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手拉葫蘆,所述手拉葫蘆包括上吊鉤,手拉鏈條,手鏈輪,第一摩擦片,棘輪,第二摩擦片,制動器座,五齒長軸,第一片齒輪和第二片齒輪,第一五齒短軸和第二五齒短軸,花鍵孔齒輪,起重鏈輪,起重鏈條,離合裝置,下吊鉤。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起重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手拉萌蘆。
技術介紹
手拉萌蘆又叫"神仙萌蘆"、"斤不落",是一種使用簡單、攜帶方便的手動起重機 械,也稱"倒鏈"。它適用于小型設備和貨物的短距離吊運,起重量一般不超過100噸。它具 有安全可靠、維護簡便、機械效率高、手鏈拉力小、自重較輕便于攜帶、外形美觀尺寸較小、 經久耐用的特點,適用于工廠、礦山、建筑工地、碼頭、船塢、倉庫等用作安裝機器、起吊貨 物,尤其對于露天和無電源作業,更顯示出其優越性。 然而在日常生產實踐中,發現現有技術中的手拉萌蘆存在一些缺點,比如在吊起 重物過程中或重物吊起后的致動失靈(即由于缺陷導致的手拉萌蘆反轉重物下落),手拉 萌蘆包封結構對于上吊鉤擺動的限制以及雨水侵蝕手拉萌蘆內部組成部件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手拉萌蘆,本技術的手拉萌蘆提供了良好的致動機構, 有效地避免了手拉萌蘆在吊起重物過程中或重物吊起后的重物自動下落問題,同時本實用 新型的手拉萌蘆提供的外殼結構既能良好地實現對手拉萌蘆內部結構的包封,同時避免了 其內部結構被雨水的侵蝕。 本技術的手拉萌蘆包括:上吊鉤,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手拉鏈條,手鏈輪,第 一摩擦片、棘輪、第二摩擦片、制動器座、棘爪、五齒長軸,第一片齒輪和第二片齒輪,第一五 齒短軸和第二五齒短軸,花鍵孔齒輪,起重鏈輪,起重鏈條,下吊鉤。 上吊鉤位于使用狀態下所述手拉萌蘆的最上端,用于懸掛所述手拉萌蘆。第一隔 板內側面和第二隔板內側面相對,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并通過 螺栓與螺母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各自在靠近上部的中間位置設有通孔, 所述通孔通過銷連接,所述銷貫穿所述上吊鉤的下端以使所述上吊鉤懸掛所述手拉萌蘆。 手拉鏈條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側。所述手鏈輪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側,由所述手 拉鏈條環繞且與所述手拉鏈條嵌合連接,以使所述手拉鏈條環繞手鏈輪運動時,手鏈輪隨 手拉鏈條的運動而轉動,面向所述第一隔板的手鏈輪內側面中間部位為摩擦表面,所述手 鏈輪中心設有通孔,通孔內壁設有螺紋。第一摩擦片呈圓環形,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側所 述手鏈輪內側。棘輪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側所述第一摩擦片內側,與所述第一摩擦片內側 面接觸。第二摩擦片成圓環形,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外側所述棘輪內側,與所述棘輪內側面 接觸。制動器座呈圓凸臺形,所述圓凸臺形包括圓環部分與凸臺部分,所述圓環部分位于所 述第一隔板外側所述第二摩擦片內側,并與所述第二摩擦片內側面接觸,所述凸臺部分朝 向所述第一隔板外側并穿過所述第二摩擦片、棘輪和第一摩擦片中心,所述制動器座沿凸 臺的軸向中心設有通孔且通孔內壁設有螺紋。棘爪通過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外側面 上,與所述棘輪嵌合。 五齒長軸穿過所述第一隔板中心、第二隔板中心、制動器座沿凸臺軸向中心設置 的通孔和手鏈輪中心設置的通孔,所述五齒長軸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間通過軸承連 接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轉動,但無法在五齒長軸的軸向上相對所述第一隔 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運動;所述五齒長軸與所述制動器座的通孔內壁和所述手鏈輪的通孔內 壁之間通過螺紋連接。 第一片齒輪和第二片齒輪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外側,所述第一片齒輪與所述第二片 齒輪并排設置,其圓周上的齒與所述五齒長軸相嚙合,所述第一片齒輪和所述第二片齒輪 基于與所述五齒長軸的嚙合而隨著所述五齒長軸的轉動而轉動。第一五齒短軸和第二五齒 短軸,所述第一五齒短軸位于所述第一片齒輪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所述第一五齒短軸的 一端與所述第一片齒輪中心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五齒短軸位于所述第二片齒輪與所述第二 隔板之間,所述第二五齒短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片齒輪中心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五齒短軸 和第二五齒短軸分別隨所述第一片齒輪和所述第二片齒輪的轉動而轉動。