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夯土墻體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一、在夯土墻的兩端砌筑用于包裹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二、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1/5~1/4處時,在夯土墻的兩端均打孔后插入表面涂抹水泥砂漿的錨桿,繼續砌筑磚柱;三、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1/3處時,在夯土墻的兩側扣出凹槽并設置配筋砂漿帶;四、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2/5~1/2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五、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2/3處時,重復步驟三的工序;六、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3/4~4/5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七、待磚柱砌筑至于夯土墻高度平齊時,完成夯土墻體的加固。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加固方法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土木工程生土建筑構件
,具體涉及一種夯土墻體的加固方 法。
技術介紹
生土結構不僅易于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價低廉;而且熱工性能好,對室內溫度 和濕度有較好的調節能力;同時生土是一種低物化能量的建筑材料,沒有廢物處理問題,拆 除后的建筑材料可以被環境吸收,不會對環境產生副作用。生土結構經歷千年風雨而依然 旺盛,尤其在我國西部農村地區仍廣泛留存,如此大量的生土結構房屋在短期內拆除重建 尚有困難,若要改善生土結構抗震性能差的問題,提出一種對既有生土結構房屋的加固改 造措施迫在眉睫且意義重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夯土墻體的 加固方法。該加固方法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該方法通過在夯 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 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通過錨桿連接夯土墻和磚 柱,使夯土墻和磚柱形成一個整體,采用該方法加固后的結構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 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其特 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窮土墻的兩端砌筑用于包裹窮土墻兩端的磚柱; 步驟二、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1/5~1/4處時,在夯土墻的兩端均打孔,然 后在窮土墻兩端的孔中均插入表面涂抹水泥砂衆的銷桿,繼續砌筑磚柱并使銷桿位于窮土 墻以外的部位壓緊于磚柱內; 步驟三、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1/3處時,在夯土墻的兩側且位于兩個磚柱 之間的位置均扣出凹槽,然后用水泥砂漿將所述凹槽填滿后抹平,接著將長度大于凹槽長 度的鋼筋水平箍在抹平后的水泥砂漿上,并用新的水泥砂漿覆蓋鋼筋,凹槽內的水泥砂漿、 鋼筋和覆蓋鋼筋的水泥砂漿形成配筋砂漿帶,繼續砌筑磚柱并使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 窮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 步驟四、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2/5~1/2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 步驟五、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2/3處時,重復步驟三的工序; 步驟六、待磚柱砌筑至夯土墻高度的3/4~4/5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 步驟七、待磚柱砌筑至于夯土墻高度平齊時,完成夯土墻體的加固。 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二中所述錨桿位于夯土墻之 外的端部與磚柱的外側端部平齊。 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二中夯土墻兩端打孔的數量 均為兩個。 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所述凹槽的深度為 IOmm ~20mm〇 上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三中覆蓋鋼筋的水泥砂漿的 厚度為ICtam~20mm。 上述的一種窮土墻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至步驟七中砌筑磚柱的過 程中,均采用水泥砂漿灌填夯土墻與磚柱之間的縫隙。 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專利技術的加固方法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 2、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夯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 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 墻,通過錨桿連接夯土墻和磚柱,使夯土墻和磚柱形成一個整體。 3、本專利技術加固后的結構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 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 4、采用本專利技術的加固方法,只用使用少量砂漿、鋼筋和磚頭即可完成夯土墻的加 固,避免了生土結構房屋的大量拆除,對傳統生土結構房屋抗震性能的提升更為有效。