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包括:分別設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樓板,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之間設有中隔墻,樓板的端部頂撐于中隔墻,形成傳力結構;樓板鋼筋,樓板鋼筋的一端伸入樓板,樓板鋼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駁段,接駁段延伸至中隔墻并暫時彎起;分別設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框架梁,框架梁與中隔墻之間留設有框架梁待澆筑區;以及框架梁主筋,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框架梁,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預留于框架梁待澆筑區,形成一延伸入框架梁待澆筑區的接駁段,于接駁段上設直螺紋套筒。中隔墻拆除時直接調直樓板鋼筋進行搭接綁扎連接,增加連接筋搭接框架梁鋼筋,然后澆筑混凝凝土貫通結構,結構成型質量高,效率高,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指一種有利于結構施工質量的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
技術介紹
參閱圖1所示,顯示了基坑平面分區圖;如圖1所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道路網的擴展及調整,建筑施工項目的地下室施工中,由于場地、安全或資金等原因,當基坑面積較大或者鄰近地鐵等重要建筑時,常常采用基坑分坑施工的方法,即在基坑中間設立若干中隔墻,將基坑劃分為若干個分坑,按要求依次施工。各分坑地下結構施工完成后,將中隔墻拆除,并將中隔墻兩側地下室結構連通,形成完整結構。為保證基坑施工安全,在各分坑地下室結構施工及水平支撐拆除期間,地下室各層梁板需在中隔墻處形成換撐傳力結構,以確保基坑穩定。根據圍護設計的要求,各分區地下結構施工時,梁板直接澆至中隔墻處,由結構梁板直接頂撐形成傳力結構,參閱圖2,顯示了現有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此傳力結構在后期中隔墻拆除、地下室梁板貫通施工時,需要先鑿除中隔墻兩側的梁板混凝土,剝出鋼筋,再進行兩側梁板的連接。但是,梁板混凝土鑿除、鋼筋剝除調直、二次連接等工作,費時又費力,同時混凝土鑿除對結構有振動損傷,鋼筋剝除調直影響性能,對結構施工質量易產生不利影響。此外,梁板鑿除段需增加梁板混凝土鑿除費用、混凝土碎塊外運費、混凝土二次澆筑費用、二次澆筑增加模板支設費用和重復搭接區段鋼筋材料費用,浪費財力,因此亟需采用新的換撐做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解決現有技術中梁板貫通施工時,需要先鑿除中隔墻兩側的梁板混凝土,剝出鋼筋,費時費力又影響施工質量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包括:分別設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樓板,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之間設有中隔墻,所述樓板的端部頂撐于所述中隔墻,形成傳力結構;樓板鋼筋,所述樓板鋼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樓板,所述樓板鋼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駁段,所述接駁段延伸至所述中隔墻并暫時彎起;分別設于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與所述中隔墻之間留設有框架梁待澆筑區;以及框架梁主筋,所述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預留于所述框架梁待澆筑區,形成一延伸入所述框架梁待澆筑區的接駁段,于所述接駁段上設置直螺紋套筒。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在滿足基坑換撐作用的前提下,根據樓板鋼筋直徑小、易彎折、而框架梁主筋直徑大、不易彎折的特性,取消中隔墻處框架梁的頂撐,利用樓板作為換撐傳力結構,即所有中隔墻處的樓板混凝土直接澆筑頂撐至中隔墻,但樓板鋼筋按照與相鄰分區的搭接長度需要留設并彎起,中隔墻處框架梁留設一段不澆筑混凝土,僅按需要留出框架梁主筋接頭;中間分隔墻拆除時,樓板鋼筋調直后綁扎,框架梁主筋按照一邊套筒、一邊焊接的連接方法進行連接,不需鑿除結構梁板混凝土,節省人工及材料,且對結構施工質量影響較小。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分別設于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所述樓板中的樓板鋼筋通過綁扎進行對接;分別設于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所述樓板中的框架梁主筋通過連接筋進行對接。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樓板鋼筋的直徑小于所述框架梁主筋的直徑。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筋的一端與所述中隔墻一側的所述直螺紋套筒連接,所述連接筋的另一端與所述中隔墻另一側框架梁待澆筑區的所述框架梁主筋的端部焊接連接。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設于所述框架梁待澆筑區內的快易收口網。