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它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上、下連接管,且上連接管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上連接管通過線性滾珠襯套穿裝在下連接管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活塞桿的下端與下連接管的底部相固接,位于活塞桿上方的上連接管中空柱腔為壓縮空氣腔,在下連接管中上部的外壁安裝有發電機,設置在發電機軸端的發電機輸入齒輪穿過上連接管上加工出的軸孔、并通過軸承與下連接管管壁相結合,且發電機輸入齒輪與活塞桿的齒條段相嚙合。本發明專利技術可將車輛行走過程中的沖擊振動能量轉化為電能進行回收利用,并提高車輛行駛中平衡性和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減震器發電裝置,具體說是涉及一種利用車輛運行中顛簸沖擊能量回收發電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的車用液壓減震器(參見圖1)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油的流動阻力來吸收沖擊和震動能量,達到減震的目的。而吸收的沖擊和震動能量則被轉化為熱量散發掉。現有技術減震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壓縮行程時,指車輪移近車身,減振器受壓縮導致活塞桿I’向下移動。活塞下腔室的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流經流通閥9’流到活塞上面的腔室(上腔)。一部分油液于是就推開壓縮閥6’,流回儲油缸5’。這些閥對油的節約形成懸架受壓縮運動的阻尼力。在伸張行程時,指車輪遠離車身,減振器受拉伸導致活塞桿I’向上移動。活塞上腔油壓升高,流通閥9’關閉,上腔內的油液推開伸張閥4’流入下腔。這時儲油缸5’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8’流進下腔進行補充。由于這些閥的節流作用對懸架在伸張運動時起到阻尼作用,達到迅速減振的要求。由于現有的減震器裝置不能夠對沖擊振動產生的能量進行回收利用,這也就導致這部分能量的浪費。另外,現有的減震器裝置還存在著車輛轉彎時沒辦法自適應調整減震軟硬和行程時間差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正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可將沖擊振動能量進行回收利用的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本專利技術的減震器通過將沖擊振動能量經減震器發電機轉化為電能,并將電能作為充電電流給電池充電,還能夠實現在同一根減震器上滿足舒適性和運動性對減震器的要求的同時,在急轉彎時通過控制不同車輪上減震器發電機給電池充電電流大小來實現對減震器行程速度的控制,提高了車輛平衡性和穩定性。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技術措施來實現: 本專利技術的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分別與車架、車輪軸相連接的上、下連接管,且所述上連接管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3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通過線性滾珠襯套4穿裝在下連接管3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所述活塞桿的下端通過連接件與下連接管3的底部相固接,位于活塞桿上方的上連接管中空柱腔為壓縮空氣腔,在下連接管中上部的外壁安裝有發電機,設置在發電機軸端的發電機輸入齒輪以與減震器軸線相垂直的方式穿過上連接管上加工出的軸孔、并通過軸承與下連接管的管壁相結合,且所述發電機輸入齒輪與活塞桿的齒條段相嗤合。本專利技術在位于活塞桿上方的壓縮空氣腔的腔壁上設置有氣壓調節閥。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專利技術可將車輪遇到到顛簸沖擊力通過下連接管相對于上連接管的向上運動帶動活塞桿克服壓縮空氣腔中的壓縮空氣的阻力作向上運動,進而將上移運動通過與活塞桿的齒條段相嚙合的發電機輸入齒輪轉換成旋轉運動,帶動發電機發電,減震器的回程能量是由上連接管的壓縮空氣腔中的壓縮空氣驅動活塞桿下行實現的,當下連接管向上運動時上連接管中的活塞桿壓縮空氣儲存回程的能量,車輪通過下連接管向上的顛簸力結束時,活塞桿向下釋放能量使輪胎具備充足抓地力,同時活塞桿向下運行時通過單向輪使發電機增速齒輪脫離發電機輸入齒輪。為了最大化的提高轉換效率,下連接管和上連接管之間裝有線性滾珠襯套,使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之間運動靈活配合緊密,最大化的利用了顛簸能量通過減震器發電機轉換成電池電力。本專利技術改變上連接管中壓縮氣體壓力能方便的實現車體升降。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專利技術的減震器將沖擊振動能量經減震器發電機轉化為電能,實現了能源的再回收利用功能,單只減震器發電機功率達到2千瓦到10千瓦; 2、通過設定單只減震器發電機給電池充電電流大小就可以實現調整減震器軟硬設定; 3、通過車輛控制減震器發電機可以實現減震器行程鎖死,自適應行程速度快慢變化。4、通過調整上連接管氣缸的壓力可以實現車輛底盤升降。