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及檢具,包括手柄和檢測塊;所述手柄與所述檢測塊為一體結構;在所述手柄的側面設置有檢測貼合面;在所述手柄上與所述檢測貼合面同一側近所述檢測塊的一端設置有掛臺;所述檢測塊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向側面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形成第一檢測基準面;在所述檢測塊設置有延伸部的側面設置有凸起結構,所述凸起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檢測基準面。本申請通過檢測滑塊結構,與檢具本體配合使用時,能夠檢測沖壓件的各個型面,在簡化檢具結構的同時,降低檢具開發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檢具
,特別是指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及檢具。
技術介紹
檢具結構的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沖壓件/輥壓件精度的檢測,有些U形沖壓件/輥壓件三個方向的型面均是搭接面,均需要進行檢測,如果將檢具本體隨形設計,會導致局部型面或者止口無法檢測。但是在現有文獻中,關于檢測活塊的技術方案很少被提及,比如CN201420681873.9也僅公開了檢測活塊安裝座技術方案,而沒有公開檢測活塊的其它技術方案。為能全面檢測到沖壓件搭接面,現有技術在檢具上增加檢測活塊結構。圖1為現有技術檢測活塊在檢具上的應用。21為待檢測沖壓件,22為檢具本體,23為檢測活塊安裝座,24為固定螺栓,25為檢測活塊。將沖壓件21放置在檢具上,定位銷及夾鉗等固定好后,將檢測活塊25翻轉到與待檢測沖壓件21相匹配處,并將固定螺栓24旋緊,使檢測活塊25不能發生移動。此時,檢測活塊25與沖壓件21之間形成間隙,通過直尺或者塞尺等檢測工具檢測出間隙值,與檢測公差相比較即可判斷待檢測沖壓件的型面或者止口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檢測活塊結構復雜,需要固定在檢具底板上,且相同造型不同位置需要設置不同的檢測活塊,從而導致檢具結構復雜,使用方便性降低,增加檢具開發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以解決對沖壓件或者輥壓件不同位置的型面需要不同檢測活塊的問題,提高檢具的可操作
性,降低檢具開發成本。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包括手柄和檢測塊;所述手柄與所述檢測塊為一體結構;在所述手柄的側面設置有檢測貼合面;在所述手柄上與所述檢測貼合面同一側近所述檢測塊的一端設置有掛臺;所述檢測塊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向側面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形成第一檢測基準面;在所述檢測塊設置有延伸部的側面設置有凸起結構,所述凸起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檢測基準面。所述檢測塊的寬度和厚度均小于所述手柄的寬度和厚度。所述第一檢測基準面、所述第二檢測基準面及所述檢測貼合面位于檢測滑塊的同一側。所述延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凸起結構的高度。一種檢具,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隨形檢測滑塊,還包括檢具底板、檢具本體、夾鉗安裝座及夾鉗;所述檢具本體設置于所述檢具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夾鉗安裝座固定于所述檢具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夾鉗固定于所述夾鉗安裝座上;所述檢具本體與所述隨形檢測滑塊配合使用。還包括檢具支撐腿,所述檢具支撐腿固定于所述檢具底板的下表面。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請通過檢測滑塊結構,與檢具本體配合使用時,能夠檢測沖壓件的各個型面,在簡化檢具結構的同時,降低檢具開發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檢測活塊在檢具上的應用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檢測滑塊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新型檢具應用示意圖;圖4為圖3的A處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21沖壓件,22檢具本體,23檢測活塊安裝座,24固定螺栓,25檢測活塊,11手柄,12掛臺,13第二檢測基準面,14第一檢測基準面,15檢測貼合面,1隨形檢測滑塊,2檢具支撐腿,3檢具底板,4檢具本體,5夾鉗安裝座,6夾鉗,7待檢測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限制。本技術提供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如圖2所示,包括手柄11和檢測塊;所述手柄11與所述檢測塊為一體結構。在所述手柄11的側面設置有檢測貼合面15;在所述手柄11上與所述檢測貼合面15同一側近所述檢測塊的一端設置有掛臺12。所述檢測塊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向側面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形成第一檢測基準面14;在所述檢測塊設置有延伸部的側面設置有凸起結構,所述凸起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檢測基準面13。所述檢測塊的寬度和厚度均小于所述手柄的寬度和厚度。所述第一檢測基準面14、所述第二檢測基準面13及所述檢測貼合面15位于檢測滑塊的同一側。所述延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凸起結構的高度。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檢具,如圖3和圖4所示,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隨形檢測滑塊1,還包括檢具底板3、檢具本體4、夾鉗安裝座5及夾鉗6。所述檢具本體4設置于所述檢具底板3的上表面;所述夾鉗安裝座5固定于所述檢具底板3的上表面;所述夾鉗6固定于所述夾鉗安裝座5上;所述檢具本體4與所述隨形檢測滑塊1配合使用,從而是實現對待檢測件局部型面的檢測。還包括檢具支撐腿2,所述檢具支撐腿2固定于所述檢具底板3的下表面。將待檢測件7放置在檢具本體4上,夾緊夾鉗6使待檢測件7在檢具本體4上不能晃動。通過掛臺12將隨形檢測滑塊放置在檢具本體4上,并使檢測貼合面15與檢具本體4貼合。此時,第二檢測基準面13和第一檢測基準面14分別與待
檢測件7之間形成間隙,左右移動隨形檢測塊1,第二檢測基準面13和第一檢測基準面14分別與待檢測件7之間又可以形成新的間隙。通過直尺或者塞尺等檢測工具測量出間隙的大小并與檢測公差相比較即可判斷與第二檢測基準面13、第一檢測基準面14配合的待檢測件7的型面或者止口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以上所述僅是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的描述,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在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和檢測塊;所述手柄與所述檢測塊為一體結構;在所述手柄的側面設置有檢測貼合面;在所述手柄上與所述檢測貼合面同一側近所述檢測塊的一端設置有掛臺;所述檢測塊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向側面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形成第一檢測基準面;在所述檢測塊設置有延伸部的側面設置有凸起結構,所述凸起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檢測基準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和檢測塊;所述手柄與所述檢測塊為一體結構;在所述手柄的側面設置有檢測貼合面;在所述手柄上與所述檢測貼合面同一側近所述檢測塊的一端設置有掛臺;所述檢測塊遠離所述手柄的一端向側面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內表面形成第一檢測基準面;在所述檢測塊設置有延伸部的側面設置有凸起結構,所述凸起結構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檢測基準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塊的寬度和厚度均小于所述手柄的寬度和厚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合檢具使用的隨形檢測滑塊,其特征在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肖英,徐鵬,孫曉,劉莉,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