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柱、設置在立柱頂端的發電機構和驅動機構、設置在立柱上的第一顯示屏和設置在立柱下方的兩個充電機構,該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通過無線通信模塊保證了使用者對充電狀況進行遠程實時監控;通過發電機構對太陽能進行采集發電,同時通過驅動機構控制太陽能板的角度,根據太陽的角度對太陽能板的角度進行調節,實現了對太陽的實時追蹤,提高了發電的效率,而且通過驅動控制電路中的運算放大器組成的電壓放大電路和第一三極管和第二三極管組成的功率放大電路對伺服電機的穩定驅動,從而進一步保證了充電樁發電的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
技術介紹
在現代社會,隨著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們開始對新能源的開發越來越多。電動車就是新能源利用的代表作,隨著電動車的普及化,電動車的充電問題也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地方。在現在的充電樁領域,都是設立在大城市中,需要大量的電網進行支持,才能實現充電樁的運作。但是在偏遠的地方,由于充電樁的供電成問題,使得其應用范圍受到影響。在現有技術中,有采用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充電樁,但是這些充電樁對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低,從而降低了充電樁的可靠性;不僅如此,由于充電樁缺少實時通訊能力,導致了用戶必須對充電樁進行實時監控,降低了充電樁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發電效率低且缺少實時通訊能力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遠程監控且發電效率高的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柱、設置在立柱頂端的發電機構和驅動機構、設置在立柱上的第一顯示屏和設置在立柱下方的兩個充電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兩個固定在發電機構底部的固定塊、設置在立柱頂端的伺服電機和兩個設置在伺服電機兩側的驅動軸,所述固定塊的數量與驅動軸的數量一致且一一對應,所述伺服電機通過驅動軸與對應的固定塊傳動連接;所述充電機構包括柜體、設置在柜體上的第二顯示屏、控制按鍵、刷卡感應器和充電接口;所述伺服電機電連接有電機控制模塊,所述電機控制模塊包括電機控制電路,所述電機控制電路包括運算放大器、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一三極管、第二三極管和電機,所述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與第二電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與第一電阻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與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發射極通過第四電阻外接12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第五電阻和第六電阻組成的串聯電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分別與第五電阻和第六電阻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阻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電機外接24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柜體中設有中央控制裝置,所述中央控制裝置為PLC,所述中央控制裝置電連接有無線通信模塊。作為優選,所述發電機構包括太陽能板。作為優選,為了增加充電樁的遮雨功能,所述太陽能板的長度為15米。作為優選,為了提高充電樁的實用性,所述第一顯示屏為液晶顯示屏,所述第二顯示屏為觸摸顯示屏。作為優選,直流伺服電機具有驅動穩定的特點,為了提高充電樁的發電效率,所述伺服電機為直流伺服電機。作為優選,由于用戶都是在充電樁周圍活動,只需采用短距離的無線數據終端即可,所述無線通信模塊設有無線數據終端,所述無線數據終端的型號為DTD433,所述無線數據終端的頻段為433MHz。作為優選,為了保證第一三極管和第二三極管組成的電路具有功率放大作用,從而提高了對伺服電機的驅動能力,所述第一三極管為PNP三極管,所述第二三極管為NPN三極管。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通過無線通信模塊保證了使用者對充電狀況進行遠程實時監控;通過發電機構對太陽能進行采集發電,同時通過驅動機構控制太陽能板的角度,根據太陽的角度對太陽能板的角度進行調節,實現了對太陽的實時追蹤,提高了發電的效率,而且通過驅動控制電路中的運算放大器組成的電壓放大電路和第一三極管和第二三極管組成的功率放大電路對伺服電機的穩定驅動,從而進一步保證了充電樁發電的效率。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的電機控制電路的電路原理圖;圖中:1.太陽能板,2.伺服電機,3.驅動軸,4.固定塊,5.立柱,6.第一顯示屏,7.柜體,8.第二顯示屏,9.控制按鍵,10.刷卡感應器,11.充電接口,R1.第一電阻,R2.第二電阻,R3.第三電阻,R4.第四電阻,R5.第五電阻,R6.第六電阻,R7.第七電阻,Q1.第一三極管,Q2.第二三極管,M.電機。