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全熱交換器,涉及通風系統技術領域,為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和全熱交換器的正常使用而發明專利技術。本發明專利技術全熱交換器包括箱體、風門組件、熱交換芯體和除塵過濾裝置,箱體內設有第一熱交換風道、第二熱交換風道和內循環風道,風門組件包括風門和風門切換機構,風門切換機構可控制風門在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之間切換,當風門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風門可將內循環風道封閉,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打開;當風門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風門可將內循環風道打開,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封閉;除塵過濾裝置至少為兩個,其中一個設置于新風進風口處,另一個設置于室內回風口處。本發明專利技術全熱交換器用于室內換氣系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通風系統
,尤其涉及一種全熱交換器。
技術介紹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的城市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重視,目前室內設計普遍采用全熱交換器凈化室內空氣。但是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霧霾天越來越多,如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如PM2.5)嚴重超標,當室外空氣污染嚴重時,大量的粉塵等有害物質很容易堵塞全熱交換器的除塵過濾裝置,因此需要對除塵過濾裝置進行頻繁的清洗或更換,同時使除塵過濾裝置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現有技術的全熱交換器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室內新風口 01、室內回風口 02、室外進風口 03、室外排風口 04、除塵過濾裝置05、熱交換芯體06、風門機構07、內循環切換機構08,將除塵過濾裝置05放在室內新風口處,在內循環功能打開時,將風門機構07打開、內循環切換機構08打開,室內污濁空氣從室內回風口 02進入全熱交換器后,依次經過風門機構07、內循環切換機構08和除塵過濾裝置05,最后通過室內新風口 01進入室內。其風門機構07如圖2所示,包括電機071與軸套(圖中未示出)、連接桿072、門軸機構073、擋風板074,風門機構07采用電機071帶動連接桿072推拉擋風板074,實現擋風板074的開啟與關閉。其內循環切換機構08如圖3所示,包括電機081、固定件082、軸套(圖中未示出)、擋風板083、風門框084,采用電機081通過軸套帶動擋風板083在豎直平面內旋轉,達到擋風板083的開啟與關閉。這種通過對全熱交換器增加內循環系統,將室內受污染的空氣通過室內回風口 02、除塵過濾裝置05,被處理為純凈的空氣后經過室內新風口 01重新引入室內。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以下問題:全熱交換器的內循環系統雖然可以讓室內空氣經過除塵過濾裝置后重新引入室內,但是在開啟室內外空氣交換通道時,室外空氣沒有經過除塵過濾裝置而先進入熱交換芯體,容易使熱交換芯體堵塞,使得熱交換芯體的使用壽命大大降低,嚴重影響全熱交換器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全熱交換器,可防止熱交換芯體堵塞,從而保證全熱交換器的正常使用并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全熱交換器,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上開設有新風進風口、室內送風口、室內回風口以及室外排風口;熱交換芯體,所述熱交換芯體設置于所述箱體內;第一熱交換風道,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設置于所述箱體內,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的一端與所述新風進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內送風口連通;第二熱交換風道,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設置于所述箱體內,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的一端與所述室內回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外排風口連通;內循環風道,所述內循環風道的一端與所述室內回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內送風口連通;風門組件,所述風門組件包括風門和風門切換機構,所述風門切換機構可控制所述風門在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之間切換;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一工作狀態時,所述風門可將所述內循環風道封閉,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打開;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二工作狀態時,所述風門可將所述內循環風道打開,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封閉;除塵過濾裝置,所述除塵過濾裝置包括第一除塵過濾裝置和第二除塵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除塵過濾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內且位于所述熱交換芯體與所述新風進風口之間,所述第二除塵過濾裝置設置于所述內循環風道內且位于所述熱交換芯體與所述室內回風口之間。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交叉設置且交叉處位于所述熱交換芯體內。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靠近所述新風進風口的一端設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邊沿與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第一隔板上開設有第一風孔;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靠近所述室內回風口的一端設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一周與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第二隔板上開設有第二風孔,所述內循環風道靠近所述室內回風口的一端設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的一周與所述內循環風道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第三隔板上開設有第三風孔;所述風門包括第一風門和第二風門,所述第一風門設置于所述第一風孔處,可將所述第一風孔打開或閉合,所述第二風門的位置可在第二風孔和第三風孔之間切換;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一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風門將所述第一風孔打開、所述第二風門的位置切換至第三風孔處,將第三風孔封閉、將第二風孔打開;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二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風門將所述第一風孔封閉、所述第二風門的位置切換至第二風孔處,將第二風孔封閉、將第三風孔打開。