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包括料斗Ⅰ、料斗Ⅱ、液體料罐和混合倉,所述料斗Ⅰ內部通過縱隔分成位于上部的腔室Ⅰ和位于下部的腔室Ⅱ,腔室Ⅰ通過設置在其上部的料管Ⅰ與料斗Ⅱ連接,腔室Ⅱ下端通過料管Ⅱ與料斗Ⅱ連接,所述料管Ⅱ內腔設置有帶電機的導料輥,導料輥的輥面上設置有用于輸送物料的絞龍,所述料斗Ⅱ和液體料罐的出料口均通過管道連接至混合倉,混合倉內部設置有帶攪拌扇葉的轉動軸,且轉動軸上的攪拌扇葉朝向下料口的方向傾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二級攪拌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在滿足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生產需要的同時縮短了拌料下料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在行業內推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用自保溫砌塊生產設備領域,具體為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
技術介紹
自保溫砌塊的生產流程包括上模具、注入物料、振動排氣、整型、脫模和切割成型幾個步驟,其中物料在注入模具前需要進行混合攪拌且物料包括固體物料和液體物料兩類,且某些物料放入攪拌的先后順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固體物料和液體物料在進行混合攪拌的時候容易出現攪拌不均勻的情況,也會影響到自保溫砌塊最后成品的質量。物料的攪拌在自保溫砌塊的生產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過拌料處理的料漿如果不達標,直接影響后期自保溫砌塊的發泡程度,降低成品自保溫砌塊的質量。因制備自保溫砌塊的原料涉及多種固體和液體之間的拌料,且各種原料之間相互混合有一定的先后順序。通常在實際生產中對物料的攪拌都是固體和固體混合,液體和液體混合后再進行混合攪拌,生產操作工序較多非常繁瑣,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拌料的話,現有的拌料裝置結構不夠合理,拌料時加料不夠方便,且容易出現卡料和結塊的現象,拌料均勻度不佳,固體料和液體料混合時因為液體料加入比例不易控制,還容易造成料漿不均勻在拌料箱內壁或底板板結不易清理,影響自保溫砌塊料漿的質量和拌料下料裝置的正常運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通過設置二級攪拌裝置,滿足了自保溫砌塊各原料之間添加有先后順序且固體料和液體料精確配比混合,拌料均勻且混合時不卡料的要求,彌補了現有固體料與液體料拌料時需要分批進行較為繁瑣,且容易出現拌料均勻度不佳的缺點。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包括料斗Ⅰ、料斗Ⅱ、液體料罐和混合倉,所述料斗Ⅰ內部通過縱隔分成位于上部的腔室Ⅰ和位于下部的腔室Ⅱ,腔室Ⅰ通過設置在其上部的料管Ⅰ與料斗Ⅱ連接,腔室Ⅱ下端通過料管Ⅱ與料斗Ⅱ連接,所述料管Ⅱ內腔設置有帶電機的導料輥,導料輥的輥面上設置有用于輸送物料的絞龍,所述料斗Ⅱ和液體料罐的出料口均通過管道連接至混合倉,混合倉內部設置有帶攪拌扇葉的轉動軸,且轉動軸上的攪拌扇葉朝向下料口的方向傾斜,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65-80°,當攪拌扇葉與轉動軸的夾角設置在65-80°時,物料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在被攪拌扇葉翻攪的過程中向下滑動,不會過多的黏附在攪拌扇葉上,彌補了傳統攪拌裝置中扇葉被大量物料附著,一方面降低物料攪拌的質量,另一方面物料附著在扇葉上增加扇葉質量,間接增加扇葉轉動的能耗。所述的腔室Ⅱ的下端出料口處設置有防堵裝置,防堵裝置為固定在腔室Ⅱ外壁上的振動電機,當混合好的物料從下料口排出時啟動振動電機,能夠有效的避免因下料過快引起的下料口阻塞。所述液體料罐和混合倉之間還設置有流速控制裝置,流速控制裝置為帶有閉合開關的流量調節閥,根據實際的生產需要將液體物料加入混合倉內。所述液體料罐外側壁設置有水位顯示裝置,水位顯示裝置具體為與液體料罐內腔聯通的透明水位監測管,操作人員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直觀的看出液體料罐內的液體高度,從而根據需要及時補充。