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包括支撐管本體、一對端部連接頭及醫用引流管;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為中空圓管狀結構,所述的支撐管本體彎曲呈弧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構成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所述的支撐管本體與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之間設有圓弧過渡,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為內側寬、外側窄的中空圓臺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與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同軸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通過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的兩端適配插接,使所述的支撐管本體位于造瘺口的下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原理簡單,操作方便,同時不需要縫合,可有效減小瘺口周圍皮膚感染的幾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臨床醫學普通外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
技術介紹
在結直腸惡性腫瘤以及結直腸穿孔的治療中,外科手術往往成為最為有效的,最為直接的治療方式。然而作為術后嚴重并發癥之一的腸瘺或吻合口瘺使得術后病人的恢復受到極大的影響,嚴重者需要再次手術。為了預防結直腸手術后腸瘺的發生,臨床醫生會綜合評估患者的身體條件,擇其不佳者行近端結腸雙腔造瘺術,使得結腸吻合口或修補口處腸腔內的壓力明顯降低,降低腸瘺的發生率。同時,雙腔造瘺術使得二期造瘺還納術的腸管吻合難度降低,有利于患者腸蠕動功能和排便功能的恢復。為了使得雙腔造瘺口在術后不會縮回腹腔,臨床普遍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在術中對腸管進行加固縫合,使得造瘺口腸管牢牢固定于腹壁,這種方法利用針線固定腸管,雖然有效的防止腸管回縮,但是增加了造瘺口周圍皮膚感染的幾率,也造成了造瘺口與腹壁的嚴重粘連,致使二期手術難度增加;另一種方法是在初步縫合腸管后,利用橡膠管支撐于雙腔造瘺口下方腹壁的外側。這使得腸管不容易回縮,而且不會引起嚴重粘連。但目前無專用橡膠支撐管,僅依靠裁剪其他手術用品于術中臨時制作,其制作過程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提供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在結腸雙腔造瘺手術中,用于腹壁上雙腔造瘺口的裝置,以達到對雙腔造瘺口良好的支撐。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包括支撐管本體、一對端部連接頭及醫用引流管;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為中空圓管狀結構,所述的支撐管本體彎曲呈弧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構成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所述的支撐管本體與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之間設有圓弧過渡,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為內側寬、外側窄的中空圓臺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與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同軸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的兩端適配插接,使所述的支撐管本體位于造瘺口的下方。上述的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中,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的外表面上分別間隔設有多圈防滑環,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通過所述的多圈防滑環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連接。上述的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中,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表面平整無銳角,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由彈性材質制成。上述的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中,所述的醫用引流管為橡膠材質制成。上述的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中,所述的醫用引流管位于造瘺口平面的上方2cm處。本技術原理簡單,操作方便,同時不需要縫合,可有效減小瘺口周圍皮膚感染的幾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的使用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實施例。請參見附圖1及附圖2所示,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包括支撐管本體1、一對端部連接頭2及醫用引流管3;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為中空圓管狀結構,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彎曲呈弧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的兩端,構成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與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之間設有圓弧過渡,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為內側寬、外側窄的中空圓臺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分別與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的兩端同軸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3的兩端適配插接,使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位于造瘺口的下方。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的外表面上分別間隔設有多圈防滑環4,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2通過所述的多圈防滑環4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3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的表面平整無銳角,所述的支撐管本體1由彈性材質制成,質韌,有彈性,但不易彎曲。所述的醫用引流管3為橡膠材質制成。所述的醫用引流管3位于造瘺口平面的上方約2cm處。在初步逐層縫合固定結腸雙腔造瘺口后,使用止血鉗穿過雙腔造瘺口下方,夾住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的一端,拖拽,使得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的支撐部本體1位于雙腔造瘺口正下方,一對端部連接頭2位于結腸造瘺口縱軸的兩側。取質軟的醫用引流管3一根,剪取合適長度,分別套入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的兩端,旋轉擠壓,使得醫用引流管3和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充分接合,起到對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良好的固定作用。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兩端”、“之間”、“內側”、“外側”、“同軸”、“下方”、“上”、“外”、“表面”、“上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插接”、“連接”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和“下方”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大于或小于第二特征。綜上所述,本技術原理簡單,操作方便,同時不需要縫合,可有效減小瘺口周圍皮膚感染的幾率。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附屬在其他相關產品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管本體、一對端部連接頭及醫用引流管;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為中空圓管狀結構,所述的支撐管本體彎曲呈弧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構成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所述的支撐管本體與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之間設有圓弧過渡,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為內側寬、外側窄的中空圓臺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與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同軸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的兩端適配插接,使所述的支撐管本體位于造瘺口的下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管本體、一對端部連接頭及醫用引流管;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為中空圓管狀結構,所述的支撐管本體彎曲呈弧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構成結腸雙腔造瘺支撐管本體;所述的支撐管本體與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之間設有圓弧過渡,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為內側寬、外側窄的中空圓臺形結構,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分別與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同軸連接;所述的支撐管本體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的一對端部連接頭與所述的醫用引流管的兩端適配插接,使所述的支撐管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奕夫,鄧爽,王歌,王華,馬俊,雒海波,
申請(專利權)人:楊奕夫,鄧爽,王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