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包括夾具體、導軌、滑動件和氣缸驅動單元,滑動件滑動連接在導軌上,且一端與夾具體固定連接,夾具體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二夾臂一端與滑動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臂相鉸接,第二夾臂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氣缸驅動單元焊接在固定架上,氣缸驅動單元上的驅動軸與第一夾臂相鉸接,在氣缸驅動單元驅動下,第一夾臂與第二夾臂夾緊,導軌上下側壁分別凹陷形成具有導滑側壁的第一導滑槽,滑動件包括連接板、延伸板以及與連接板相平行的滑塊,連接板和滑塊之間形成第二導滑槽,第二夾臂一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上,在將滑塊滑動置于第一導滑槽時,第一導滑槽的導滑側壁置于滑動件上的第二導滑槽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屬于客車
技術介紹
:現有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是固定的,其不能夠根據車身結構自由調節,且現有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為手動夾具,反應慢且成本比較高,已跟不上生產的需要。因此,確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能夠根據車身結構進行自由調節的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有: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包括夾具體、導軌、滑動件和氣缸驅動單元,所述滑動件滑動連接在導軌上,且一端與夾具體固定連接,所述夾具體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二夾臂一端與滑動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臂相鉸接,所述第二夾臂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所述氣缸驅動單元焊接在固定架上,所述氣缸驅動單元上的驅動軸與第一夾臂相鉸接,在氣缸驅動單元驅動下,第一夾臂與第二夾臂夾緊,所述導軌上下側壁分別凹陷形成具有導滑側壁的第一導滑槽,所述滑動件包括連接板、自連接板的上下末端分別彎折延伸形成的延伸板以及自延伸板的末端彎折延伸形成的且與連接板相平行的滑塊,所述連接板和滑塊之間形成第二導滑槽,所述第二夾臂一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上,在將滑塊滑動置于第一導滑槽時,所述第一導滑槽的導滑側壁置于滑動件上的第二導滑槽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導滑槽和導滑側壁之間設有滑動軸承。進一步地,所述滑塊的側壁上設置螺孔,所述螺孔中安裝有鎖緊螺栓。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通過滑動件在導軌上移動進而實現夾具體的移動,進而使得夾具體能夠隨著車身結構進行自由調節;(2).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以壓縮空氣作為動力源,傳動形式為氣壓傳動,氣缸驅動單元帶動夾具體夾緊車身結構,使得夾具體的反應加快,滿足實際生產的需要。【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的立體結構圖。圖2為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中滑動件的立體結構圖。圖4為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中導軌的立體結構圖。圖5為圖1所示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中A的局部放大圖。其中:1-氣缸驅動單元;2_夾具體;3_導軌;4_滑動件;5_滑動軸承;6_固定架;7_鎖緊螺栓;11_驅動軸;21_第一夾臂;22_第二夾臂;31_第一導滑槽;32_導滑側壁;41_連接板;42_延伸板;43_滑塊;44_第二導滑槽;430_螺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具有夾具體2、導軌3、滑動件4和氣缸驅動單元1,滑動件4滑動連接在導軌3上,且一端與夾具體2固定連接,夾具體2包括第一夾臂21和第二夾臂22,第二夾臂22的右末端與滑動件4的左端側壁固定連接,第二夾臂22的左末端與第一夾臂21相鉸接,在第二夾臂22的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6,氣缸驅動單元1焊接在固定架6的下末端,氣缸驅動單元1上的驅動軸11與第一夾臂21的下末端相鉸接,在氣缸驅動單元1驅動軸11的驅動下,夾具體2上的第一夾臂21和第二夾臂22夾緊。本技術中氣缸驅動單元1通過固定架6與第二夾臂22之間相鉸接,在夾具體2夾接客車車身時,可以同時通過氣缸驅動單元1中驅動軸11伸出長度,以及固定架6相對夾具體2的位置來調節夾具體2的夾口大小。結合圖3至圖5所示,本技術為了使夾具體2在操作使用時,能夠快速定位、移動,在夾具體2上設置包含滑動件4和導軌3的移動機構,導軌3上下側壁分別凹陷形成具有導滑側壁32的第一導滑槽31,滑動件4包括連接板41,連接板41的上下末端分別彎折延伸形成垂直于連接板41的延伸板42,延伸板42的末端彎折延伸形成與連接板41相平行的滑塊43,滑塊43相對連接板41的空隙形成第二導滑槽44。