞的下部位于下柱塞殼里,柱塞外面套裝有柱塞彈簧,柱塞彈簧的上端部頂在上柱塞殼下端,柱塞彈簧的下端部位于下柱塞殼里,柱塞與上柱塞殼的內壁之間形成柱塞腔,上柱塞殼上分別設置進油孔、泄油油路以及第一油路,柱塞腔連通進油孔和第一油路;常閉型燃油控制閥包括控制閥體、第一電磁閥體、電磁閥閥桿、泄油錐閥、電磁閥閥桿、泄油錐閥閥桿,控制閥體和第一電磁閥體并列布置,泄油錐閥、泄油錐閥閥桿設置在控制閥體里,第一電磁閥閥體通過電磁閥閥桿連接泄油錐閥的第一端,泄油錐閥的第二端為錐形端面,錐形端面與其旁的控制閥體配合,泄油錐閥閥桿第一端連接泄油錐閥的第二端,泄油錐閥閥桿的第二端頂在泄油錐閥彈簧上,泄油錐閥彈簧頂在其旁的控制閥體上,電磁閥閥桿上安裝有電磁閥彈簧,電磁閥彈簧處連通泄油油路,控制閥體里設置與第一油路相通的第二油路,泄油錐閥閥桿與第二油路相互交叉;燃油油路換向閥包括第二電磁閥體、前換向閥桿、換向閥體、后換向閥桿、燃油油路隔塊,第二電磁閥體連接前換向閥桿,前換向閥桿通過前換向閥桿小彈簧與鋼球相連,鋼球頂在換向閥體上,后換向閥桿通過彈簧壓在換向閥體上,前換向閥桿、前換向閥桿小彈簧、鋼球、換向閥以及后換向閥桿均設置在換向殼體里,換向殼體安裝在第二電磁閥體上,換向殼體里設置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油路、第三出油油路,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油路均與第三出油油路相通,第三出油油路里設置燃油油路隔塊,第二油路伸入至換向殼體里,換向閥體在第二電磁閥體的控制下實現第二油路與第一出油油路或第二出油油路的相通;雙出油閥包括第一出油閥和第二出油閥,第一出油閥連通第一出油油路,第二出油閥連通第二出油油路;雙桃凸輪與滾輪相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立云,閆昕,董全,扈爽,趙文圣,劉友,劉龍,袁志國,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工程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黑龍江;2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