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包括夯土墻和配筋砂漿帶,所述夯土墻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所述夯土墻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中設置有水平鋼筋,所述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通過在夯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平鋼筋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土木工程生土建筑構件
,具體涉及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生土結構不僅易于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價低廉;而且熱工性能好,對室內溫度和濕度有較好的調節能力;同時生土是一種低物化能量的建筑材料,沒有廢物處理問題,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可以被環境吸收,不會對環境產生副作用。生土結構經歷千年風雨而依然旺盛,尤其在我國西部農村地區仍廣泛留存,如此大量的生土結構房屋在短期內拆除重建尚有困難,若要改善生土結構抗震性能差的問題,提出一種對既有生土結構房屋的加固改造措施迫在眉睫且意義重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該加固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該結構通過在夯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優選錨桿連接夯土墻和磚柱,使夯土墻和磚柱形成一個整體,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夯土墻和配筋砂漿帶,所述夯土墻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所述夯土墻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中設置有水平鋼筋,所述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上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土墻兩側的凹槽數量均為多個且沿夯土墻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上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鋼筋的數量為2?3個。上述的一種窮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水平鋼筋的直徑為6mm。上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土墻與磚柱通過錨桿連接。上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的一端伸入夯土墻內,另一端壓緊于磚柱內且端部與磚柱端部平齊。上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錨桿沿夯土墻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技術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2、本技術通過在夯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優選錨桿連接夯土墻和磚柱,使夯土墻和磚柱形成一個整體。3、本技術的結構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4、采用本技術的結構,只用使用少量砂漿、鋼筋和磚頭即可完成夯土墻的加固,避免了生土結構房屋的大量拆除,對傳統生土結構房屋抗震性能的提升更為有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加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一窮土墻;2—磚柱;3—配筋砂楽帶;4 一錨桿;5—水平鋼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的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包括夯土墻I和配筋砂漿帶3,所述夯土墻I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2,所述夯土墻I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2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3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3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3中設置有水平鋼筋5,所述水平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窮土墻I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內。本實施例中,所述夯土墻I兩側的凹槽數量均為多個且沿夯土墻I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平鋼筋5的數量為2?3個。本實施例中,水平鋼筋5的直徑為6mm。本實施例中,所述夯土墻I與磚柱2通過錨桿4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銷桿4的一端伸入窮土墻I內,另一端壓緊于磚柱2內且端部與磚柱2端部平齊。本實施例中,所述錨桿4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錨桿4沿夯土墻I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本技術通過在夯土墻I兩端包裹磚柱2,并設置配筋砂漿帶3,使配筋砂漿帶3中的水平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I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I ;優選錨桿4連接夯土墻I和磚柱2,使夯土墻I和磚柱2形成一個整體;該結構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采用該結構,只用使用少量砂漿、鋼筋和磚頭即可完成夯土墻的加固,避免了生土結構房屋的大量拆除,對傳統生土結構房屋抗震性能的提升更為有效。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技術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窮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窮土墻(I)和配筋砂楽帶(3),所述窮土墻(I)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2),所述夯土墻(I)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2)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3)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3)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3)中設置有水平鋼筋(5),所述水平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窮土墻(I)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夯土墻(I)兩側的凹槽數量均為多個且沿夯土墻(I)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鋼筋(5)的數量為2?3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水平鋼筋(5)的直徑為6mm ο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窮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窮土墻(I)與磚柱(2)通過錨桿⑷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4)的一端伸入窮土墻(I)內,另一端壓緊于磚柱(2)內且端部與磚柱(2)端部平齊。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4)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錨桿(4)沿夯土墻(I)的高度方向均勻布設。【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包括夯土墻和配筋砂漿帶,所述夯土墻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所述夯土墻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中設置有水平鋼筋,所述水平鋼筋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本技術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夯土墻體的抗震性能提高顯著,通過在夯土墻兩端包裹磚柱,并設置配筋砂漿帶,使配筋砂漿帶中的水平鋼筋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兩端的磚柱中并壓緊于磚柱內,能夠很好的加固夯土墻,相比傳統生土結構夯土墻體,墻體的抗剪承載力提高,延性和整體性加強,抗震性能較好。【IPC分類】E04G23/02【公開號】CN204850520【申請號】CN201520488073【專利技術人】王毅紅, 仲繼清, 侍雪雷, 葉丹, 劉芳, 孫藝嘉, 劉奇佶 【申請人】長安大學【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申請日】2015年7月8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夯土墻體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夯土墻(1)和配筋砂漿帶(3),所述夯土墻(1)的兩端均包裹有磚柱(2),所述夯土墻(1)的兩側均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兩個磚柱(2)之間,所述配筋砂漿帶(3)的內側嵌入所述凹槽內,配筋砂漿帶(3)的截面寬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配筋砂漿帶(3)中設置有水平鋼筋(5),所述水平鋼筋(5)的兩端分別伸入位于夯土墻(1)兩端的磚柱(2)中并壓緊于磚柱(2)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毅紅,仲繼清,侍雪雷,葉丹,劉芳,孫藝嘉,劉奇佶,
申請(專利權)人:長安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