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機油吸油管,解決現有技術中吸油管彎管時不易被夾持,進而導致加工成品率低的技術問題,其結構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直角彎頭部、第二直管部、第二直角彎頭部、第三直管部、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第四直角彎頭部和第五直管部;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上述結構的機油吸油管在加工時成品合格率可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99.7~99.8%。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吸油管
,具體涉及一種機油吸油管。
技術介紹
圖1?2所示,現有技術中的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001、第一直角彎頭部002、第二直管部003、第二直角彎頭部004、第三直管部005、第三直角彎頭部006、第四直角彎頭部007和第四直管部008。現有技術中的吸油管通常由一根油管經彎管設備折彎后形成;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四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現有技術中的機油吸油管為滿足裝配需要通常彎管半徑過大,第三直角彎頭及第四直角彎頭的彎管半徑R通常設置為50.8_,受結構尺寸布置的約束,第三直角彎頭部006和第四直角彎頭部007只能直接相連,導致加工時不易在第三直角彎頭與第四直角彎頭的連接處進行夾持,進而為加工帶來極大的不便,由此帶來的產品廢品率甚至高達12%?15%。此外,現有技術中的機油吸油管在結構尺寸方面沒有嚴格的尺寸限定,導致加工時隨意性較大,實際使用時易發生結構干涉進而導致廢品的出現,進而加工廢品率極高,且生產效率低下。因此研發一款新式的機油吸油管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的至少一個技術問題,成為一種必需。
技術實現思路
為此,本技術提供一種機油吸油管,解決現有技術中吸油管上述技術問題中至少一個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機油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直角彎頭部、第二直管部、第二直角彎頭部、第三直管部、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第四直角彎頭部和第五直管部;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可選地,根據本技術的機油吸油管,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為30mm。可選地,根據本技術的機油吸油管,所述第一直角彎頭部和第二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可選地,根據本技術的機油吸油管,所述第一直角彎頭部和第二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均為30mm。可選地,根據本技術的機油吸油管,所述第四直管部的長度為41.76_。本技術通過減小直角彎頭的彎管半徑,達到了在有限長度內增加直管連接尺寸的技術效果,為彎管加工創造夾持位提供了極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彎管作業的成品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采用本技術上述技術方案,彎管加工作業產量從之前的每臺機器每班200?300件,提升至每臺機器每班700?900件;此外,成品合格率也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 99.7 ?99.8%0進一步的,本技術通過將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設計為30_,在有限的結構空間下,為加設41.76mm的第四直管部贏得了寶貴的安裝空間,為安裝相適配的固定夾具提供了極佳的固定位置,即滿足了固定需要,又為獲得精準的彎管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的,本技術通過將所有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均設置為相同的30mm尺寸,為提尚加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附圖說明】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吸油管的結構主視圖;圖2為圖1的結構左視圖;圖3為彎管半徑含義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中機油吸油管結構主視圖;圖5為圖4的結構左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圖3所示,在下述實施例中關于名詞彎管半徑的實際含義為直角彎頭的管道中心線在圓弧處的圓弧半徑R。不失一般性,如圖4?5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機油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彎頭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彎頭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彎頭部6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彎頭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 ;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600和第四直角彎頭部800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本技術通過減小直角彎頭的彎管半徑,達到了在有限長度內增加直管連接尺寸的技術效果,為彎管加工創造夾持位提供了極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彎管作業的成品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采用本技術上述技術方案,彎管加工作業產量從之前的每臺機器每班200?300件,提升至每臺機器每班700?900件;此外,成品合格率也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 99.7 ?99.8%0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600)和第四直角彎頭部(800)的彎管半徑為30mm。本技術通過將第三直角彎頭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設計為30mm,在有限的結構空間下,為加設41.76mm的第四直管部贏得了寶貴的安裝空間,為安裝相適配的固定夾具提供了極佳的固定位置,即滿足了固定需要,又為獲得精準的彎管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直角彎頭部(200)和第二直角彎頭部(400)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本技術通過將所有直角彎頭部的彎管半徑均設置為相同的尺寸,為提高加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直角彎頭部(200)和第二直角彎頭部(400)的彎管半徑均為30mm。進一步的,在本實施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中,所述第四直管部(700)的長度為41.76mm0應該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說明而不是對本技術進行限制,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情況下可設計出替換實施例。在權利要求中,不應將位于括號之間的任何參考符號構造成對權利要求的限制。單詞“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權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驟。單詞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順序,可將這些單詞解釋為名稱。【主權項】1.一種機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彎頭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彎頭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彎頭部¢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彎頭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 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600)和第四直角彎頭部(800)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600)和第四直角彎頭部(800)的彎管半徑為30m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機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密封緊固串聯連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彎頭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彎頭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彎頭部(6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彎頭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其中,第一直管部與第三直管部異面垂直,第二直管部與由第三直角彎頭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彎頭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與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確定的管平面的兩側;所述第三直角彎頭部(600)和第四直角彎頭部(800)的彎管半徑位于25~35mm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華,高卿,帥剛,雷霞,陳正兵,郭春霞,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和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