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圖說明】 圖1為本專利技術夯土墻體加固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一窮土墻; 2-磚柱; 3-配筋砂衆帶; 4一銷桿; 5-鋼筋。【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以墻體尺寸495〇mm(長)X39〇Omm(高)X7 2〇mm(厚)為例,如圖1和圖2所示, 本實施例的夯土墻體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夯土墻1的兩端砌筑用于包裹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砌筑過程中采用 水泥砂漿灌填夯土墻1與磚柱2之間的縫隙; 步驟二、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4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端均打孔,然 后在夯土墻1兩端的孔中均插入表面涂抹水泥砂漿的錨桿4,繼續砌筑磚柱2并使錨桿4位 于窮土墻1以外的部位壓緊于磚柱2內,砌筑過程中采用水泥砂衆灌填窮土墻1與磚柱2 之間的縫隙;所述錨桿4位于夯土墻1之外的端部與磚柱2的外側端部平齊;夯土墻1兩端 打孔的數量均為兩個; 步驟三、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3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側且位于兩個 磚柱2之間的位置均扣出深度為IOmm的凹槽,然后用水泥砂漿將所述凹槽填滿后抹平,接 著將長度大于凹槽長度的鋼筋5水平箍在抹平后的水泥砂漿上,并用新的水泥砂漿覆蓋鋼 筋,覆蓋厚度為1〇_,凹槽內的水泥砂漿、鋼筋5和覆蓋鋼筋的水泥砂漿形成配筋砂漿帶3, 繼續砌筑磚柱2并使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 內,砌筑過程中采用水泥砂漿灌填夯土墻1與磚柱2之間的縫隙; 步驟四、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2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 步驟五、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2/3處時,重復步驟三的工序; 步驟六、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3/4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 步驟七、待磚柱2砌筑至于夯土墻1高度平齊時,完成夯土墻體的加固,砌筑過程 中采用水泥砂漿灌填夯土墻1與磚柱2之間的縫隙。 實施例2 以墻體尺寸55OOmm(長)X36OOmm(高)X7 2〇mm(厚)為例,如圖1和圖2所示, 本實施例的夯土墻體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夯土墻1的兩端砌筑用于包裹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砌筑過程中采用 水泥砂漿灌填夯土墻1與磚柱2之間的縫隙; 步驟二、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5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端均打孔,然 后在夯土墻1兩端的孔中均插入表面涂抹水泥砂漿的錨桿4,繼續砌筑磚柱2并使錨桿4位 于窮土墻1以外的部位壓緊于磚柱2內,砌筑過程中采用水泥砂衆灌填窮土墻1與磚柱2 之間的縫隙;所述錨桿4位于夯土墻1之外的端部與磚柱2的外側端部平齊;夯土墻1兩端 打孔的數量均為兩個; 步驟三、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3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側且位于兩個 磚柱2之間的位置均扣出深度為20mm的凹槽,然后用水泥砂漿將所述凹槽填滿后抹平,接 著將長度大于凹槽長度的鋼筋5水平箍在抹平后的水泥砂漿上,并用新的水泥砂漿覆蓋鋼 筋,覆蓋厚度為20mm,凹槽內的水泥砂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夯土墻體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在夯土墻(1)的兩端砌筑用于包裹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步驟二、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5~1/4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端均打孔,然后在夯土墻(1)兩端的孔中均插入表面涂抹水泥砂漿的錨桿(4),繼續砌筑磚柱(2)并使錨桿(4)位于夯土墻(1)以外的部位壓緊于磚柱(2)內;步驟三、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1/3處時,在夯土墻(1)的兩側且位于兩個磚柱(2)之間的位置均扣出凹槽,然后用水泥砂漿將所述凹槽填滿后抹平,接著將長度大于凹槽長度的鋼筋(5)水平箍在抹平后的水泥砂漿上,并用新的水泥砂漿覆蓋鋼筋,凹槽內的水泥砂漿、鋼筋(5)和覆蓋鋼筋的水泥砂漿形成配筋砂漿帶(3),繼續砌筑磚柱(2)并使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內;步驟四、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2/5~1/2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步驟五、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2/3處時,重復步驟三的工序;步驟六、待磚柱(2)砌筑至夯土墻(1)高度的3/4~4/5處時,重復步驟二的工序;步驟七、待磚柱(2)砌筑至于夯土墻(1)高度平齊時,完成夯土墻體的加固。...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毅紅,張坤,王天涯,葉丹,仲繼清,權登州,張又超,孫藝嘉,劉芳,
申請(專利權)人:長安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