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等距設有多個通孔,在通孔中貫穿設有第一導桿,所述第一導桿的一端側面套接有第一彈簧且端部與中間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板和底板連接,中間板遠離底板的一側設有滑槽,在滑槽中活動卡接有滑塊,滑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有垂直于滑槽的連桿,連桿遠離滑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板,且中間板遠離底板的側面兩端還設有兩組對應的固定板,對應的固定板之間通過第二導桿連接,所述第二導桿平行于滑槽。該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防撞效果好,可以提高人工生態浮島的使用壽命,便于人工生態浮島的功能發揮及推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
,具體為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
技術介紹
人工生態浮島技術是目前在國內水體生態修復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大力發展的一項技術措施,也是目前江河生態治理中采用的主要技術之一。然而,目前國內現有的浮島技術多是針對湖泊、水庫及緩流水體設計的,在流速較高、存在波浪沖擊的河岸水體中應用的話,經常會撞到岸邊或者礁石,撞擊會使浮島存在使用壽命縮短,嚴重影響了人工生態浮島的功能發揮及推廣,為此,我們提出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等距設有多個通孔,在通孔中貫穿設有第一導桿,所述第一導桿的一端側面套接有第一彈簧且端部與中間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板和底板連接,所述中間板遠離底板的一側設有滑槽,在滑槽中活動卡接有滑塊,所述滑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有垂直于滑槽的連桿,所述連桿遠離滑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板,且中間板遠離底板的側面兩端還設有兩組對應的固定板,對應的固定板之間通過第二導桿連接,所述第二導桿平行于滑槽,且第二導桿中部側面套接有桿套,且第二導桿的兩端側面套接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桿套和固定板連接,所述桿套的側面焊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遠離桿套的一端與減震板的側面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減震板的側面套接有橡膠套,且減震板遠離中間板的一側均勻設有凹槽,在凹槽中設有減震橡膠塊。優選的,所述滑槽為T形滑槽,且滑塊與滑槽間隙配合安裝。優選的,所述底板遠離中間板的側面兩端均等距設有不少于三個的固定彎板,每個固定彎板上均等距設有不少于兩個的螺孔。優選的,所述第一導桿遠離中間板的一端設有圓柱狀的限位塊。優選的,每個滑槽中設有的滑塊不少于兩個且等距排列。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通過固定彎板上的螺孔可以將該裝置固定在人工生態浮島的側面,通過第一導桿和第一彈簧的設置可以減輕橫向撞擊的力度,通過第二導桿和第二彈簧可以減輕豎向撞擊的力度,并且通過滑槽和滑塊的設置可以增加中間板和減震板的連接牢固度,在減震板上設有橡膠套和減震橡膠塊可以進一步減緩撞擊力度,防撞效果好,可以提高人工生態浮島的使用壽命,便于人工生態浮島的功能發揮及推廣。【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技術側面結構示意圖。圖中:I底板、2中間板、3第二彈簧、4減震板、5橡膠套、6滑槽、7減震橡膠塊、8滑塊、9連接桿、10桿套、11固定板、12第一彈簧、13固定彎板、14限位塊、15連桿、16螺孔、17第一導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2,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包括底板I,底板I的表面等距設有多個通孔,在通孔中貫穿設有第一導桿17,第一導桿17的一端側面套接有第一彈簧12且端部與中間板2的側面固定連接,第一導桿17遠離中間板2的一端設有圓柱狀的限位塊14,限位塊14可以防止第一導桿17在第一彈簧12的彈力下從通孔中脫落,第一彈簧12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板2和底板I連接,第一彈簧12可以減緩橫向撞擊的程度,中間板2遠離底板I的一側設有滑槽6,在滑槽6中活動卡接有滑塊8,每個滑槽6中設有的滑塊8不少于兩個且等距排列,滑槽6為T形滑槽,且滑塊8與滑槽6間隙配合安裝,滑塊8的側面固定連接有垂直于滑槽6的連桿15,連桿15遠離滑塊8