花鍵孔齒輪位于 所述第一片齒輪和所述第二片齒輪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同時與所述第一五齒短軸和所述 第二五齒短軸嵌合連接,并隨著所述第一五齒短軸和第二五齒短軸的轉動而轉動,所述花 鍵孔齒輪中心設有通孔。 起重鏈輪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間的第一部分,和設置在所 述花鍵孔齒輪通孔中與所述花鍵孔齒輪固定連接的第二部分,所述起重鏈輪的第一部分外 圍設有鏈環槽,所述起重鏈輪隨所述花鍵孔齒輪的轉動而轉動,所述起重鏈輪中心設有通 孔,供所述五齒長軸穿過,所述起重鏈輪與所述五齒長軸通過軸承連接,所述起重鏈輪與所 述五齒長軸可自由相對轉動。起重鏈條環繞所述起重鏈輪的第一部分,并與所述起重鏈輪 第一部分上的鏈環槽相互嵌合連接,并隨著起重鏈輪的轉動而沿起重鏈條延伸方向而移 動。下吊鉤固定在所述起重鏈條尾端,所述下吊鉤完成上下直線運動。 當所述手拉萌蘆處于吊起重物狀態時,首先拉動手拉鏈條帶動手鏈輪轉動,在手 鏈輪中心通孔內壁與所述五齒長軸的螺紋連接作用下,使所述手鏈輪沿所述五齒長軸向所 述手拉萌蘆第一隔板方向運動,直至與所述第一摩擦片和制動器座的圓形凸臺頂面緊密接 觸,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所述手鏈輪帶動所述第一摩擦片、棘輪、第二摩擦片和制動器座一 起轉動,所述手鏈輪和所述制動器座通過通孔內壁的螺紋連接帶動五齒長軸轉動,所述棘 爪抑制所述棘輪反向轉動,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所述棘輪抑制所述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 片、制動器座和手鏈輪的反向轉動。當所述手拉萌蘆處于放下重物狀態時,使所述手鏈輪沿 所述五齒長軸向所述手拉萌蘆外側運動,直至所述手鏈輪與所述第一摩擦片和所述制動器 座圓形凸臺頂面產生縫隙,所述縫隙不超過1. 5_,優選不超過1_,由于沒有摩擦力作用, 制動器座及其通孔中的五齒長軸可相對于棘輪自由反向轉動。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經過多次試驗發現,上述縫隙超過1. 5_,發生反向轉動導致 重物或下吊鉤下落的幾率超過38%,而所述縫隙為不超過1. 5_時,發生反向轉動導致重 物或下吊鉤下落的幾率僅為15%以下。 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手拉萌蘆還進一步包括鋁合金外殼,所述外殼 包括手鏈輪罩殼、齒輪組罩殼,其中所述手鏈輪罩殼位于所述手鏈輪外側,所述齒輪組罩殼 位于所述第一片齒輪和所述第二片齒輪外側。 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手鏈輪罩殼與所述齒輪組罩殼通過卡條和卡槽 或嵌條和嵌槽結合并形成整體包封結構。 在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間,位于所述 起重鏈輪上方設置有防水罩殼,所述防水罩殼上表面設置有水流入口,所述防水罩殼下表 面設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起重鏈輪的圓周以外。 基于本技術的手拉萌蘆,取得了如下有益技術效果: 1)本技術的手拉萌蘆提供了良好的致動機構,有效地避免了手拉萌蘆在吊起 重物過程中或重物吊起后的重物自動下落問題; 2)本技術的手拉萌蘆提供的外殼結構既能良好地實現對手拉萌蘆內部結構 的包封,同時避免了其內部結構被雨水的侵蝕。 3)機體外部采用全封閉狀態,防止塵土和其它污漬進入機體內部,影響正常使 用; 4)除了機體外部全封閉之外,機體上部設有流水通道,防止雨水進入機體內部,造 成齒輪件生銹,離合器失靈,影響正常使用; 5)手鏈輪罩殼和整體外墻板以及流水通道塊采用鋁合金鑄造而成,在沿海和氣候 潮濕的地帶起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拉葫蘆,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拉葫蘆包括:上吊鉤(16),所述上吊鉤位于使用狀態下所述手拉葫蘆的最上端,用于懸掛所述手拉葫蘆,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8),所述第一隔板(17)內側面和所述第二隔板(18)內側面相對,所述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8)間隔一定距離平行設置并通過螺栓與螺母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8)各自在靠近上部的中間位置設有通孔,所述通孔通過銷連接,所述銷貫穿所述上吊鉤的下端以使所述上吊鉤(16)懸掛所述手拉葫蘆,手拉鏈條(1),所述手拉鏈條(1)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手鏈輪(2),所述手鏈輪(2)