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shù)實現(xiàn)步驟摘要】
201510553155
【技術(shù)保護點】
一種基于LTCC技術(shù)的UHF波段微型雙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LC隔離電路和兩個不同頻段的微波濾波器;第一微波濾波器(F1)包括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入端口(P1)、第一輸入電感(Lin1)、第一諧振器(L1、C1)、第二諧振器(L2、C2)、第三諧振器(L3、C3)、第四諧振器(L4、C4)、第一輸出電感(Lout1)、第一Z形級間耦合帶狀線(Z1)、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出端口(P2)和接地端;其中,第一諧振器(L1、C1)由第一線圈(L1)和第一電容(C1)并聯(lián)而成,第一線圈(L1)的一端與第一電容(C1)的一端相連,第一線圈(L1)的另一端與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二諧振器(L2、C2)由第二線圈(L2)和第二電容(C2)并聯(lián)而成,第二線圈(L2)的一端與第二電容(C2)的一端相連,第二線圈(L2)的另一端與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三諧振器(L3、C3)由第三線圈(L3)和第三電容(C3)并聯(lián)而成,第三線圈(L3)的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相連,第三線圈(L3)的另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四諧振器(L4、C4)由第四線圈( ...
【技術(shù)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LTCC技術(shù)的UHF波段微型雙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LC隔離電路和兩個不同頻段的微波濾波器;第一微波濾波器(F1)包括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入端口(P1)、第一輸入電感(Lin1)、第一諧振器(L1、C1)、第二諧振器(L2、C2)、第三諧振器(L3、C3)、第四諧振器(L4、C4)、第一輸出電感(Lout1)、第一Z形級間耦合帶狀線(Z1)、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出端口(P2)和接地端;
其中,第一諧振器(L1、C1)由第一線圈(L1)和第一電容(C1)并聯(lián)而成,第一線圈(L1)的一端與第一電容(C1)的一端相連,第一線圈(L1)的另一端與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二諧振器(L2、C2)由第二線圈(L2)和第二電容(C2)并聯(lián)而成,第二線圈(L2)的一端與第二電容(C2)的一端相連,第二線圈(L2)的另一端與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三諧振器(L3、C3)由第三線圈(L3)和第三電容(C3)并聯(lián)而成,第三線圈(L3)的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相連,第三線圈(L3)的另一端與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四諧振器(L4、C4)由第四線圈(L4)和第四電容(C4)并聯(lián)而成,第四線圈(L4)的一端與第四電容(C4)的一端相連,第四線圈(L4)的另一端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分別接地;第一線圈(L1)、第二線圈(L2)、第三線圈(L3)、第四線圈(L4)均為兩層矩形螺旋線圈結(jié)構(gòu),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均為雙層金屬板結(jié)構(gòu);
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入端口(P1)與第一輸入電感(Lin1)的左端連接,第一輸入電感(Lin1)的右端與第一線圈(L1)和第一電容(C1)相連接,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一輸出端口(P2)與第一輸出電感(Lout1)的右端連接,第一輸出電感(Lout1)的左端與第四線圈(L4)和第四電容(C4)相連接,第一Z形級間耦合帶狀線(Z1)位于第一諧振器(L1、C1)、第二諧振器(L2、C2)、第三諧振器(L3、C3)、第四諧振器(L4、C4)之上;第二微波濾波器(F2)與第一微波濾波器(F1)結(jié)構(gòu)相同,包括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二輸入端口(P3)、第二輸入電感(Lin2)、第五諧振器(L5、C5)、第六諧振器(L6、C6)、第七諧振器(L7、C7)、第八諧振器(L8、C8)、第二輸出電感(Lout2)、第二Z形級間耦合帶狀線(Z2)、表面貼裝的50歐姆阻抗第二輸出端口(P4)和接地端;其中,第五諧振器(L5、C5)由第五線圈(L5)和第五電容...
【專利技術(shù)屬性】
技術(shù)研發(fā)人員:戴永勝,陳燁,張超,潘航,
申請(專利權(quán))人:南京理工大學(xué),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