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孔的兩側設有第一導軌,所述第一風門與所述第一導軌配合連接,所述第三隔板與所述第二隔板一體成型且位于同一平面內,所述第二風孔的兩側設有第二導軌,所述第三風孔與所述第二風孔平行設置且所述第二導軌延伸至所述第三風孔的兩側,所述第二風門與所述第二導軌配合連接;所述風門切換機構包括電機和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的輸入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傳動組件的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風門以及第二風門連接,所述電機可驅動所述傳動組件運動,從而使所述傳動組件帶動所述第一風門沿所述第一導軌滑動、帶動所述第二風門沿所述第二導軌滑動。進一步地,所述傳動組件包括連桿,所述連桿的中部與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連桿的兩端分別鉸接有滑塊,所述第一風門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導軌的方向設有第一滑軌,所述第二風門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導軌的方向設有第二滑軌,所述連桿兩端的滑塊分別與所述第一滑軌和第二滑軌配合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傳動組件包括齒輪、齒條以及連接桿,所述齒條包括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所述第一齒條、第二齒條、第一導軌以及第二導軌彼此平行設置,所述齒輪設置于所述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之間且分別與所述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相嚙合,所述齒輪與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包括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齒條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風門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齒條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風門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門上設有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兩端與所述第一風孔兩側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風孔與所述第三風孔平行設置,所述第二風門的一側邊緣處設有第二轉軸,所述第二轉軸可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二風孔和第三風孔之間;所述風門切換機構包括第一步進電機和第二步進電機,所述第一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轉軸傳動連接,所述第二步進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傳動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風門包括第一檔板和第二擋板,第一檔板和第二擋板一端連接、另一端分離,且第一檔板和第二擋板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所述第二轉軸設置于第一檔板和第二擋板的連接端;當所述第二風門的位置切換至第三風孔處時,所述第二擋板將第三風孔封閉;當所述第二風門的位置切換至第二風孔處時,所述第一檔板將第二風孔封閉。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檔板和第二擋板之間的夾角為30度。進一步地,所述除塵過濾裝置為IFD除塵過濾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全熱交換器,風門組件中的風門切換機構可控制風門在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之間切換,從而可以實現全熱交換器在室內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全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上開設有新風進風口、室內送風口、室內回風口以及室外排風口;熱交換芯體,所述熱交換芯體設置于所述箱體內;第一熱交換風道,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設置于所述箱體內,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的一端與所述新風進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內送風口連通;第二熱交換風道,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設置于所述箱體內,所述第二熱交換風道的一端與所述室內回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外排風口連通;內循環風道,所述內循環風道的一端與所述室內回風口連通,另一端穿過所述熱交換芯體后與所述室內送風口連通;風門組件,所述風門組件包括風門和風門切換機構,所述風門切換機構可控制所述風門在第一工作狀態和第二工作狀態之間切換;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一工作狀態時,所述風門可將所述內循環風道封閉,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打開;當所述風門處于所述第二工作狀態時,所述風門可將所述內循環風道打開,并將第一熱交換風道和第二熱交換風道封閉;除塵過濾裝置,所述除塵過濾裝置包括第一除塵過濾裝置和第二除塵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除塵過濾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熱交換風道內且位于所述熱交換芯體與所述新風進風口之間,所述第二除塵過濾裝置設置于所述內循環風道內且位于所述熱交換芯體與所述室內回風口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常先偉,閆建芳,陳超,程軍,
申請(專利權)人: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