【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的液壓減震器結構圖。圖1中序號:1’、活塞桿,2’、工作缸筒,3’、活塞,4’、伸張閥,5’、儲油缸,6’、壓縮閥,7’、下支座,8’、補償閥,9’流通閥,10’、導向座,11’、油封。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圖。圖2中序號:1、上連接管,2、活塞桿,3、下連接管,4、線性滾珠襯套,5、發電機輸入齒輪,6、單向輪,7、行星輪,8、行星架,9、發電機轉子,10、發電機繞組,11、法蘭盤,12、發電機法蘭盤。【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以下將結合實施例(附圖)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分別與車架、車輪軸相連接的上、下連接管1、3,且所述上連接管I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3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I通過線性滾珠襯套4穿裝在下連接管3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I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2,所述活塞桿2的下端通過連接件與下連接管3的底部相固接,位于活塞桿2上方的上連接管中空柱腔為壓縮空氣腔,在下連接管3中上部的外壁安裝有發電機,設置在發電機軸端的發電機輸入齒輪5以與減震器軸線相垂直的方式穿過上連接管I上加工出的軸孔、并通過軸承與下連接管3管壁相結合,且所述發電機輸入齒輪5與活塞桿2的齒條段相嚙合。本專利技術在位于活塞桿2上方的壓縮空氣腔的腔壁上設置有氣壓調節閥。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工作方式如下: 減震器的上連接管I連接車架,車輛行走時沖擊震動力通過車輪或懸掛推動下連接管3向上運動,下連接管3內的活塞桿2帶動發電機輸入齒輪5轉換為旋轉運動,發電機輸入軸通過單向輪6帶動行星輪7和行星架8增速后帶動發電機轉子9旋轉,發電機繞組10固定在發電機法蘭盤12上,并通過外齒圈連接到法蘭盤11后再與下連接管3固定,下連接管3向上運動時活塞桿2壓縮上連接管I中空氣。當車輪向上顛簸力結束后,有上連接管I中的壓縮空氣推動活塞桿2和下連接管3向下運動使輪胎具備充足的抓地力。下連接管3和上連接管I之間裝有線性滾珠襯套4使下連接管3和上連接管I之間運動靈活緊密。【主權項】1.一種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它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分別與車架、車輪軸相連接的上、下連接管(1、3),且所述上連接管(I)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3)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I)通過線性滾珠襯套(4)穿裝在下連接管(3 )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I)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2),所述活塞桿(2)的下端通過連接件與下連接管(3)的底部相固接,位于活塞桿(2)上方的上連接管中空柱腔為壓縮空氣腔,在下連接管(3)中上部的外壁安裝有發電機,設置在發電機軸端的發電機輸入齒輪(5)以與減震器軸線相垂直的方式穿過上連接管(I)上加工出的軸孔、并通過軸承與下連接管(3)的管壁相結合,且所述發電機輸入齒輪(5)與活塞桿(2)的齒條段相嚙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活塞桿(2)上方的壓縮空氣腔的腔壁上設置有氣壓調節閥。【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它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上、下連接管,且上連接管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上連接管通過線性滾珠襯套穿裝在下連接管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活塞桿的下端與下連接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功率車用發電減震器,它包括以共軸線方式套裝在一起的分別與車架、車輪軸相連接的上、下連接管(1、3),且所述上連接管(1)的上端為封閉式結構,下連接管(3)的下端為封閉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管(1)通過線性滾珠襯套(4)穿裝在下連接管(3)的中空柱腔內,在上連接管(1)的中空柱腔內以共軸線方式安裝有齒條式結構的活塞桿(2),所述活塞桿(2)的下端通過連接件與下連接管(3)的底部相固接,位于活塞桿(2)上方的上連接管中空柱腔為壓縮空氣腔,在下連接管(3)中上部的外壁安裝有發電機,設置在發電機軸端的發電機輸入齒輪(5)以與減震器軸線相垂直的方式穿過上連接管(1)上加工出的軸孔、并通過軸承與下連接管(3)的管壁相結合,且所述發電機輸入齒輪(5)與活塞桿(2)的齒條段相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紅中,劉超,
申請(專利權)人:張紅中,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