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屬于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包括底板、支撐平臺和升降單元,所述支撐平臺設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和支撐平臺之間設有升降單元;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定長支撐臂、伸縮支撐臂和水平設置的螺紋桿,所述底板上對稱設有定長支撐臂,兩所述定長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底板鉸接,定長支撐臂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支撐臂,兩所述伸縮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定長支撐平臺鉸接,伸縮支撐臂另一端分別通過轉軸與定長支撐臂另一端鉸接,所述螺紋桿穿設于兩轉軸內,所述螺紋桿螺紋端與任一轉軸螺紋連接。本申請不僅操作簡單,穩定性好,而且調節精度高,減少施工誤差。支撐平臺高度的調節范圍大,能滿足各種施工需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屬于建筑施工
技術介紹
組合樓層板因為其受力模式合理,經濟實用,施工工期快,造價優勢明顯等特點而被廣泛使用。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大跨度場館、高檔酒店、高層建筑采用組合樓層板。但因建筑功能布置需求,結構跨度較大,組合樓層板施工過程會遇到無法滿足無支撐施工要求,需要設置大量臨時支撐來滿足施工要求。目前,在大跨度組合樓層板施工過程中還沒有專門的支撐裝置,通常采用鋼管腳手架作為簡易的臨時支撐措施,工作效率低且材料浪費嚴重,施工安全隱患大,施工質量無法保證。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提供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提高施工效率和安裝精度,保證施工安全。本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包括底板、支撐平臺和升降單元,所述支撐平臺設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和支撐平臺之間設有升降單元;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定長支撐臂、伸縮支撐臂和水平設置的螺紋桿,所述底板上對稱設有定長支撐臂,兩所述定長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底板鉸接,定長支撐臂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支撐臂,兩所述伸縮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定長支撐平臺鉸接,伸縮支撐臂另一端分別通過轉軸與定長支撐臂另一端鉸接,所述螺紋桿穿設于兩轉軸內,所述螺紋桿螺紋端與任一轉軸螺紋連接。所述定長支撐臂底端分別成型齒輪,且兩齒輪相互嚙合。所述齒輪的齒厚為定長支撐臂厚度的1.8~2.2倍。所述伸縮支撐臂包括前支撐臂和后支撐臂,所述后支撐臂設于前支撐臂內,后支撐臂可在前支撐臂中進出拉動。所述支撐平臺底部設置鞍座,所述鞍座與伸縮支撐臂鉸接。所述支撐平臺的長寬比為2:1。所述螺紋桿一端設置手柄,便于轉動螺紋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轉動手柄,螺紋桿轉動,使得與之螺紋連接鉸接點沿著螺紋桿光桿端遠離,帶動伸縮支撐臂與定長支撐臂之間的內夾角逐漸減小,實現支撐平臺下降;反向轉動手柄,螺紋桿反向轉動,使得與之螺紋連接鉸接點沿著螺紋桿光桿端靠近,帶動伸縮支撐臂與定長支撐臂之間的夾角逐漸變大,實現支撐平臺上升,使得支撐平臺對上方的組合樓層板起支撐作用。不僅操作簡單,穩定性好,而且調節精度高,減少施工誤差。在伸縮支撐臂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轉動螺紋桿,實現支撐平臺的高度調節,仍適用于多種高度的結構層中。支撐平臺高度的調節范圍大,能滿足各種施工需要。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中定長支撐臂底端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中螺桿光桿端連接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中螺桿螺紋端連接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的當前狀態最低位置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的當前狀態最高位置示意圖;圖中1支撐平臺、2螺紋桿、3定長支撐臂、4底板、5鞍座、6前支撐臂、7后支撐臂、8轉軸。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包括由Q345鋼板制成的底板4、支撐平臺1和升降單元,支撐平臺1設于底板4上方,支撐平臺1底部通過螺栓固定連接鞍座5,底板4和鞍座5之間設有升降單元,升降單元一端與底板4鉸接,另一端與鞍座5鉸接,升降單元驅動鞍座5作升降運動,實現支撐平臺1升降。上述升降單元包括定長支撐臂3、伸縮支撐臂和水平設置的螺紋桿2。