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其包括主體框架、樓承板、內墻承板、外墻承板及屋面,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與所述主體框架分別采用連接件連接,所述內墻承板及所述外墻承板相鄰設置,所述屋面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上端,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的外表面分別集成有裝飾裝修板,且其內部分別對應集成有電纜管及水管;上述結構,不僅具有較強的整體性、施工方便、重復利用率高、降低生產成本、使用范圍廣泛的性能,而且能將預制構件及連接件在工廠實現整體安裝及拆卸的同時,易于實現施工現場大規模生產,并大幅減少施工垃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鋼結構建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
技術介紹
鋼結構具有輕質、高強、抗震性好、布局靈活、構件截面尺寸小、以及易裝配、施工期短、使用面積高等優點,且有利于工業化生產及標準化制作。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給我們帶來就業、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危機,如能源枯竭、生態惡化、溫室效應等,這些危機正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環境和生活。在我國,建筑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3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能耗黑洞。同時,建筑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污染,包括50%的水污染、50%的空氣污染、42%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政府很早就將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列入核心發展目標,綠色建筑應運而生,而裝配式作為實現綠色建筑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行業內部得到了廣泛研究。裝配式建筑總體可劃分為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及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兩大類。裝配混凝土建筑是將墻板、樓板、梁柱等建筑維護結構和主體結構在工廠預制成型,在現場裝配施工。而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是以鋼結構為主體結構,墻板、樓板等維護結構采用輕鋼體系或者混凝土板材等。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業化水平,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但卻存在集成度不高,即水、電及裝飾工程仍需現場施工,而且現場仍需要部分的濕作業才能完成結構施工,因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通常為墻體承重體系,故在高層施工中經濟型不佳。常用的一種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為裝配式斜支撐鋼結構體系,此結構體系創新點在于一塊3.9*15.6米的“主板”包含了地板和天花板,中間裝有通風、給排水管路和電氣線路及照明,出廠時上面擺放了房間安裝所需的立柱、斜撐和門窗、墻體,甚至潔具廚具,一輛大卡車可運載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運到工地后一次性吊到安裝部位,工人只要擰螺栓,刷漆即可。但此結構體系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此結構體系每層樓鋼柱是斷開的,屬于強梁弱柱體系,不符合建筑結構抗震“強柱弱梁”的基本原則;(2)此結構體系雖然主體結構和樓板可以實現在工廠制作和現場整體裝配,但內墻、外墻、屋面板、門窗和房屋裝修不能實現在工廠制作和現場整體裝配。另一種常用的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為裝配式抗側力鋼結構體系,此種結構體系為鋼框架抗側力結構體系,由鋼梁、鋼柱加鋼柱間的斜撐組成,樓板采用鋼管桁架樓承板,內外墻采用漢德邦CAA灌漿墻,該結構主體鋼框架結構可以實現工廠制作和現場裝配,鋼管桁架樓承板減少了現場支模板和綁扎鋼管的工作。此種結構體系的缺點是:(1)內墻、外墻、樓板和屋面需現場鋪設施工,現場灌漿,耗費大量人工,裝配率低;(2)房屋裝修和水電不能實現工廠制作和現場整體裝配,需要在現場按傳統方法施工,施工工期長;(3)施工現場存在較多的混凝土等濕作業,環境污染嚴重。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旨在其不僅具有整體性強、施工方便、重復利用率高、降低生產成本、使用范圍廣泛的性能,而且能將預制構件及連接件在工廠實現整體安裝及拆卸的同時,易于實現施工現場大規模生產,并大幅減少施工垃圾。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其包括主體框架、樓承板、內墻承板、外墻承板及屋面,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與所述主體框架分別采用連接件連接,所述內墻承板及所述外墻承板相鄰設置,所述屋面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上端,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的外表面分別集成有裝飾裝修板,且其內部分別對應集成有電纜管及水管。