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包括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一對取材鉗鉗體一端交叉呈“X”形結構,并與伸縮控制桿一端連接;取材延伸部為中空管狀結構,伸縮控制桿同軸設置在取材延伸部內,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另一端裸露在取材延伸部的一端外部,通過伸縮控制桿收縮到伸縮控制桿內;手持柄連接在取材延伸部另一端,伸縮控制桿的另一端貫穿取材延伸部并與手持柄的端部連接,伸縮控制桿通過手持柄水平抽拉;電極連接口設置在手持柄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既可對組織結構無破壞取材,又可對取材后組織進行電凝止血,克服了現有的取材方法或造成出血或醫源性損傷,或導致取材組織結構破壞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臨床醫學普通外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
技術介紹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腹腔鏡的專利技術使得普通外科的手術治療有了革命性的改進。腹腔鏡手術以更小的創傷,更精細的操作等優勢逐漸取代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的操作器械皆呈直徑為5mm左右的圓筒狀,小創傷,微操作使得腹腔中空間的狹小更為明顯。對于病因不明且需要手術探查的病人,術中需要對活體組織取材進行病理檢查,以了解病灶性質,明確診斷。在腹腔鏡剖腹探查術中,術者往往根據術中腹腔內情況決定取材部位。現有的術中取材方法一般為兩種:一是將取材組織牽拉后,利用腹腔鏡手術電凝鉤進行底端燒灼,從而分離部分病灶組織。此種方法利用電灼產生高溫,不易導致病灶出血,而高溫易破壞組織結構,使得蛋白質變性,可能影響病檢結果。另一種方法是將取材組織牽拉后,利用腹腔鏡手術剪刀對組織進行直接剪切,這容易造成病灶出血或醫源性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提供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是一種在腹腔鏡手術中對活組織取材的工具,以達到對手術病灶的良好取材。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包括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一端交叉呈“X”形結構,并與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為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同軸設置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內,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另一端裸露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一端外部,并通過所述的伸縮控制桿收縮到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內;所述的手持柄連接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另一端,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另一端貫穿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并與所述的手持柄的端部連接,所述的伸縮控制桿通過所述的手持柄水平抽拉;所述的電極連接口設置在所述的手持柄上。上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中,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由碳素纖維制成。上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中,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端部展開寬度不超過5mm。上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中,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的外周邊無銳角,均為圓弧過渡。上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中,所述的取材延伸部與所述的手持柄的連接處設有朝向控制環。上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中,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外層為金屬導電層,內層為絕緣保護層,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受力面均設有三角形缺口。本技術既可對組織結構無破壞取材,又可對取材后組織進行電凝止血,克服了現有的取材方法或造成出血或醫源性損傷,或導致取材組織結構破壞的問題。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的主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實施例。請參見附圖1所示,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包括一對取材鉗鉗體1、取材延伸部2、伸縮控制桿3、手持柄4及電極連接口5;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一端交叉呈“X”形結構,并與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為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同軸設置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內,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另一端裸露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的一端外部,并通過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收縮到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內;所述的手持柄4連接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的另一端,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的另一端貫穿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并與所述的手持柄4的端部連接,所述的伸縮控制桿3通過所述的手持柄4水平抽拉;所述的電極連接口5設置在所述的手持柄4上。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取材延伸部2、伸縮控制桿3、手持柄4及電極連接口5由碳素纖維制成,可拆卸,可高溫消毒。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端部展開寬度不超過5mm。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取材延伸部2、伸縮控制桿3、手持柄4及電極連接口5的外周邊無銳角,均采用圓弧過渡。所述的取材延伸部2與所述的手持柄4的連接處設有朝向控制環6,由朝向控制環6控制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方向。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外層為金屬導電層,內層為絕緣保護層,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1的受力面均設有三角形缺口。一對取材鉗鉗體1、取材延伸部2可通過直徑為5mm的腹腔鏡操作孔,手持柄4上有連接電極的電極連接口5。一對取材鉗鉗體1呈鉗狀,內含一狹小空間。其主要用于腹腔鏡手術中對血供豐富的實質組織取材活檢。在患者全麻氣管插管下,建立氣腹。在腹腔鏡直視下找到可疑病灶。將腹腔鏡手術電凝式取材鉗套入腹腔鏡操作孔轉化器,通過腹腔鏡5mm主操作孔將一對取材鉗鉗體1、取材延伸部2推入腹腔中。通過捏緊手持柄4,鉗夾病灶至合適松緊度。于手持柄4上方電極連接口5插入電極。一方面通過足踏控制器控制電流強度,一方面繼續捏緊手持柄4,直至取材組織完全脫離病灶。其后檢查剩余病灶有無出血,若存在出血,夾閉操作端頂端,利用頂端導電處對出血部分進行電凝止血。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一端”、“同軸”、“另一端”、“外部”、“內”、“端部”、“上”、“水平”、“寬度”、“外周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貫穿”、“連接”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綜上所述,本技術既可對組織結構無破壞取材,又可對取材后組織進行電凝止血,克服了現有的取材方法或造成出血或醫源性損傷,或導致取材組織結構破壞的問題。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附屬在其他相關產品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一端交叉呈“X”形結構,并與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為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同軸設置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內,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另一端裸露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一端外部,并通過所述的伸縮控制桿收縮到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內;所述的手持柄連接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另一端,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另一端貫穿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并與所述的手持柄的端部連接,所述的伸縮控制桿通過所述的手持柄水平抽拉;所述的電極連接口設置在所述的手持柄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對取材鉗鉗體、取材延伸部、伸縮控制桿、手持柄及電極連接口;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一端交叉呈“X”形結構,并與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一端連接;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為中空管狀結構,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同軸設置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內,所述的一對取材鉗鉗體的另一端裸露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一端外部,并通過所述的伸縮控制桿收縮到所述的伸縮控制桿內;所述的手持柄連接在所述的取材延伸部的另一端,所述的伸縮控制桿的另一端貫穿所述的取材延伸部并與所述的手持柄的端部連接,所述的伸縮控制桿通過所述的手持柄水平抽拉;所述的電極連接口設置在所述的手持柄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鏡手術電凝式活檢取材鉗,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奕夫,鄧爽,王歌,王華,馬俊,雒海波,
申請(專利權)人:楊奕夫,鄧爽,王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