底板4上對稱設有定長支撐臂3,定長支撐臂3底端分別成型有齒輪,兩定長支撐臂3底部分別通過螺栓與底板4鉸接,且兩齒輪相互嚙合,實現兩定長支撐臂3底端齒輪傳動。定長支撐臂3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支撐臂,伸縮支撐臂一端與對應側的定長支撐臂3通過轉軸8鉸接,其中一個轉軸8內開設通孔,另一轉軸8內開設螺紋孔,在兩轉軸8之間穿設水平放置的螺紋桿2,且螺紋桿2光桿端設于通孔內,螺紋桿2螺紋端與螺紋孔螺紋連接。伸縮支撐臂另一端分別與鞍座5鉸接。在螺紋桿2任一端部設置手柄,轉動手柄,螺紋桿2螺紋端與螺紋孔內移動,實現螺紋桿2的螺紋端向光桿端靠近或遠離,帶動伸縮支撐臂和定長支撐臂3繞著鉸接點轉動。伸縮支撐臂包括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在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上分別開設若干定位孔和若干固定孔,定位孔與固定孔分別開設于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的不同面上。若干定位孔沿豎直方向均勻間隔設置,若干固定孔沿豎直方向均勻間隔設置。后支撐臂7設于前支撐臂6內,后支撐臂7在前支撐臂6中進出拉動,調節后支撐臂7露出于前支撐臂6的長度,從而實現伸縮支撐臂的長度。當拉至需要的位置時將定位銷插入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上重疊后的定位孔內,實現兩者的定位。將抗剪高強度螺栓插入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上重疊后的固定孔內,使得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固定連接。定長支撐臂3底端成型齒輪的齒厚為定長支撐臂3厚度的2倍,在臨時支撐過程中保證施工的安全性。為方便操作,定長支撐臂3的長度為1.6m,支撐平臺1的長寬比為2:1。使用前,測量已知結構層凈高,調整好伸縮支撐臂的長度,在調節過程中先通過定位銷插入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重疊后的定位孔內進行定位,再通過抗剪高強螺栓插入前支撐臂6和后支撐臂7重疊后的固定孔內進行固定。轉動手柄,螺紋桿2轉動,使得與之螺紋連接鉸接點沿著螺紋桿2光桿端遠離,帶動伸縮支撐臂與定長支撐臂3之間的內夾角逐漸減小,實現支撐平臺1下降,將底板4設置在組合樓層板下方,反向轉動手柄,螺紋桿2反向轉動,使得與之螺紋連接鉸接點沿著螺紋桿2光桿端靠近,帶動伸縮支撐臂與定長支撐臂3之間的夾角逐漸變大,實現支撐平臺1上升,使得支撐平臺1對上方的組合樓層板起支撐作用。不僅操作簡單,穩定性好,而且調節精度高,減少施工誤差。在伸縮支撐臂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轉動螺紋桿2,實現支撐平臺1的高度調節,仍適用于多種高度的結構層中。本申請通過調節伸縮支撐臂長度和轉動螺紋桿2,使得支撐平臺1高度的調節范圍大,能滿足各種施工需要。除上述實施例外,本技術還包括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方式形成的技術方案,均應落入本技術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支撐平臺和升降單元,所述支撐平臺設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和支撐平臺之間設有升降單元;/n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定長支撐臂、伸縮支撐臂和水平設置的螺紋桿,所述底板上對稱設有定長支撐臂,兩所述定長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底板鉸接,定長支撐臂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支撐臂,兩所述伸縮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定長支撐平臺鉸接,伸縮支撐臂另一端分別通過轉軸與定長支撐臂另一端鉸接,所述螺紋桿穿設于兩轉軸內,所述螺紋桿螺紋端與任一轉軸螺紋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支撐平臺和升降單元,所述支撐平臺設于底板上方,所述底板和支撐平臺之間設有升降單元;
所述升降單元包括定長支撐臂、伸縮支撐臂和水平設置的螺紋桿,所述底板上對稱設有定長支撐臂,兩所述定長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底板鉸接,定長支撐臂另一端分別設有伸縮支撐臂,兩所述伸縮支撐臂一端分別與定長支撐平臺鉸接,伸縮支撐臂另一端分別通過轉軸與定長支撐臂另一端鉸接,所述螺紋桿穿設于兩轉軸內,所述螺紋桿螺紋端與任一轉軸螺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樓層板施工用臨時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長支撐臂底端分別成型齒輪,且兩齒輪相互嚙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組合樓層板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豐哲,李志強,李遠中,陳江山,張宜平,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鋼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