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由所述手拉鏈條(1)環繞且與所述手拉鏈條(1)嵌合連接,以使所述手拉鏈條(1)環繞手鏈輪(2)運動時,手鏈輪(2)隨手拉鏈條(1)的運動而轉動,面向所述第一隔板(17)的手鏈輪(2)內側面中間部位為摩擦表面,所述手鏈輪(2)中心設有通孔,通孔內壁設有螺紋,第一摩擦片(13),所述第一摩擦片(13)呈圓環形,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所述手鏈輪(2)內側,棘輪(12),所述棘輪(12)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所述第一摩擦片(13)內側,與所述第一摩擦片(13)內側面接觸,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摩擦片成圓環形,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所述棘輪(12)內側,與所述棘輪(12)內側面接觸,制動器座(14),所述制動器座(14)呈圓凸臺形,所述圓凸臺形包括圓環部分與凸臺部分,所述圓環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所述第二摩擦片內側,并與所述第二摩擦片內側面接觸,所述凸臺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方向并穿過所述第二摩擦片、棘輪(12)和第一摩擦片(13)中心,所述制動器座(14)沿凸臺的軸向中心設有通孔且通孔內壁設有螺紋,棘爪(15),所述棘爪通過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17)外側面上,與所述棘輪(12)嵌合,五齒長軸(3),所述五齒長軸(3)穿過所述第一隔板(17)中心、第二隔板(18)中心、制動器座(14)沿凸臺軸向中心設置的通孔和手鏈輪(2)中心設置的通孔,所述五齒長軸(3)與所述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8)之間通過軸承連接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隔板(17)和第二隔板(18)轉動,但無法在五齒長軸(3)的軸向上相對所述第一隔板(17)和所述第二隔板(18)運動,所述五齒長軸(3)與所述制動器座(14)的通孔內壁和所述手鏈輪(2)的通孔內壁之間通過螺紋連接,第一片齒輪(4)和第二片齒輪(5),所述第一片齒輪(4)和所述第二片齒輪(5)位于所述第二隔板(18)外側,所述第一片齒輪(4)與所述第二片齒輪(5)并排設置,其圓周上的齒與所述五齒長軸(3)相嚙合,所述第一片齒輪(4)和所述第二片齒輪(5)基于與所述五齒長軸(3)的嚙合而隨著所述五齒長軸(3)的轉動而轉動,第一五齒短軸(6)和第二五齒短軸(7),所述第一五齒短軸(6)位于所述第一片齒輪(4)與所述第二隔板(18)之間,所述第一五齒短軸(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片齒輪(4)中心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五齒短軸(7)位于所述第二片齒輪(5)與所述第二隔板(18)之間,所述第二五齒短軸(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片齒輪(5)中心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五齒短軸(6)和第二五齒短軸(7)分別隨所述第一片齒輪(4)和所述第二片齒輪(5)的轉動而轉動,花鍵孔齒輪(8),所述花鍵孔齒輪(8)位于所述第一片齒輪(4)和所述第二片齒輪(5)與所述第二隔板(18)之間,同時與所述第一五齒短軸(6)和所述第二五齒短軸(7)嵌合連接,并隨著所述第一五齒短軸(6)和第二五齒短軸(7)的轉動而轉動,所述花鍵孔齒輪(8)中心設有通孔,起重鏈輪(9),所述起重鏈輪(9)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隔板(17)和所述第二隔板(18)之間的第一部分,和設置在所述花鍵孔齒輪(8)通孔中與所述花鍵孔齒輪(8)固定連接的第二部分,所述起重鏈輪(9)的第一部分外圍設有鏈環槽,所述起重鏈輪(9)隨所述花鍵孔齒輪(8)的轉動而轉動,所述起重鏈輪(9)中心設有通孔,供所述五齒長軸(3)穿過,所述起重鏈輪(9)與所述五齒長軸(3)通過軸承連接,所述起重鏈輪(9)與所述五齒長軸(3)可自由相對轉動,起重鏈條(10),所述起重鏈條(10)環繞所述起重鏈輪(9)的第一部分,并與所述起重鏈輪(9)第一部分上的鏈環槽相互嵌合連接,并隨著起重鏈輪(9)的轉動而沿起重鏈條延伸方向而移動,下吊鉤(11),所述下吊鉤(11)固定在所述起重鏈條(10)尾端,所述下吊鉤(11)完成上下直線運動;當所述手拉葫蘆處于吊起重物狀態時,所述手鏈輪(2)沿所述五齒長軸(3)向所述手拉葫蘆第一隔板(17)方向運動,直至與所述第一摩擦片(13)和制動器座(14)的圓形凸臺頂面緊密接觸,由于摩擦力的...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寇建惠,
申請(專利權)人:寇建惠,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