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包括鉗頭、芯桿、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第一端與所述鉗頭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所述芯桿固定連接;在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控制彈簧管伸直或彎曲的套管、用以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的滑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在直腸鏡套管內可以全程捕捉到直腸鏡活檢鉗,使得在抓取病變組織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地抓取病變組織。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設計一種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
技術介紹
在臨床醫學檢查中,內窺鏡檢查作為一種輔助診斷的方法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活檢鉗可以通過內窺鏡進入到患者體內,對體內疾病進行檢查,夾取病變組織,為診斷提供病理學依據。現有的腸鏡活檢鉗多為軟管式腸鏡活檢鉗,包括有鉗頭、彈簧管、拉索和手柄。但是,現有的活檢鉗在與直腸鏡套管配合使用時,由于鉗頭前段伸出直腸鏡套管的部分與內窺鏡平行,使得內窺鏡鏡頭無法捕捉到活檢鉗,從而導致鉗頭無法夾取病變組織。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該活檢鉗在直腸鏡套管內可以全程捕捉到直腸鏡活檢鉗,使得在抓取病變組織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地抓取病變組織。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包括鉗頭、芯桿、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第一端與所述鉗頭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所述芯桿固定連接;在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控制彈簧管伸直或彎曲的套管、用以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的滑塊。作為一種具體的實施例,該活檢鉗還包括一設置在所述彈簧管內的拉絲,其一端與所述鉗頭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安裝所述滑塊的第一凹槽,所述滑塊在所述第一凹槽上來回滑動,通過所述拉絲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作為一種具體的實施例,在所述彈簧管與鉗頭連接的一端,所述彈簧管具有一折彎。進一步地,所述芯桿上還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彈簧管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凹槽上;在所述彈簧管外還套設有一導管,且所述導管的長度小于所述彈簧管的長度,所述套管與導管連接,滑動/旋轉所述套管帶動導管在第二凹槽上來回滑動,以將所述折彎限定在導管內或裸露在導管外,使所述折彎伸直或彎曲。優選地,所述導管上還設有一卡塊,所述套管與所述卡塊螺紋連接,使套管與導管連接。優選地,所述導管的直徑大于所述彈簧管的直接且小于所述鉗頭的直徑。優選地,所述彎度范圍為0°-90°。進一步地,所述芯桿上還連接有手環。進一步地,所述鉗頭、彈簧管、拉絲和導管均由不銹鋼材料制成。本技術取得有益技術效果:本技術通過滑動套管,使得在與鉗頭連接端,彈簧管可以伸直或彎曲,當在進入內鏡時,控制彈簧管伸直,方便進入,在需要抓取病變組織時,控制彈簧管彎曲,使鏡頭可以捕捉到鉗頭,再通過滑動滑塊,控制鉗頭打開或閉合,進行病變組織抓取,整個抓取過程抓取精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的結構示意圖(鉗頭閉合、彈簧管伸直);圖2是本技術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的結構示意圖(鉗頭張開、彈簧管彎曲);圖3是本技術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的導管的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充分地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如圖1-2所示,為本實施例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包括鉗頭7、芯桿3、彈簧管6;所述彈簧管6的第一端與所述鉗頭7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所述芯桿3固定連接;在所述芯桿3上設置有用以控制彈簧管伸直或彎曲的套管4、用以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的滑塊2。其中,在所述彈簧管6與鉗頭7連接的一端,所述彈簧管6具有一折彎;優選地,所述折彎的彎度范圍為0°-90°。在所述彈簧管3內的拉絲8,其一端與所述鉗頭7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優選地,所述鉗頭7包括有兩個卡爪和連接部,所述拉絲8與所述卡爪連接。在所述彈簧管3外還套設有一導管5,其中,所述導管5的長度小于所述彈簧管6的長度,所述導管5上還設有一卡塊,所述卡塊上設置有螺紋,對應地,所述套管4的內部也設有螺紋。優選地,所述導管5的直徑大于所述彈簧管6的直接且小于所述鉗頭7的直徑。具體地,所述彈簧管6的直接小于鉗頭7的連接部的直接。所述卡塊固接在所述導管5上,圖中未示出。所述芯桿3上設置有用以安裝所述滑塊的第一凹槽31,所述滑塊在所述第一凹槽31上來回滑動,通過所述拉絲8控制所述鉗頭7打開或閉合。所述芯桿3上還設置有第二凹槽32,所述彈簧管6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凹槽32上;所述套管4與導管5連接,滑動所述套管4帶動導管5在第二凹槽32上來回滑動,以將所述折彎限定在導管5內或裸露在導管5外,使所述折彎伸直或彎曲。具體地,所述套管4與所述卡塊螺紋連接,使套管4與導管5連接在一起。優選地,所述芯桿上還連接有手環1。或者如圖1和2所示,通過旋轉所述套管4,帶動導管5在運動,使折彎在導管5上進出,從而使所述折彎伸直或彎曲。優選地,所述鉗頭7、彈簧管6、導管5以及拉絲均由不銹鋼材料制成。如圖3所示,本技術的導管5上設有刻度。優選地,刻度的分布如圖3中陰影空白相間部分分布規律設置。在圖3中,刻度共分3段大刻度,每段大刻度優選地為10mm±0.2mm。其中,每段大刻度又分別由8段小刻度組成,分別由圖3中空白段與陰影段結合顯示。其中每段空白段的刻度為1mm±0.2mm,陰影段又分第一陰影刻度和3段第二陰影刻度,其中,三段第二陰影刻度的刻度相同,均為1mm±0.2mm,第一陰影刻度的刻度為3mm±0.2mm。其中,鉗頭底部到陰影刻度之間的空白尺寸為2mm±0.2mm。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具體刻度值的設置,只是刻度設置的一種具體實施例,并不代表對刻度值設置的限制,任何依據本實施例的刻度分別規律的刻度設置,如刻度值修改等等同修改,均屬于本技術對刻度值設置保護范圍。本實施例的活檢鉗通過滑動套管,使得在與鉗頭連接端,彈簧管可以伸直或彎曲,當在進入內鏡時,控制彈簧管伸直,方便進入,在需要抓取病變組織時,控制彈簧管彎曲,使鏡頭可以捕捉到鉗頭,再通過滑動滑塊,控制鉗頭打開或閉合,進行病變組織抓取,整個抓取過程抓取精準。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包括鉗頭、芯桿、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第一端與所述鉗頭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所述芯桿固定連接;在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控制彈簧管伸直或彎曲的套管、用以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的滑塊。
【技術特征摘要】
1.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包括鉗頭、芯桿、彈簧管;所述彈簧管的第一端與
所述鉗頭固定連接,第二端與所述芯桿固定連接;在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控制彈簧管
伸直或彎曲的套管、用以控制所述鉗頭打開或閉合的滑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該活檢鉗還包括一設置在所
述彈簧管內的拉絲,其一端與所述鉗頭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滑塊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桿上設置有用以安裝
所述滑塊的第一凹槽,所述滑塊在所述第一凹槽上來回滑動,通過所述拉絲控制所述鉗
頭打開或閉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彈簧管與鉗頭連接的
一端,所述彈簧管具有一折彎。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變角測量型活檢鉗,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桿上還設置有第二凹
槽,所述彈簧管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磊,奚方敏,
申請(專利權)人:趙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