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窗口式氮化硅板,包括有硅墊底層,其特點是:硅墊底層的上方外圍設置有單晶硅外框,硅墊底層上分布有凹槽結構,凹槽內分布有若干單晶硅支架梁,若干單晶硅支架梁相互之間間隔排布,構成框架陣列,框架陣列之間形成氮化硅窗口,硅墊底層的上方、硅墊底層的下方、單晶硅支架梁的頂端,均分布有氮化硅膜層。由此,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與寬度采用精簡化設計,保證承載能力的同時,無需向外延長發展,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即便是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進行外延分布,高度亦可以超過20um,減少了規格上的限制。采用框架陣列的構造,整體結構穩定,有效承載外界應力。制造便利,實施工藝簡單,實際投產的成品優良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硅板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窗口式氮化硅板。
技術介紹
X射線熒光分析儀、SEM的能量色散譜分析系統(EDS)、X射線儀器的太空應用和許多其他X射線設備均需要優質的耐壓及耐受高低能量X射線(軟X射線)的透過率窗口。X射線窗口需要滿足超薄、耐高溫、耐振動、機械強度高、支撐結構所占面積小于25%以及能夠耐受至少一個大氣壓強差等要求,以保證X射線的透射率和X射線設備的真空要求。這就對X射線窗口的材料性能、結構設計與制備工藝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低原子序數的金屬鈹具有良好的X射線透過率,但是其機械強度較差,薄膜厚度至少要達到1um,導致整體的X射線透過率極低。另外,鈹的耐腐蝕性較差,鈍化后會導致X射線透過率進一步降低。人造金剛石薄膜是另一種X射線窗口,相對于金屬,它有很多優點。例如機械強度高并且能夠耐受高溫。但是人造金剛石薄膜的厚度仍然是幾百個納米量級,導致X射線在282eV到800eV部分具有顯著的吸收。聚合物也可作為X射線窗口的常用材料,其優點在于幾百納米厚的柔性聚合物可以很好地透過X射線,并且能夠耐受不同的氣壓差。但是,聚合物的耐溫性較差,極大限制了其應用條件。同時由于聚合物對于氣體擴散的阻擋性較差,不能保證窗口的氣密性。同時,現有的氮化硅板均沒有采用窗口化的設計構造,氣密性較差,也不能滿足外界應力的均勻承載。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窗口式氮化硅板,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窗口式氮化硅板。本技術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包括有硅墊底層,其中: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外圍設置有單晶硅外框,所述硅墊底層上分布有凹槽結構,所述凹槽內分布有若干單晶硅支架梁,所述若干單晶硅支架梁相互之間間隔排布,構成框架陣列,所述框架陣列之間形成氮化硅窗口,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硅墊底層的下方、單晶硅支架梁的頂端,均分布有氮化硅膜層。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凹槽結構為倒棱形凹槽。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單晶硅支架梁為梯形支架梁。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單晶硅外框為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尺寸為8mm×8mm至15mm×15mm。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矩形框的尺寸為10mm×10mm。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氮化硅窗口為矩形窗口,所述矩形窗口的尺寸為4mm×4mm至8mm×8mm。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矩形窗口的尺寸為5.5mm×5.5mm。更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為5um至80um。再進一步地,上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中,所述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為30um。借由上述方案,本技術至少具有以下優點:1、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與寬度采用精簡化設計,保證承載能力的同時,無需向外延長發展,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即便是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進行外延分布,高度亦可以超過20um,減少了規格上的限制。2、采用框架陣列的構造,整體結構穩定,有效承載外界應力。3、制造便利,實施工藝簡單,實際投產的成品優良率高。上述說明僅是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技術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附圖說明圖1是窗口式氮化硅板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窗口式氮化硅板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各附圖標記的含義如下。1硅墊底層 2單晶硅外框3凹槽結構 4單晶硅支架梁5氮化硅窗口 6氮化硅膜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圖2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包括有硅墊底層,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為了滿足區域劃分定位的需要,在硅墊底層的上方外圍設置有單晶硅外框。同時,在硅墊底層上分布有凹槽結構,該凹槽內分布有若干單晶硅支架梁。并且,若干單晶硅支架梁相互之間間隔排布,構成框架陣列,各個框架陣列之間形成氮化硅窗口。結合實際使用來看,考慮到滿足單晶硅支架梁的耐真空需求,且能夠耐受不同的氣壓差,本技術在硅墊底層的上方、硅墊底層的下方、單晶硅支架梁的頂端,均分布有氮化硅膜層。結合本技術一較佳的實施方式來看,為了保證氮化硅窗口的成型完整,采用的凹槽結構為倒棱形凹槽。同時,考慮到單晶硅支架梁能起到最佳的支撐作用,滿足個別10um以上厚度實施使用的需要,采用的單晶硅支架梁為梯形支架梁。進一步來看,采用的單晶硅外框為矩形框,矩形框的尺寸為8mm×8mm至
15mm×15mm。與之對應的是,氮化硅窗口為矩形窗口,矩形窗口的尺寸為4mm×4mm至8mm×8mm。同時,通過多次對比試驗后發現,矩形框的尺寸為10mm×10mm,矩形窗口的尺寸為5.5mm×5.5mm,能夠起到較佳的使用效果。再進一步來看,為了滿足常見的承載需要,滿足有均勻的應力分布,避免出現使用缺陷,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為5um至80um。當然,結合較為優化的實施方式來看,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為30um皆可滿足使用需求。通過上述的文字表述并結合附圖可以看出,采用本技術后,擁有如下優點:1、單晶硅支架梁的高度與寬度采用精簡化設計,保證承載能力的同時,無需向外延長發展,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即便是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進行外延分布,高度亦可以超過20um,減少了規格上的限制。2、采用框架陣列的構造,整體結構穩定,有效承載外界應力。3、制造便利,實施工藝簡單,實際投產的成品優良率高。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窗口式氮化硅板,包括有硅墊底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外圍設置有單晶硅外框,所述硅墊底層上分布有凹槽結構,所述凹槽內分布有若干單晶硅支架梁,所述若干單晶硅支架梁相互之間間隔排布,構成框架陣列,所述框架陣列之間形成氮化硅窗口,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硅墊底層的下方、單晶硅支架梁的頂端,均分布有氮化硅膜層。
【技術特征摘要】
1.窗口式氮化硅板,包括有硅墊底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外圍設置有單晶硅外框,所述硅墊底層上分布有凹槽結構,所述凹槽內分布有若干單晶硅支架梁,所述若干單晶硅支架梁相互之間間隔排布,構成框架陣列,所述框架陣列之間形成氮化硅窗口,所述硅墊底層的上方、硅墊底層的下方、單晶硅支架梁的頂端,均分布有氮化硅膜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結構為倒棱形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單晶硅支架梁為梯形支架梁。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式氮化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單晶硅外框為矩形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建平,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原位芯片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