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包括底板和遷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設置一個以上板孔和一個以上加樣孔,所述板孔側壁外設置導流道,所述導流道一端與板孔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或相鄰的板孔,導流道在板孔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側壁的底部;所述遷移小室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所述遷移小室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后期快速加樣、避免侵襲試驗中氣泡產生、提高試驗結果可信度和準確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生物技術試驗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
技術介紹
迀移侵襲實驗,是利用通透性膜將不同成分的培養液隔離,從而觀察細胞在培養液間的迀移和對膜的侵襲能力。該實驗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將杯狀的迀移小室放置在傳統的細胞培養板的板孔內,迀移小室內放置上層培養液,細胞培養板中預先放置下層培養液,將細胞種在迀移小室內,觀察迀移小室底部濾膜上細胞的透過和對膜的侵襲能力。由于細胞培養板的板孔中預先放入了培養液,在向板孔中放置迀移小室時極易在濾膜和下層培養液間產生氣泡,對濾膜形成壓力,影響細胞侵襲試驗的結果的準確性;而且當下層培養液加量不足需要補液時時,需要將迀移小室取出,現有的細胞培養板無法實現后期快速加液,限制了試驗的可操作性。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后期快速加樣、避免侵襲試驗中氣泡產生、提高試驗結果可信度和準確性的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設置一個以上板孔和一個以上加樣孔,所述板孔側壁外設置導流道,所述導流道一端與板孔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或相鄰的板孔,導流道在板孔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側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所述迀移小室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優選的,所述板孔外設置收集槽,所述板孔設置貫穿板孔壁的收集孔,收集孔開口于收集槽;所述迀移小室的側壁上設置定量標記,迀移小室卡置在板孔上時,定量標記與收集孔在同一水平高度。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加樣孔、導流道和板孔相互聯通,實現從加樣孔加入培養液,培養液流經導流道進入板孔底部,培養液液面從板孔底部緩慢上升,避免了與濾膜表面產生氣泡,避免氣泡壓力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提高了試驗的準確性;從加樣孔對板孔加液避免拿取迀移小室,簡化了加液的操作,同時根據具體要求設置板孔之間的聯通關系,可以實現同時對多個板孔同時加樣;定量標記方便標定上層培養液至一定容量,當迀移小室放置到板孔內時,高于上層培養液液面高度的下層培養液能夠經收集孔導出到收集槽內,濾膜內外液面一致,避免了由于培養液的壓差對細胞運動產生影響;本技術簡化了試驗操作,提高了試驗數據的可信度和試驗的準確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底板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I迀移小室,2板孔,3加樣孔,4導流道,5濾膜,6卡托,7收集槽,8收集孔,9定量標記。【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I ;所述底板上設置六個板孔2和一個加樣孔3,所述板孔2側壁外設置導流道4,所述導流道4 一端與板孔2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3或相鄰的板孔2,導流道4在板孔2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2側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I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5,所述迀移小室I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所述板孔2外設置收集槽7,所述板孔2設置貫穿板孔2壁的收集孔8,收集孔8開口于收集槽7 ;所述迀移小室I的側壁上設置定量標記9,迀移小室I卡置在板孔2上時,定量標記9與收集孔8在同一水平高度。本技術在使用時,將迀移小室放置在板孔內,向迀移小室內加入上層培養液至定量標記處;從加樣孔加入下層培養液,下層培養液沿著導流道依次流入板孔,液面緩慢上升至收集孔處,避免濾膜外氣泡的產生;多余的下層培養液從收集孔排入收集槽,由于定量標記與收集孔在同一水平高度,所以上層培養液液面與下層培養液液面保持水平一致,壓力一致。【主權項】1.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I);所述底板上設置一個以上板孔(2 )和一個以上加樣孔(3 ),所述板孔(2 )側壁外設置導流道(4 ),所述導流道(4) 一端與板孔(2)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3)或相鄰的板孔(2),導流道(4)在板孔(2)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2)側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I)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5),所述迀移小室(I)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孔(2)外設置收集槽(7),所述板孔(2)設置貫穿板孔(2)壁的收集孔(8),收集孔(8)開口于收集槽(7);所述迀移小室(I)的側壁上設置定量標記(9),迀移小室(I)卡置在板孔(2)上時,定量標記(9)與收集孔(8)在同一水平高度。【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包括底板和遷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設置一個以上板孔和一個以上加樣孔,所述板孔側壁外設置導流道,所述導流道一端與板孔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或相鄰的板孔,導流道在板孔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側壁的底部;所述遷移小室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所述遷移小室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本技術能夠實現后期快速加樣、避免侵襲試驗中氣泡產生、提高試驗結果可信度和準確性。【IPC分類】C12M1/12, C12M3/00【公開號】CN204897937【申請號】CN201520675913【專利技術人】翟從劼, 趙增仁, 張磊, 劉擘 【申請人】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公開日】2015年12月23日【申請日】2015年9月2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侵襲試驗用細胞培養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遷移小室(1);所述底板上設置一個以上板孔(2)和一個以上加樣孔(3),所述板孔(2)側壁外設置導流道(4),所述導流道(4)一端與板孔(2)聯通,另一端聯通加樣孔(3)或相鄰的板孔(2),導流道(4)在板孔(2)側壁的開口位于板孔(2)側壁的底部;所述遷移小室(1)為上端開口的杯狀結構,其底部為濾膜(5),所述遷移小室(1)的上端設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翟從劼,趙增仁,張磊,劉擘,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