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RGC智能充電器,包括隔離與充放電電路、數字觸發電路、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保護電路、控制電路電源,各電路通過電源端口電連接,采用數字控制電路,主電路部分開關元件采用了CMOS開關代替了可控硅,解決傳統充電器成本高、效率低、易造成電池損壞等等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汽車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電動汽車的RGC智能充電器。
技術介紹
隨著低碳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戰略和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成為今后汽車工業和能源產業發展的重點,相配套的電動汽車充電器也將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其技術要求和革新也提上日程。傳統充電器采用相控電源,所使用的變壓器是工頻電源變壓器,體積大,效率低,動態響應差,安全系數低,保護作用不好,容易起鼓包。目前,市面上的乘用電動轎車充電器有類似于解決此種問題的方案產品,但所不同的是:主電路設計冗余,控制電路為模擬電路,在目前電網環境下顯得非常不可靠。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RGC智能充電器,解決傳統充電器成本高、效率低、易造成電池損壞等等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RGC智能充電器,包括隔離與充放電電路、數字觸發電路、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保護電路、控制電路電源,各電路通過電源端口電連接。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由于本設計用CMOS開關與可控硅等開關元件代替傳統的變壓器,采用電容充放電方式給電池充電,所采用控制方案為全數字電路,解決傳統充電器成本高、效率低、易造成電池損壞等等問題,具有使用成本低、安全可靠、充電效率高、通過脈沖充電、能把壞電池修復、能夠有效隔離,延長電池壽命。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隔離與充放電電路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隔離與充放電電路波形圖; 圖3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數字觸發電路圖; 圖4-1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圖; 圖4-2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圖; 圖5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保護電路圖; 圖6是本專利技術之實施例的控制電路電源圖。附圖標識說明: 10、隔離與充放電電路20、數字觸發電路 30、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40、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 50、保護電路60、控制電路電源。【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6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專利技術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是一種電動汽車的RGC智能充電器,包括隔離與充放電電路10、數字觸發電路20、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30、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40、保護電路50、控制電路電源60。其中,如圖1所示,所述隔離與充放電電路10包括元件:二極管D24、D27、D29、D31,電阻 R34、R37、R38、R43、R44、R47、R48、R49,可控硅 Q3、Q4、Q5、Q12,CMOS 開關 Q6、Q9,電容 C16、C17,保險絲 Fl,電源端 P J8-A、J10-A、Jl 1-A, J12-A、J13-A、J14-A,電池組 BAT,各元件電相連。通過電源端口 J14-A的1-2腳輸入正弦波上半周時,當調壓可控硅Q12進入已設置的觸發點區上(上半周期虛線線段區域),如圖2所示:可控硅Q12導通,經Q12整流的直流電壓給C17正極充電。充電回路經D27、R47、R48、F1、J14-A4-5與電源組成回路。當時間經過過零點時,可控硅Q12因電流為零而自動關閉。當時間進入數字電路設置的電容C17放電區域中(下半周期實線線段區域),CMOS開關Q9、與可控硅Q5同時導通。電容C17上的正極電壓通過D29、R44、Q9給電池組BAT充電,充電回路通過Q5流向C17負極。當調壓可控硅Q3進行數字電路設置的正弦波下半周時,電源端口 J14-A的4_5腳輸入正弦波下半周電壓,當時間進入已設置的觸發點區(下半周期虛線線段區域),如圖2所示:可控硅Q3導通,下半周期的電壓經Fl、R47、Q3整流向C16正極充電,充電回路經D31流向電源端口 J14-A的1-2腳。當時間進入數字電路設置的電容C16放電區域中(上半周期實線線段區域),CMOS開關Q6、與可控硅Q4同時導通。電容C16上的正極電壓通過D24、R34、Q6給電池組BAT充電。充電回路通過Q4流向C16負極。電路中Q3、Q12為調壓作用。Q4、Q5為市電隔離作用。Q6、Q9除了給電容放電也起到市電隔離作用。如圖3所示,所述數字觸發電路20包括元件:集成芯片U1、U5、U7、U2A、U2B、U2C、U2D、U3A、U3B、U3C、U3D、U4A、U4B、U4C、U4D、U6A、U6B、U6C、U6D,電源接口 Jl-A、J2-A、J3-A、J4-A、J5-A、J6-A、J7-A,二極管 Dl、D2、D3、D4、D5、D6、D7、D8、D9、D10、Dll、D12、D13、D14、D32、D33,電容 Cl、C2、C3、C4、C5、C6,電阻 Rl、R2、R3、R4、R5、R6、R7、R8、R9、R10、Rll、R12、R13、R14、R15、R16,三極管QUQ 2,各元件電相連。由U7組成的時基電路連續輸出一個ImS方波脈沖信號,分別經過R7、R14輸出到Ul、U5的CLK端。觸發Ul、U5進行計數。Jl-A與控制電源Jl-B連接,Jl-B為可控硅觸發同步信號源,Jl-A第一腳為正弦波正半周信號,當時間進入上半周期時,Dl有電壓通過,Ql導通,U3A輸出高電平,U3F輸出低電平,輸入到U5的CLK時基信號經DlO被U3F吸收掉。U5禁止計數。D8為負半周整流二極管,在上半周期時無電壓流過,Q2截止,U3D輸出低電平,U3C輸出高電平,D3截止。Ul在時基信號觸發下進行計數(U1、U5為十進制計數器,計數時可分別從QO到Q9輸出高電平)。Ul的QO到Q3設置為電容C16放電區域(電池充電時間),當開始計數后Ul的QO到Q3分別會有高電平輸出時,分別通過D4到D7經過J2-A輸出到CMOS觸發電路上(與圖4_2相同),如圖1所示:可控硅Q4與CMOS開關Q6會同時導通。完成電容C16的放電過程(對電池充電過程)。Q5到Q8為上半周期給C17充電區域。當計數器Ul計數到Q5端有高電平時,信號通過選通門U2A輸出到U4A輸入端,U4B輸出高電平,通過R9,J4-A (通過觸發電路4_1)觸發可控硅Q12導通,Q12導通會給電容C17充電。然后Q12在進入過零點時會自動關閉。計數器每一次計數為lmS,從QO到Q9計數正好為10mS,為半個周期。當進入到下半個周期時,D8有電壓通過,Q2導通,U3D輸出高電平,U3C輸出低電平,輸出到Ul的CLK時基信號經D3被U3C吸收掉。同理:U5開始計數,當U5的QO到Q3分別有高電平輸出時,會分別通過Dll到D14經過J5-A輸出到CMOS觸發電路上(如圖4_2所示)。如圖1所示:可控硅Q5與CMOS開關Q9會同時導通。完成上半周期時的對電池充電過程(對C17放電過程)。同樣:當計數器U5計數到Q5端有高電平時,通過選通門U6A輸出到U4C,U4D輸出高電平,通過R16,J7-A (觸發電路與圖4_1相同)觸發可控硅Q3導通。Q3導通會給電容C16充電。然后Q3在進入過零點時會自動關閉。在經過正弦波的過零點時,U3A、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RGC智能充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隔離與充放電電路、數字觸發電路、CMOS開關驅動與可控硅觸發電路、調壓可控硅移相觸發電路、保護電路、控制電路電源,各電路通過電源端口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久倫,楊志軍,
申請(專利權)人:胡久倫,楊志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