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具有低失調電壓高PSRR的帶隙基準源
本專利技術涉及帶隙基準源
,具體地,涉及一種具有低失調電壓高PSRR的帶隙基準源。
技術介紹
在集成電路設計中主要分成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兩部分。片上帶隙電壓基準源作為模擬電路的核心模塊,它的性能好壞決定著整個模擬電路乃至整個芯片的性能好壞與功能實現。目前應用最廣泛、性能指標最好的帶隙電壓基準都是采用雙極型器件實現。它的原理是將正溫度系數的電壓和負溫度系數的電壓以一定的系數相疊加來得到近似零溫度系數的帶隙電壓。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系統要求指標的提高,系統對帶隙電壓基準源指標要求也不斷提高,特別是在電壓輸入范圍、電路失調、電源電壓抑制比和功耗等方面。有些系統電源電壓的變化范圍很寬(如2.5V~5.5V),并且要求功耗很低以延長系統工作時間(例如:電池供電系統、雙界面IC卡系統等);有些系統要求較高的電源抑制比可以減小輸出基準電壓受到系統電源噪聲的影響(例如:電源管理系統);有些系統要求輸出基準電壓的失調很小(例如:ADC和DAC電路等)。現有的技術方案很難同時滿足以上不同的電路系統對帶隙電壓基準源的要求。現有的高電源電壓抑制比PSRR(PowerSupplyRejectionRatio)的電路一般采用圖1所示的結構。核心的帶隙基準電路由電流鏡MP1、MP2、MP3,電阻R3、R4和三極管Q1、Q2組成。環路放大器通過檢測B點電壓來控制VREG點,使其工作在正確的電壓上。該結構采用電壓負反饋的方法來實現核心節點電壓VREG在很寬的頻率范圍內的穩定,從而提高了輸出電壓的電源抑制比。電路的輸出電壓為:其中,Vbe2為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低失調電壓高PSRR的帶隙基準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第二雙極型晶體管和電壓反饋電路;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和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組成電流鏡;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寬長比與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寬長比的比值為1:N,且所述第一電阻的阻值與所述第二電阻的阻值的比值為N:1;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并與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并與所述第一電阻和所述第三電阻的連接節點相連;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依次通過所述第一電阻、所述第三電阻與所述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的發射極相連;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通過所述第二電阻與所述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發射極相連,且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低失調電壓高PSRR的帶隙基準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第二雙極型晶體管和電壓反饋電路;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和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組成電流鏡;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寬長比與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寬長比的比值為1:N,且所述第一電阻的阻值與所述第二電阻的阻值的比值為N:1;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并與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并與所述第一電阻和所述第三電阻的連接節點相連;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依次通過所述第一電阻、所述第三電阻與所述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的發射極相連;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通過所述第二電阻與所述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發射極相連,且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還與電壓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的基極與所述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基極相連并接地,所述第一雙極型晶體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集電極相連并接地;所述電壓反饋電路的電壓反饋輸入端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電壓反饋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電壓反饋電路用于根據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電壓確定輸出反饋電壓,控制所述第三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電壓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電壓相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隙基準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雙極型晶體管與所述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發射極面積之比為M:1;所述電壓輸出端的輸出電壓為:其中,Vbe2為第二雙極型晶體管的基極-發射極電壓,VT為熱電壓,R2為第二電阻的阻值,R3為第三電阻的阻值。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隙基準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壓反饋電路包括:第五P溝道場效應管、第六P溝道場效應管、第七P溝道場效應管、第八P溝道場效應管、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第一N溝道場效應管、第二N溝道場效應管、第三N溝道場效應管、第四N溝道場效應管、第五N溝道場效應管、第六N溝道場效應管、第七N溝道場效應管、第四電阻、補償電容;所述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并接外部電源,所述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并與所述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還與所述第三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與所述第十P溝道場效應管組成電流鏡;所述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為電壓反饋輸出端,并分別與所述第五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所述第六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五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與所述第二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所述第六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為電壓反饋輸入端,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七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所述第八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分別與所述第四P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所述第五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七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六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八P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所述第七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一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所述第二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和所述第三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所述第七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還通過所述第四電阻與所述第一N溝道場效應管漏極相連;所述第八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分別與所述第二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所述第七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相連;所述第七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第九P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且所述第七N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接地;所述第一N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四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二N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與所述第五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三N溝道場效應管的源極與所述第六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第四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所述第五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所述第六N溝道場效應管的柵極分別相連,并與所述第一N溝道場效應管的漏極相連;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勝新,杜新綱,楊小坤,原義棟,胡毅,何洋,李振國,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電網公司,北京南瑞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