在配合安裝移動機構時,將滑塊43滑動置于第一導滑槽31中,此時第一導滑槽31的導滑側壁32伸至第二導滑槽44內。夾具體2上的第二夾臂22的右末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41的左端側壁上,滑動件4沿導軌3滑動時,帶動夾具體2以及氣缸驅動單元1 一起運動。在移動機構移動過程中,由于滑塊43和第一導滑槽31的導滑側壁32均為滑動元件,第一導滑槽31和第二導滑槽44均為導滑元件,保證了移動機構移動的穩定性。本技術為了減少滑動件4和導軌3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在第二導滑槽44和導滑側壁32之間設有滑動軸承5。本技術為了能夠實現滑動件4在導軌3上的定位,在滑動件4上滑塊43的外側壁上設有鎖緊螺栓7,鎖緊螺栓7通過設置在滑塊43側壁上的螺孔430貫穿于滑塊43的外側壁上,在需要定位夾具體2時,壓緊鎖緊螺栓7,實現夾具體2的定位。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通過滑動件4在導軌3上移動進而實現夾具體2的移動,進而使得夾具體2能夠隨著車身結構進行自由調節,同時,本技術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以壓縮空氣作為動力源,傳動形式為氣壓傳動,氣缸驅動單元1帶動夾具體夾緊車身結構,使得夾具體2的反應加快,滿足實際生產的需要。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夾具體(2)、導軌(3)、滑動件(4)和氣缸驅動單元(1),所述滑動件(4)滑動連接在導軌(3)上,且一端與夾具體(2)固定連接,所述夾具體(2)包括第一夾臂(21)和第二夾臂(22),所述第二夾臂(22) —端與滑動件(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臂(21)相鉸接,所述第二夾臂(22)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所述氣缸驅動單元(1)焊接在固定架(6)上,所述氣缸驅動單元(1)上的驅動軸(11)與第一夾臂(21)相鉸接,在氣缸驅動單元(1)驅動下,第一夾臂(21)與第二夾臂(22)夾緊,所述導軌(3)上下側壁分別凹陷形成具有導滑側壁(32)的第一導滑槽(31),所述滑動件(4)包括連接板(41)、自連接板(41)的上下末端分別彎折延伸形成的延伸板(42)以及自延伸板(42)的末端彎折延伸形成的且與連接板(41)相平行的滑塊(43),所述連接板(41)和滑塊(43)之間形成第二導滑槽(44),所述第二夾臂(22)—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41)上,在將滑塊(43)滑動置于第一導滑槽(31)時,所述第一導滑槽(31)的導滑側壁(32)置于滑動件(4)上的第二導滑槽(44)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導滑槽(44)和導滑側壁(32)之間設有滑動軸承(5)。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43)的側壁上設置螺孔(430),所述螺孔(430)中安裝有鎖緊螺栓(7)。【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包括夾具體、導軌、滑動件和氣缸驅動單元,滑動件滑動連接在導軌上,且一端與夾具體固定連接,夾具體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二夾臂一端與滑動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臂相鉸接,第二夾臂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氣缸驅動單元焊接在固定架上,氣缸驅動單元上的驅動軸與第一夾臂相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客車車身合裝設備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夾具體(2)、導軌(3)、滑動件(4)和氣缸驅動單元(1),所述滑動件(4)滑動連接在導軌(3)上,且一端與夾具體(2)固定連接,所述夾具體(2)包括第一夾臂(21)和第二夾臂(22),所述第二夾臂(22)一端與滑動件(4)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臂(21)相鉸接,所述第二夾臂(22)下末端鉸接有固定架(6),所述氣缸驅動單元(1)焊接在固定架(6)上,所述氣缸驅動單元(1)上的驅動軸(11)與第一夾臂(21)相鉸接,在氣缸驅動單元(1)驅動下,第一夾臂(21)與第二夾臂(22)夾緊,所述導軌(3)上下側壁分別凹陷形成具有導滑側壁(32)的第一導滑槽(31),所述滑動件(4)包括連接板(41)、自連接板(41)的上下末端分別彎折延伸形成的延伸板(42)以及自延伸板(42)的末端彎折延伸形成的且與連接板(41)相平行的滑塊(43),所述連接板(41)和滑塊(43)之間形成第二導滑槽(44),所述第二夾臂(22)一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41)上,在將滑塊(43)滑動置于第一導滑槽(31)時,所述第一導滑槽(31)的導滑側壁(32)置于滑動件(4)上的第二導滑槽(44)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碩,汪先鋒,段術林,游海涵,陳青生,谷裕石,鄔景軍,徐強,諸萍,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