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包括兩根豎向設置樁軸,兩根樁軸上分別套有可上下移動的套筒,兩個套筒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上、下渦卷彈簧,上、下渦卷彈簧下方分別設有兩個上下設置的定滑輪,兩個上渦卷彈簧之間和兩個下渦卷彈簧之間分別連有一條繩索,兩個上渦卷彈簧之間的繩索依次繞過兩個上渦卷彈簧下方的四個定滑輪,兩個下卷彈簧之間的繩索依次繞過兩個下渦卷彈簧下方的四個定滑輪,兩條繩索之間設有攔阻網;兩個套筒的下部分別設有浮力腔。本發明專利技術中的兩個套筒帶著攔阻網可在樁軸上隨著水位而自動升降,不需要其他輔助設備和人為參與,能時刻起到攔阻船舶和漂浮物的作用;此外,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安全可靠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河道中的水利設施,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攔阻船舶和漂浮物的浮式自動攔阻網。
技術介紹
在水利工程領域,重要的水利工程所處的河道需要對相關的水利設施進行保護,避免船舶與水利設施相互碰撞受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在該水利設施附近設置攔阻設施,以便于把船舶攔住,防止船舶撞擊水利設施。目前,一般的攔阻設施是設置警示牌、防撞樁等。警示牌一般僅能起到警示作用,起不到實際的攔阻效果;防撞樁能起到一定的攔阻作用,但一旦發生船舶撞擊,船舶與防撞樁均會嚴重損傷,實際的攔阻效果不理想。在河道中,會有很多漂浮物,為了避免漂浮物影響河道中船舶的航行,同時保護河道景觀。在進入主河道的支河口處需要對漂浮物進行攔截。目前攔截漂浮物都是采用固定的攔河網,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攔阻高度不變,攔阻力不變,實際應用中,常常出現高水位不能攔阻,漂浮物會越網而過的情況。而且當漂浮物聚集量大時,往往會沖破攔阻網。申請號是201420363889.5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河道過濾掛網,包括矩形的網體,網體包括剛性的框架以及覆蓋在框架上的濾網,在網體上端固連有掛鉤,網體底部固連有網兜,網兜位于掛鉤相反一側,網兜的開口向上與網體呈垂直狀態,在與掛鉤同側的網體中部固連有向外凸起的握把。雖然其能夠其起到一定的攔截漂浮物的作用,但是其需要與攔水壩配合使用,存在局限性,對于船舶不能起到良好的攔阻作用。而且當河道中的水位發生變化時,其對漂浮物的攔阻效果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綜合以上,需要一種能夠同時用于攔阻船舶和漂浮物,且不受水位影響的攔阻設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有效攔阻船舶和漂浮物的浮式自動攔阻網,以克服現有技術上的缺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包括兩根豎向設置樁軸,兩根樁軸上分別套有可上下移動的套筒,兩個套筒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上渦卷彈簧和下渦卷彈簧,上渦卷彈簧和下渦卷彈簧下方分別設有兩個上下設置的定滑輪,兩個上渦卷彈簧之間和兩個下渦卷彈簧之間分別連有一條繩索,兩個上渦卷彈簧之間的繩索依次繞過兩個上渦卷彈簧下方的四個定滑輪,兩個下卷彈簧之間的繩索依次繞過兩個下渦卷彈簧下方的四個定滑輪,兩條繩索之間設有攔阻網,所述兩個套筒的下部分別設有浮力腔。優選地,所述樁軸與套筒之間分別設有多個滾珠。優選地,所述套筒包括內筒、外筒和兩個端蓋,所述內筒、外筒和兩個端蓋圍成中空腔室,所述套筒相對一側的外筒均向內凹進形成豎向的凹槽,所述上渦卷彈簧、下渦卷彈簧和定滑輪均安裝在凹槽中。進一步地,所述內筒的外壁或外筒的內壁上設有豎向的爬梯,所述凹槽與所述中空腔室相連通。進一步地,所述內筒和外筒之間設有多個加強隔板。優選地,所述套筒的上端分別設有LED燈。優選地,所述樁軸的頂端分別設有避雷器。如上所述,本專利技術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中的套筒下部設有浮力腔,河道中水對浮力腔有向上的浮力作用,套筒本身受到重力作用,因此兩個套筒帶著攔阻網可在樁軸上隨著水位變化而自動移動,不需要其他輔助設備和人為參與;時刻起到攔阻船舶和漂浮物的作用。此外,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且主要通過機械結構來實現攔阻,因此其工作安全可靠,便于安裝和維修。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樁軸與套筒配合圖。圖3為圖2中A-A處剖視圖。圖4為圖2中B-B處剖視圖。圖中:1、樁軸11、避雷器2、套筒21、浮力腔22、內筒23、外筒24、中空腔室25、凹槽26、爬梯27、加強隔板231、圍欄31、上渦卷彈簧32、下渦卷彈簧4、定滑輪5、繩索51、攔阻網6、滾珠7、LED燈具體實施方式說明書附圖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間”等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疇。