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該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包括:排風管道,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混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設置在第一開口與第三開口之間;其中,在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將排風管道設置在樓承層中,及開口預留在樓層板上或外墻體上,在生產樓承層及外墻體時,即一體化成型,無需后期設置排風系統時單獨動工,且,方便拆卸,組裝,為后期裝修節省人力物力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該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包括:排風管道,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混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設置在第一開口與第三開口之間;其中,在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將排風管道設置在樓承層中,及開口預留在樓層板上或外墻體上,在生產樓承層及外墻體時,即一體化成型,無需后期設置排風系統時單獨動工,且,方便拆卸,組裝,為后期裝修節省人力物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材料
,尤其涉及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
技術介紹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住宅和辦公用建筑的需求越來越大。現有的建筑物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是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過程較為復雜,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物拆除時,需要進行破壞性拆除,拆卸后的建筑材料無法進行回收再利用,造成的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插接式的樓體結構應運而生。而插接式樓體結構中,為了保證樓體強度,需要在梁柱的節點位置增設隔板,而在隔板安裝時,需要截斷鋼管柱,不僅導致施工質量控制難度較大,且隔板安裝過程繁瑣,費時費力,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施工效率。因此,研究新型材料的建筑成為當前熱門,但新型材料的排風問題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以期解決新型材料的排風問題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并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包括:排風管道,所述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所述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 ;混流式風機,所述混流式風機設置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三開口之間;其中,在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所述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進一步地,所述混流式風機通過預埋在所述樓承層中的電線連接一預設電源,所述預設電源設置在所述樓承層中。進一步地,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還包括:進風設備,所述進風設備設置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為所述一層的外墻體上,在所述外墻體上預設第四開口,所述第四開口與所述進風設備相匹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三開口之間的距離為5300厘米。進一步地,所述第三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之間的距離為6000厘米。根據本技術的另外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樓體,并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該樓體包括上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采用本技術公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樓體一層排風,而且將排風管道預埋在樓承層中,解決新型建筑材料得樓體一層排風問題,而且一體化生產,方便拆卸,組裝,為后期裝修節省人力物力。【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實施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以期解決新型材料的樓體一層的排風問題。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實施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參加圖1所示,該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包括:排風管道1,所述排風管道I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2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 3處,所述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 5處,在所述第一開口 3與所述第二開口 5之間設有第三開口 4 ;混流式風機6,所述混流式風機6設置在所述第一開口 3與所述第三開口 4之間;其中,在所述第一開口 3,所述第二開口 5,及所述第三開口 4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排風管道I預埋在樓承層2中,在生產的時候即一體成型,并在樓承層2中設有第一開口 3,所述第二開口 5,及所述第三開口 4,這些均為后期的裝修提供便利。并且,混流式風機6不僅用于平時排風,還兼顧事故排風,該混流式風機6也預設于樓承層2中,滿足后期排風需求。 優選地,所述混流式風機6通過預埋在所述樓承層2中的電線連接一預設電源,所述預設電源設置在所述樓承層2中。優選地,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還包括:進風設備8,所述進風設備8設置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為所述一層的外墻體7上,在所述外墻體7上預設第四開口,所述第四開口與所述進風設備8相匹配。增加進風口及進風設備8,促進內外空氣循環,避免室內因空氣不流通或流通速度慢而帶來的氣味。優選地,所述第一開口 3與所述第三開口 4之間的距離為5300厘米。優選地,所述第三開口 4與所述第二開口 5之間的距離為6000厘米。上述距離根據混流式風機6的功率設置,并可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技術提供的樓體包括上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采用本技術公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樓體一層排風,而且將排風管道預埋在樓承層中,解決新型建筑材料得樓體一層排風問題,而且一體化生產,方便拆卸,組裝,為后期裝修節省人力物力。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術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毋庸置疑,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不應理解為對本技術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主權項】1.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風管道,所述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所述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 ; 混流式風機,所述混流式風機設置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三開口之間; 其中,在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所述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式風機通過預埋在所述樓承層中的電線連接一預設電源,所述預設電源設置在所述樓承層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進風設備,所述進風設備設置在第三位置,所述第三位置為所述一層的外墻體上,在所述外墻體上預設第四開口,所述第四開口與所述進風設備相匹配。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三開口之間的距離為5300厘米。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之間的距離為6000厘米。6.一種樓體,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及樓體,該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包括:排風管道,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混流式風機,混流式風機設置在第一開口與第三開口之間;其中,在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采用本技術公開的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將排風管道設置在樓承層中,及開口預留在樓層板上或外墻體上,在生產樓承層及外墻體時,即一體化成型,無需后期設置排風系統時單獨動工,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樓體一層排風管道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排風管道,所述排風管道設置在一層頂部的樓承層中,并從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為對應于橫梁下方的第一開口處,所述第二位置為對應于所述橫梁下方的第二開口處,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之間設有第三開口;混流式風機,所述混流式風機設置在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第三開口之間;其中,在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及所述第三開口處均設有一單層排風百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鋒,郭陰生,
申請(專利權)人:文登藍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