進一步地,前述的主體框架采用350X 350X8mm的冷成型方鋼管,其大致呈長方形,所述主體框架包括多個水平鋼梁及多個與所述水平鋼梁垂直連接的豎直鋼柱,所述樓承板連接在所述多個水平鋼梁之間,所述內墻承板及所述外墻承板分別與所述豎直鋼柱連接,所述屋面與所述水平鋼梁及所述豎直鋼柱分別連接。進一步地,前述的連接件為多螺栓或自攻釘。進一步地,前述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為兩層結構,所述水平鋼梁采用300X150X6X8mm的高頻焊接工字鋼。進一步地,前述的樓承板為集成式樓承板,沿著所述樓承板從上至下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水泥纖維板、樓板框架及吊頂,所述樓板框架為角鋼材質,所述第一水泥纖維板鋪設在所述樓板框架的上表面形成裝飾地板層,所述第一水泥纖維板的厚度為30mm,所述吊頂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在所述樓板框架的下表面的擠塑聚苯板及亞克力增強型板。進一步地,前述的樓板框架大致呈長方形,所述樓板框架包括多個桁架組拼模塊、樓板龍骨及支撐件,所述樓板龍骨連接在所述多個桁架組拼模塊之間,所述支撐件設置在局部的所述桁架組拼模塊上、下弦面上以支撐所述桁架組拼模塊及所述樓板龍骨。進一步地,前述的內墻承板為集成裝配式內墻承板,其大致為一長方形輕鋼框架結構,所述內墻承板包括多個鋼管、與所述鋼管連接的內墻板龍骨、與所述鋼管及所述內墻板龍骨分別連接的多個支撐條,所述支撐條為鐵皮條。進一步地,前述的多個鋼管分成水平方鋼管及豎直方鋼管,所述水平方鋼管與所述豎直方鋼管分別連接并形成多個連接點,所述內墻板龍骨連接在所述水平方鋼管之間并與所述豎直方鋼管平行設置,所述支撐條兩兩交叉連接在最上端的連接點及中間位置的連接點之間。進一步地,前述的外墻承板為集成裝配式外墻承板,沿著所述外墻承板從外向內的方向依次包括外側水泥纖維板、外側擠塑板、外墻板框架、內側擠塑板及內側水泥纖維板,所述裝飾裝修板集成在所述外側水泥纖維板上,所述內側水泥纖維板上集成有內墻乳膠漆及集成窗,所述外側水泥纖維板及所述內側水泥纖維板分別通過燕尾釘固定在所述外墻板框架上,所述外墻板框架內澆筑有發泡混凝土以形成發泡混凝土板,所述外側擠塑板及所述內側擠塑板均采用聚苯板材。進一步地,前述的屋面為集成裝配式屋面,其大致呈三角形,沿著所述屋面從外向內的方向依次包括屋面彩鋼板、屋面保溫層、屋面框架及屋面檀條,所述屋面框架為三角形的鋼結構,所述屋面彩鋼板位于所述屋面的最外側,所述屋面保溫屋夾持在所述屋面彩鋼板與所述屋面框架之間并承載在所述屋面檀條上以增強所述屋面的保溫隔熱性能,所述屋面檀條固持在所述屋面框架上。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通過對整個房屋建筑采用整體安裝和拆除的建造模式,將原本需要現場作業的工作轉移至工廠制作,高度集成水、電及裝飾工程,實現現場的搭積木式的建造方式,極大的減少了現場施工帶來的噪聲污染、粉塵污染、建筑垃圾等,符合綠色施工及綠色建筑的要求的同時,大大提高建筑施工工效,縮短建筑建造時間,減少施工現場垃圾,另外,由于采用螺栓將各個建造模塊連接,提高建筑的循環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為城市土地的多樣性規劃提供便捷。【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集成裝配式樓承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集成裝配式樓承板與鋼梁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中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集成裝配式內墻承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1中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集成裝配式外墻承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的集成裝配式外墻承板與鋼梁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1中的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集成裝配式屋面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中的集成裝配式屋面與主體框架連接的結構示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其包括主體框架、樓承板、內墻承板、外墻承板及屋面,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與所述主體框架分別采用連接件連接,所述內墻承板及所述外墻承板相鄰設置,所述屋面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上端,所述樓承板、所述內墻承板、所述外墻承板及所述屋面的外表面分別集成有裝飾裝修板,且其內部分別對應集成有電纜管及水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黃兵,許航,蘇君巖,劉曙,胡朝輝,嚴小霞,管龍,薄慶多,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鋼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