【附圖說明】圖1為基坑平面分區圖;圖2為現有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前的樓板鋼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后的樓板鋼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前的框架梁主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以及圖6為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后的框架梁主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提供一種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進行說明。參閱圖1,顯示了基坑平面分區圖。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項目基坑總面積約3.2萬Hf,根據基坑圍護設計分7個區施工,形成各個開挖分區,其中I至3區地下室為三層結構,靠近地鐵側的4、5、6、7區地下室為二層結構。各分區間利用地下連續墻作為分隔圍護結構。各分區按設計要求逐區開挖,待先施工區施工完成后,方可開挖下一分區。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應用于圖1所示的基坑中,參閱圖3至圖6,其中,圖3顯示了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前的樓板鋼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圖4顯示了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后的樓板鋼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圖5顯示了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前的框架梁主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圖6顯示了本技術基坑中隔墻拆除后的框架梁主筋節點處理平面示意圖。結合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基坑中隔墻I處換撐結構包括:樓板2、樓板鋼筋3、框架梁4、框架梁主筋5和連接筋6,樓板2分別施工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中,各開挖分區之間設有中隔墻I,樓板2的端部頂撐于中隔墻I,樓板鋼筋3的一端伸入樓板2,樓板鋼筋3的另一端延長形成一接駁段,接駁段暫時彎起而形成后期搭接綁扎連接的的彎頭30。框架梁4分別施工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中,框架梁4與中隔墻I之間留設有框架梁待澆筑區7,框架梁主筋5的一端伸入框架梁4,框架梁主筋5的另一端露出框架梁4,形成一延伸入框架梁待澆筑區7的接駁段,在接駁段上設置直螺紋套筒52,待中隔墻I拆除后連接筋6連接于框架梁主筋5之間。本技術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根據框架梁主筋和樓板鋼筋大小的不同,框架梁主筋不易彎折而樓板鋼筋易彎折的特點,取消中隔墻I兩邊框架梁4的頂撐,利用頂撐的樓板2作為傳力結構,形成換撐,從而不需要鑿除中隔墻I兩邊的框架梁4和樓板2端部的混凝土,工程造價低,施工簡便、工期短、環境影響小。中隔墻I為地下連續墻,用于將基坑分隔成各開挖分區,形成分隔圍護結構。樓板2分別澆筑形成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中,樓板2的端部頂撐于中隔墻1,從而使得樓板2直接頂撐形成傳力結構。中隔墻I的兩側的樓板2中均預留有樓板鋼筋3,樓板鋼筋3的一段伸入樓板2中,樓板鋼筋3的另一段延長形成一接駁段,接駁段暫時彎起而形成后期搭接綁扎連接的的彎頭30,彎頭30的長度按照與相鄰分區的搭接長度需要留設,待中隔墻I拆除后,中隔墻I的兩邊的樓板鋼筋3的彎頭30調直、并將兩側的彎頭30予以綁扎連接,然后在中隔墻I拆除區澆筑混凝土來連接中隔墻I兩側的樓板2。在本實施例中,樓板鋼筋3的直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坑中隔墻的換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別設于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樓板,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之間設有中隔墻,所述樓板的端部頂撐于所述中隔墻,形成傳力結構;樓板鋼筋,所述樓板鋼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樓板,所述樓板鋼筋的另一端形成一接駁段,所述接駁段延伸至所述中隔墻并暫時彎起;分別設于所述基坑的各開挖分區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與所述中隔墻之間留設有框架梁待澆筑區;以及框架梁主筋,所述框架梁主筋的一端伸入所述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主筋的另一端預留于所述框架梁待澆筑區,形成一延伸入所述框架梁待澆筑區的接駁段,于所述接駁段上設置直螺紋套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侯海芳,周強,袁燾,程翰翔,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