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柱5、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發電機構和驅動機構、設置在立柱5上的第一顯示屏6和設置在立柱5下方的兩個充電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兩個固定在發電機構底部的固定塊4、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伺服電機2和兩個設置在伺服電機2兩側的驅動軸3,所述固定塊4的數量與驅動軸3的數量一致且一一對應,所述伺服電機2通過驅動軸3與對應的固定塊4傳動連接;所述充電機構包括柜體7、設置在柜體7上的第二顯示屏8、控制按鍵9、刷卡感應器10和充電接口11;所述伺服電機2電連接有電機控制模塊,所述電機控制模塊包括電機控制電路,所述電機控制電路包括運算放大器U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和電機M,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同相輸入端與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R3與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第四電阻R4外接12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通過第五電阻R5和第六電阻R6組成的串聯電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分別與第五電阻R5和第六電阻R6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阻R7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電機M外接24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柜體7中設有中央控制裝置,所述中央控制裝置為PLC,所述中央控制裝置電連接有無線通信模塊。作為優選,所述發電機構包括太陽能板1。作為優選,為了增加充電樁的遮雨功能,所述太陽能板1的長度為15米。作為優選,為了提高充電樁的實用性,所述第一顯示屏6為液晶顯示屏,所述第二顯示屏8為觸摸顯示屏。作為優選,直流伺服電機具有驅動穩定的特點,為了提高充電樁的發電效率,所述伺服電機2為直流伺服電機。作為優選,由于用戶都是在充電樁周圍活動,只需采用短距離的無線數據終端即可,所述無線通信模塊設有無線數據終端,所述無線數據終端的型號為DTD433,所述無線數據終端的頻段為433MHz。作為優選,為了保證第一三極管Q1和第二三極管Q2組成的電路具有功率放大作用,從而提高了對伺服電機2的驅動能力,所述第一三極管Q1為PNP三極管,所述第二三極管Q2為NPN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其特征在于,包括豎直設置的立柱(5)、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發電機構和驅動機構、設置在立柱(5)上的第一顯示屏(6)和設置在立柱(5)下方的兩個充電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兩個固定在發電機構底部的固定塊(4)、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伺服電機(2)和兩個設置在伺服電機(2)兩側的驅動軸(3),所述固定塊(4)的數量與驅動軸(3)的數量一致且一一對應,所述伺服電機(2)通過驅動軸(3)與對應的固定塊(4)傳動連接;所述充電機構包括柜體(7)、設置在柜體(7)上的第二顯示屏(8)、控制按鍵(9)、刷卡感應器(10)和充電接口(11);所述伺服電機(2)電連接有電機控制模塊,所述電機控制模塊包括電機控制電路,所述電機控制電路包括運算放大器(U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和電機(M),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同相輸入端與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R3)與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第四電阻(R4)外接12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通過第五電阻(R5)和第六電阻(R6)組成的串聯電路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分別與第五電阻(R5)和第六電阻(R6)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阻(R7)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通過電機(M)外接24V直流電壓電源;所述柜體(7)中設有中央控制裝置,所述中央控制裝置為PLC,所述中央控制裝置電連接有無線通信模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采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太陽能發電充電樁,其特征在于,包括豎直設
置的立柱(5)、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發電機構和驅動機構、設置在立柱(5)
上的第一顯示屏(6)和設置在立柱(5)下方的兩個充電機構,所述驅動機構
包括兩個固定在發電機構底部的固定塊(4)、設置在立柱(5)頂端的伺服電機
(2)和兩個設置在伺服電機(2)兩側的驅動軸(3),所述固定塊(4)的數量
與驅動軸(3)的數量一致且一一對應,所述伺服電機(2)通過驅動軸(3)與
對應的固定塊(4)傳動連接;
所述充電機構包括柜體(7)、設置在柜體(7)上的第二顯示屏(8)、控制
按鍵(9)、刷卡感應器(10)和充電接口(11);
所述伺服電機(2)電連接有電機控制模塊,所述電機控制模塊包括電機控
制電路,所述電機控制電路包括運算放大器(U1)、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
(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
七電阻(R7)、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和電機(M),所述運算放
大器(U1)的同相輸入端與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
相輸入端與第一電阻(R1)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
三電阻(R3)與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運算放大器(U1)的輸
出端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第
四電阻(R4)外接12V直流電壓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煥華,
申請(專利權)人:吳煥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