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鋼筋,所述鋼管柱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所述連接環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和第二鋼連接端頭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豎直腹板,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豎直腹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裝配式建筑結構
,特別是指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
技術介紹
為達到節約造價、施工方便的目的,實際工程中多采用不同材料、結構形式組合使用的情況。例如當采用鋼管柱及鋼筋混凝土疊合梁時,結合鋼管柱施工速度快、構件強度高和鋼筋混凝土疊合梁整體性好、造價低等優點,可達到節約造價和縮短工期的目的;但不同結構構件之間的連接是制約結構整體的關鍵因素,現有技術中鋼管柱與鋼筋混凝土梁連接多采用在節點處穿插鋼筋或構造鋼筋混凝土環梁的方式,但這種形式施工繁瑣,現場工作量極大,減弱了鋼管柱和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的優越性,因此,需要開發一種安全可靠、安裝便捷的連接節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保證鋼筋混凝土梁和鋼管柱節點連接更加牢固,更加安全可靠。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鋼筋,所述鋼管柱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所述連接環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和第二鋼連接端頭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豎直腹板,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豎直腹板,所述第二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側,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側,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下側的鋼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間,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側設有與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設有與第二豎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作為優選,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的連接節點現澆混凝土,形成包括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的一體連接。作為優選,所述鋼管柱外壁設有與第二連接端頭相對應的凹槽,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上的混凝土一體饒筑至凹槽內。作為優選,所述第二下翼板下側與鋼管柱外壁之間設有加強板。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通過在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端頭設置連接型鋼的形式將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鋼結構的連接轉換成鋼結構成熟的栓焊連接形式,栓焊連接形式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鋼管柱下隔板外挑,可以作為疊合梁安裝時臨時支點,減少吊裝時設備停留時間,增加吊裝設備周轉,縮短施工周期;疊合梁鋼筋分別和端頭連接型鋼翼緣板焊接,避免現場鋼筋綁扎等工作,減少現場作業量,縮減施工周期;另外,將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的混凝土澆筑至鋼管柱外壁的凹槽內,加強了節點澆筑的牢固性;并在第二連接端頭下方設置加強板,從而提高連接節點的承載能力?!靖綀D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鋼管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的結構示意圖?!揪唧w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本技術針對現有的不足提供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I,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6,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6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9固定有若干鋼筋8,所述鋼管柱I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2,所述連接環2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6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3,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6和第二鋼連接端頭3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6包括第一上翼板61、第一下翼板62和第一豎直腹板63,所述第一豎直腹板63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61、第一下翼板62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3包括第二上翼板31、第二下翼板33和第二豎直腹板32,所述第二豎直腹板32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二上翼板31、第二下翼板33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一上翼板61位于第二上翼板31上側,所述第一下翼板62位于第二下翼板33上側,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6下側的鋼筋8位于第一下翼板62和第二下翼板33之間,所述第一豎直腹板63上側設有與第二上翼板31相配合的第一插槽7,所述第一下翼板62設有與第二豎直腹板32相配合的第二插槽10。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I的連接節點現澆混凝土,形成包括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I的一體連接。所述鋼管柱I外壁設有與第二連接端頭3相對應的凹槽4,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上的混凝土一體饒筑至凹槽4內。所述第二下翼板33下側與鋼管柱I外壁之間設有加強板5。以上所述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局鳈囗棥?.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鋼筋,所述鋼管柱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所述連接環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和第二鋼連接端頭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豎直腹板,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豎直腹板,所述第二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側,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側,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下側的鋼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間,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側設有與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設有與第二豎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的連接節點現澆混凝土,形成包括鋼筋混凝土梁與鋼管柱的一體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柱外壁設有與第二連接端頭相對應的凹槽,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上的混凝土一體澆筑至凹槽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翼板下側與鋼管柱外壁之間設有加強板。【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鋼筋,所述鋼管柱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所述連接環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和第二鋼連接端頭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豎直腹板,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豎直腹板。【IPC分類】E04B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筋混凝土疊合梁與鋼管柱連接節點,包括鋼筋混凝土疊合梁和鋼管柱,所述鋼筋混凝土疊合梁由鋼筋骨架澆筑混凝土成型,所述鋼筋混凝土梁包括第一鋼連接端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上下兩側分別通過若干固定框固定有若干鋼筋,所述鋼管柱上固定有兩個連接環,所述連接環一側固定有與第一鋼連接頭相配合的第二鋼連接頭,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和第二鋼連接端頭均呈H型結構,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和第一豎直腹板,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一上翼板、第一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所述第二鋼連接端頭包括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和第二豎直腹板,所述第二豎直腹板上下兩側分別于第二上翼板、第二下翼板下側和上側呈一體結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翼板位于第二上翼板上側,所述第一下翼板位于第二下翼板上側,所述第一鋼連接端頭下側的鋼筋位于第一下翼板和第二下翼板之間,所述第一豎直腹板上側設有與第二上翼板相配合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下翼板設有與第二豎直腹板相配合的第二插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代慧娟,王博,張淑云,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科技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