結合圖1-圖4,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其包括兩根豎向設置樁軸1,兩根樁軸1上分別套有可上下移動的套筒2,兩個套筒2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下方分別設有兩個上下設置的定滑輪4,兩個上渦卷彈簧31之間和兩個下渦卷彈簧32之間分別連有一條繩索5,兩個上渦卷彈簧31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上渦卷彈簧31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個下卷彈簧32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下渦卷彈簧32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條繩索5之間設有攔阻網51,攔阻網51可采用尼龍等材料按橫、豎編織,網眼大小根據需要確定。所述兩個套筒2的下部分別設有浮力腔21,河道中的水對浮力腔21有向上的浮力作用,確保套筒2整體不會下沉;即水對套筒2、繩索5和攔阻網51的浮力作用大于套筒2、繩索5和攔阻網51所受到的重力作用。因此,當河道中水位上漲時浮力腔21會帶著套筒2整體(包括套筒2、繩索5和攔阻網51)向上移動,反之套筒2整體(包括套筒2、繩索5和攔阻網51)會因為重力作用而下降,與水位始終保持一致,攔阻網51浸沒水深保持不變,無須提供任何升降動力,也不需要人工參與操作,能夠實現攔阻網51的自動升降,使攔阻網51有效起到攔阻船舶和漂浮物的作用。在實際使用時,本專利技術的兩個樁軸1固定在河道的兩端或者預設位置,攔阻網51垂直于水流方向,攔阻網51的長度根據實際需要定。使用時,為了方便套筒2沿著樁軸1移動,減小相互之間的摩擦,所述樁軸1與套筒2之間分別設有多個滾珠6,通過滾珠6將樁軸1與套筒2之間的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有效減小套筒2移動或旋轉時受到的阻力。本專利技術中的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結構相同,其一端固定而另一端作用有扭矩,在扭矩作用下上、下渦卷彈簧31、32產生彎曲彈性變形,使上、下渦卷彈簧31、32在平面內產生扭轉,從而提供恒張力。使用時,兩個上渦卷彈簧31的一端分別固定在套筒2上,另一端之間連接繩索5;兩個下渦卷彈簧32的一端分別固定在套筒2上,另一端之間連接繩索5。本專利技術中的上、下渦卷彈簧31、32提供的恒張力大小由攔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其特征在于:包括兩根豎向設置樁軸(1),兩根樁軸(1)上分別套有可上下移動的套筒(2),兩個套筒(2)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下方分別設有兩個上下設置的定滑輪(4),兩個上渦卷彈簧(31)之間和兩個下渦卷彈簧(32)之間分別連有一條繩索(5),兩個上渦卷彈簧(31)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上渦卷彈簧(31)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個下卷彈簧(32)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下渦卷彈簧(32)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條繩索(5)之間設有攔阻網(51),所述兩個套筒(2)的下部分別設有浮力腔(2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其特征在于:包括兩根豎向設置樁軸(1),兩根樁軸(1)上分別
套有可上下移動的套筒(2),兩個套筒(2)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
簧(32),上渦卷彈簧(31)和下渦卷彈簧(32)下方分別設有兩個上下設置的定滑輪(4),兩個
上渦卷彈簧(31)之間和兩個下渦卷彈簧(32)之間分別連有一條繩索(5),兩個上渦卷彈簧
(31)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上渦卷彈簧(31)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個下卷彈簧
(32)之間的繩索(5)依次繞過兩個下渦卷彈簧(32)下方的四個定滑輪(4),兩條繩索(5)之
間設有攔阻網(51),所述兩個套筒(2)的下部分別設有浮力腔(2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其特征在于:所述樁軸(1)與套筒(2)之
間分別設有多個滾珠(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浮式自動攔阻網,其特征在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朝暉,龍翔,唐琛晨,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