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所述緩沖層與油箱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凸起結構;在油箱底殼本體的迎風面設置外層板,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包括有金屬基體層、耐腐蝕層及滲硼層;所述耐腐蝕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的內表面且與所述緩沖層接觸;所述滲硼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外表面。本申請通過在油箱底殼本體內設置緩沖層,不僅起到緩沖油箱與油箱底殼之間的沖擊力,還起到保溫作用。并通過在油箱底殼本體的外表面設置滲硼層,利用滲硼層的耐磨性能及硬度,來提高油箱底殼的抗撞擊及擠壓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配件
,特別是指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
技術介紹
現技術中的汽車油箱的材質為高分子塑料經過注塑加工,并且汽車油箱的安裝位置一般在車身的下方,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會有飛濺的石子等撞擊汽車油箱。當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遇到不平的路面時會有車底盤與路面相刮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油箱會因為在車身的下方而受到擠壓,從而導致油箱出現損壞。為了防止油箱在上述情況下,能夠保持完好不受到損害,現技術是在油箱的外表面設置有油箱底殼結構,并通過使用金屬材質來設計沒箱底殼,以保證油箱不受到撞擊,或者受到擠壓。通過對受損油箱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油箱的損壞處基本上都位于油箱的迎風面及外側面,而又以迎風面居多,經過分析得到這主要是因為前輪胎所帶動的石子等硬物在受到車輪的力后,以與車輪成切線向斜后方飛落,而油箱的迎風面正處于該切線的軌跡上。現技術的油箱底殼為無蓋的盒形結構,油箱設置于油箱底殼內,油箱及油箱底殼分別固定于車架上,但是這樣的油箱底殼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油箱與油箱底殼內表面之間存在相對的磨損,當有水或其它液體進入到油箱底殼時,無法排出,造成對油箱底殼的腐蝕;另一方面,油箱與排氣管路相距較近,在夏季時會有熱量傳遞給油箱,在冬季時不具有保溫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對現技術的油箱底殼提出改進技術方案,通過本技術方案,能夠在防止油箱受到撞擊或擠壓時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保溫功能,并能夠避免油箱與油箱底殼之間的相對磨損。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所述緩沖層與油箱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凸起結構;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迎風面及外側面設置有外層板;所述外層板的四邊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固定連接;所述外層板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之間設置有空隙;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包括有金屬基體層、耐腐蝕層及滲硼層;所述耐腐蝕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的內表面且與所述緩沖層接觸;所述滲硼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外表面。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下底面呈棱椎形結構,所述棱椎形的頂部位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下底面中心處。所述棱椎形的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為3-5度。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中心處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緩沖層上,與所述第一通孔正對處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滲硼層的厚度為所述金屬基體層厚度的1/10-1/5。所述緩沖層的厚度大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厚度。所述凸起結構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凸起結構的高度為所述緩沖層厚度的1/3-1/2。在所述外層板的外表面設置有第一滲硼層。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請通過在油箱底殼本體內設置緩沖層,不僅起到緩沖油箱與油箱底殼之間的沖擊力,還起到保溫作用。本申請通過在油箱底殼本體的外表面設置滲硼層,利用滲硼層的耐磨性能及硬度,來提高油箱底殼的抗撞擊及擠壓性能?!靖綀D說明】圖1為本技術油箱底殼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緩沖層,2金屬基體層,3耐腐蝕層,4滲硼層,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外層板,8空隙,10油箱底殼本體,11凸起結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限制。本技術提供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10,在所述油箱底殼本10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I ;在本申請中,油箱底殼本體固定于車架上,為金屬材質,通過沖壓焊接成型。緩沖層的材質為耐油橡膠、發泡塑料等材質制造,其選用材質的目的是增加油箱與油箱底殼本體之間的緩沖,并能夠起到保溫性能,因此,材質的導熱系數要低。所述緩沖層的厚度大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厚度;其主要的目的是提尚保溫性能。所述緩沖層I與油箱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凸起結構11 ;所述凸起結構11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凸起結構11的高度為所述緩沖層I厚度的1/3-1/2。由凸起結構與油箱的外表面接觸,當出現沖擊時,能夠提高抗沖擊能力。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的迎風面及外側面設置有外層板7 ;所述外層板7的四邊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固定連接;所述外層板7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之間設置有空隙8 ;在所述外層板7的外表面設置有第一滲硼層,提高外層板的抗撞擊能力。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包括有金屬基體層2、耐腐蝕層3及滲硼層4 ;所述耐腐蝕層3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2的內表面且與所述緩沖層I接觸;耐腐蝕層為現技術中所采用的鍍染等方式形成的防腐層。所述滲硼層4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2外表面。所述滲硼層的厚度為所述金屬基體層厚度的1/10-1/5。在本申請中,滲硼層為采用滲硼工藝制備,可以在加工油箱底殼本體的板上先滲硼再加工,也可以先加工成油箱底殼本體然后再滲硼,但優選是先滲硼再加工成油箱底殼本體。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的下底面呈棱椎形結構,所述棱椎形的頂部位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下底面中心處。所述棱椎形的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為3-5度。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10的中心處設置有第一通孔5 ;在所述緩沖層I上,與所述第一通孔5正對處設置有第二通孔6。棱椎形下底面結構及通孔的設置,能夠將進入到油箱底殼內的液體排出,防止對油箱底殼的腐蝕。 盡管已經本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均清楚,通過對本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替換及修飾等,均應當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局鳈囗棥?.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 所述緩沖層與油箱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凸起結構; 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迎風面及外側面設置有外層板;所述外層板的四邊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固定連接;所述外層板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之間設置有空隙; 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包括有金屬基體層、耐腐蝕層及滲硼層; 所述耐腐蝕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的內表面且與所述緩沖層接觸; 所述滲硼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外表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下底面呈棱椎形結構,所述棱椎形的頂部位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下底面中心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椎形的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為3-5度。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中心處設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緩沖層上,與所述第一通孔正對處設置有第二通孔。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滲硼層的厚度為所述金屬基體層厚度的1/10-1/5。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的厚度大于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厚度。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結構的橫截面為矩形。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結構的高度為所述緩沖層厚度的1/3-1/2。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層板的外表面設置有第一滲硼層?!緦@勘炯夹g涉及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油箱底殼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油箱底殼本體,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內表面設置有緩沖層;所述緩沖層與油箱接觸的表面設置有凸起結構;在所述油箱底殼本體的迎風面及外側面設置有外層板;所述外層板的四邊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固定連接;所述外層板與所述油箱底殼本體之間設置有空隙;所述油箱底殼本體包括有金屬基體層、耐腐蝕層及滲硼層;所述耐腐蝕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的內表面且與所述緩沖層接觸;所述滲硼層設置于所述金屬基體層外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君波,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中甬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