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板4,且中間板2遠離底板I的側面兩端還設有兩組對應的固定板11,對應的固定板11之間通過第二導桿連接,第二導桿平行于滑槽6,且第二導桿中部側面套接有桿套10,且第二導桿的兩端側面套接有第二彈簧3,第二彈簧3的兩端分別與桿套10和固定板11連接,桿套10的側面焊接有連接桿9,連接桿9遠離桿套10的一端與減震板4的側面固定連接,當減震板4遭到豎向撞擊時,減震板4帶動桿套10在第二導桿側面上下震動,第二彈簧3可以減輕震動程度,并且滑塊8在滑槽6中滑動,可以增加減震板4與中間板2之間的連接牢固度,減震板4的側面套接有橡膠套5,且減震板4遠離中間板2的一側均勻設有凹槽,在凹槽中設有減震橡膠塊7,底板I遠離中間板2的側面兩端均等距設有不少于三個的固定彎板13,每個固定彎板13上均等距設有不少于兩個的螺孔16。該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通過固定彎板13上的螺孔16可以將該裝置固定在人工生態浮島的側面,通過第一導桿17和第一彈簧12的設置可以減輕橫向撞擊的力度,通過第二導桿和第二彈簧3可以減輕豎向撞擊的力度,并且通過滑槽6和滑塊8的設置可以增加中間板2和減震板4的連接牢固度,在減震板4上設有橡膠套5和減震橡膠塊7可以進一步減緩撞擊力度,防撞效果好,可以提高人工生態浮島的使用壽命,便于人工生態浮島的功能發揮及推廣。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主權項】1.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包括底板(I),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I)的表面等距設有多個通孔,在通孔中貫穿設有第一導桿(17),所述第一導桿(17)的一端側面套接有第一彈簧(12)且端部與中間板(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2)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板(2)和底板(I)連接,所述中間板(2)遠離底板(I)的一側設有滑槽(6),在滑槽(6)中活動卡接有滑塊(8),所述滑塊(8)的側面固定連接有垂直于滑槽(6)的連桿(15),所述連桿(15)遠離滑塊(8)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板(4),且中間板(2)遠離底板(I)的側面兩端還設有兩組對應的固定板(11),對應的固定板(11)之間通過第二導桿連接,所述第二導桿平行于滑槽(6),且第二導桿中部側面套接有桿套(10),且第二導桿的兩端側面套接有第二彈簧(3),所述第二彈簧(3)的兩端分別與桿套(10)和固定板(11)連接,所述桿套(10)的側面焊接有連接桿(9),所述連接桿(9)遠離桿套(10)的一端與減震板(4)的側面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板(4)的側面套接有橡膠套(5),且減震板(4)遠離中間板(2)的一側均勻設有凹槽,在凹槽中設有減震橡膠塊(7)。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6)為T形滑槽,且滑塊(8)與滑槽(6)間隙配合安裝。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I)遠離中間板(2)的側面兩端均等距設有不少于三個的固定彎板(13),每個固定彎板(13)上均等距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人工生態浮島防撞裝置的設計,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表面等距設有多個通孔,在通孔中貫穿設有第一導桿(17),所述第一導桿(17)的一端側面套接有第一彈簧(12)且端部與中間板(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2)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板(2)和底板(1)連接,所述中間板(2)遠離底板(1)的一側設有滑槽(6),在滑槽(6)中活動卡接有滑塊(8),所述滑塊(8)的側面固定連接有垂直于滑槽(6)的連桿(15),所述連桿(15)遠離滑塊(8)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板(4),且中間板(2)遠離底板(1)的側面兩端還設有兩組對應的固定板(11),對應的固定板(11)之間通過第二導桿連接,所述第二導桿平行于滑槽(6),且第二導桿中部側面套接有桿套(10),且第二導桿的兩端側面套接有第二彈簧(3),所述第二彈簧(3)的兩端分別與桿套(10)和固定板(11)連接,所述桿套(10)的側面焊接有連接桿(9),所述連接桿(9)遠離桿套(10)的一端與減震板(4)的側面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雋,梁正其,冉輝,李明剛,
申請(專利權)人:銅仁學院,田雋,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