所述混合倉內部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70°,經過實際生產的多次實踐,當攪拌扇葉和轉動軸之間的夾角設置為70°的時候,扇葉上附著的物料最少且攪拌效果最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所述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通過設置二級攪拌裝置,在固體料的下游設置帶有液體流速控制裝置的液體料罐,實現了自保溫砌塊固體物料和液體物料同時放置,滿足了各原料之間添加有先后順序且固體料和液體料精確配比混合,本技術所述的拌料下料裝置工作時拌料均勻,不會出現物料結塊或者干濕分離的情況,且兩種物料在混合時在料罐和下料口不會出現卡料的情況,本技術所述的拌料下料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在滿足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生產需要的同時縮短了拌料下料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值得在行業內推廣。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料斗Ⅰ,101、料管Ⅰ,102、料管Ⅱ,103、防堵裝置,104、電機,2、料斗Ⅱ,3、液體料罐,301、流速控制裝置,4、混合倉,5、下料口。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如圖所述,本技術所述的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包括料斗Ⅰ1、料斗Ⅱ2、液體料罐3和混合倉4,所述料斗Ⅰ1內部通過縱隔分成位于上部的腔室Ⅰ和位于下部的腔室Ⅱ,腔室Ⅰ通過設置在其上部的料管Ⅰ101與料斗Ⅱ2連接,腔室Ⅱ下端通過料管Ⅱ102與料斗Ⅱ2連接,所述料管Ⅱ102內腔設置有帶電機104的導料輥,導料輥的輥面上設置有用于輸送物料的絞龍,所述料斗Ⅱ2和液體料罐3的出料口均通過管道連接至混合倉4,混合倉4內部設置有帶攪拌扇葉的轉動軸,且轉動軸上的攪拌扇葉朝向下料口5的方向傾斜,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65-80°。當攪拌扇葉與轉動軸的夾角設置在65-80°時,物料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在被攪拌扇葉翻攪的過程中向下滑動,不會過多的黏附在攪拌扇葉上,彌補了傳統攪拌裝置中扇葉被大量物料附著,一方面降低物料攪拌的質量,另一方面物料附著在扇葉上增加扇葉質量,間接增加扇葉轉動的能耗。所述的腔室Ⅱ的下端出料口處設置有防堵裝置103,防堵裝置103為固定在腔室Ⅱ外壁上的振動電機,能夠有效的避免因下料過快引起的下料口阻塞。所述液體料罐3和混合倉4之間還設置有流速控制裝置301,流速控制裝置301為帶有閉合開關的流量調節閥,根據實際的生產需要將液體物料加入混合倉內。所述液體料罐3外側壁設置有水位顯示裝置,水位顯示裝置具體為與液體料罐內腔聯通的透明水位監測管,便于操作人員在液體料罐3外部能隨時監控料罐內的液體含量,便于隨時根據生產需要進行調整。所述混合倉4內部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70°,當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70°時,混合的漿料從出料口滑出,在混合倉4內壁黏附的最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Ⅰ(1)、料斗Ⅱ(2)、液體料罐(3)和混合倉(4),所述料斗Ⅰ(1)內部通過縱隔分成位于上部的腔室Ⅰ和位于下部的腔室Ⅱ,腔室Ⅰ通過設置在其上部的料管Ⅰ(101)與料斗Ⅱ(2)連接,腔室Ⅱ下端通過料管Ⅱ(102)與料斗Ⅱ(2)連接,所述料管Ⅱ(102)內腔設置有帶電機(104)的導料輥,導料輥的輥面上設置有用于輸送物料的絞龍,所述料斗Ⅱ(2)和液體料罐(3)的出料口均通過管道連接至混合倉(4),混合倉(4)內部設置有帶攪拌扇葉的轉動軸,且轉動軸上的攪拌扇葉朝向下料口(5)的方向傾斜,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65?80°。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自保溫砌塊流水線用二級拌料下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Ⅰ(1)、料斗Ⅱ(2)、液體料罐(3)和混合倉(4),所述料斗Ⅰ(1)內部通過縱隔分成位于上部的腔室Ⅰ和位于下部的腔室Ⅱ,腔室Ⅰ通過設置在其上部的料管Ⅰ(101)與料斗Ⅱ(2)連接,腔室Ⅱ下端通過料管Ⅱ(102)與料斗Ⅱ(2)連接,所述料管Ⅱ(102)內腔設置有帶電機(104)的導料輥,導料輥的輥面上設置有用于輸送物料的絞龍,所述料斗Ⅱ(2)和液體料罐(3)的出料口均通過管道連接至混合倉(4),混合倉(4)內部設置有帶攪拌扇葉的轉動軸,且轉動軸上的攪拌扇葉朝向下料口(5)的方向傾斜,攪拌扇葉與轉動軸之間的夾角為65-80°。2.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孝武,李廣新,楊紅旭,燕亞民,張加麗,韓靜歌,李光耀,張永紅,田國成,
申請(專利權)人:許昌五星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